制作:神韵之风工作室
开创新的局面
——王晓露《七月刀》赏析
七月,一把刚从炼炉中取出的刀
未及淬火
一刀斩断季节的温柔
桃红已纷飞,梨白已四落
栀子花匆匆收场。
一到七月,草也长了骨头
直愣愣杵在烈日之下
没有一点与春风相处时的妩媚。
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
提着大刀砍向入侵的敌人
82年前的七月,向死而生。
诗歌在捕捉历史镜头时,常常会陷入一种彷徨、急迫而贫弱的困境,因为历史太沉重,而且充满争斗和血腥。尤其是小诗,要在那么短的篇幅里叙说历史事件,哪怕只是一个横断面,如果缺乏很娴熟高超的驾驭文字的功力,恐怕沦为概念或抽象的名词铺排。
但王晓露的《七月刀》,却有意外的惊喜。
从文字的表象看来,似乎是写炎热的天气。七月刚好是夏季,但深一层来看,其核心思想却是一段历史事件的回顾,只不过用了巧妙的技巧掩盖了浓烈的战争气味。1937年7月7日,正是卢沟桥事变,日本鬼子的刺刀和枪炮正式掀起侵华战幕。作者以冷静睿智的笔调勾画这段几乎被现代人遗忘的史实;如果只是聚焦在天气,则未免失之单薄,也是对历史的轻曼;如果只是写历史,则过于轻率。将两者结合起来,而毫无斧凿痕迹,虽然情绪方面稍微张扬,却也恰到好处。
七月,被作者形容为“一把刚从炼炉中取出的刀”,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战争的现场。赤裸裸的侵略行动,“一刀斩断季节的温柔”,带来的灾难便是“桃红已纷飞,梨白已四落/栀子花匆匆收场”。当然,这是诗歌语言的“美工”作用,也是换喻的手法。战争带来的境况是血泪交织,惨烈的战争并非采取正面的叙述,而以感性的花卉代之,感人的力量更加深刻,但须细细咀嚼。
“一到七月,草也长了骨头/直愣愣杵在烈日之下/没有一点与春风相处时的妩媚”,这是作者的观感和一点小小的总结,作者运用文字的功力确实令人激赏,如“草也长了骨头”,文字浅显,但含量极大,这是劫后余生的惨状。
最后一节借《大刀进行曲》歌咏了“古老的东方民族”抵抗敌人的决心和魄力,正是这种“向死而生”的一往无前的气魄,才造就东方民族的钢铁般的意志!才引领这个民族走向胜利!
虽然战争很残酷,但作者并不高声疾呼,反而以抒情的笔调来重温历史,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开创新的局面。

王晓露,祖籍浙江省青田县东源镇,现居西班牙。西班牙伊比利亚诗社社长,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副主席,之江诗社副社长,凤凰诗社欧洲总社副社长,凤凰诗社大洋洲总社荣誉顾问,《兰苑文学》编委。世界诗人大会、香港诗人联盟永久会员。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欧洲华文诗歌会、丽水市诗词学会成员。
怀鹰,原名李承璋,祖籍福建南安,新加坡公民。曾担任电视台华语戏剧组编剧、媒体城记者、撰稿人及导播、《联合早报网》高级编辑。出版25部包括诗、散文、散文诗、小品、评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等著作,得过25项海内外文学奖项。新加坡书写文学协会理事,新加坡作家协会,新加坡文艺协会永久会员,目前为专业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