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神韵之风工作室
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这是一首咏叹大自然之作,眼前的这一幅晚秋的景象,勾起作者纠结在心头的感叹。
位置:秋晚的江上。
这该是一幅凄美的景色。晚秋的斜阳照在江面上,这是哪一条江,我们并不知道,这也不太重要。江水涤荡着映在江面上的夕阳,岸边的芦苇也被染红了。单是这样的画面,未免单调了点,似乎还欠缺了点什么。
那时该有归巢的鸟儿在空中盘旋,作者于是信手拈来,倦了的鸟儿,还得“驮着斜阳回去”,自然的描述中带点无奈的沉重之情。
这样的画面是常见、惯见的,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要如何将这平实的画面搅动起来,使之富有某种诗意,不单单是关乎作者的眼光,大胆而新颖的想象以及文字的变化。
鸟儿“双翅一翻”,原是很自然的动作,不意却把翅膀上的斜阳翻落到江上,这奇异的构想把斜阳和江连接在一起,整个画面都动了起来。天空、斜阳、飞鸟、江,形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大自然的美感像泼墨一样点染开来,既肃穆又凄美。
然而,仅仅只有这些,也只是一幅寻常的画面。
后两句在诗歌创作中可说是一种“变景”,作者的眼光从江面的斜阳转移到岸边的芦苇。“头白的芦苇”也许是作者的自侃,也许是作者所想念的寄托情思之人,这是一种移情作用。头白的芦苇也被斜阳装扮成“红颜”,可那是“一瞬的红颜”,随着时间的转移,这一瞬的红颜即将没入黑暗中。
即使是一瞬的红颜,也叫人牵系呀。可以说,作者写这首诗的重点,不在飞鸟,也不在斜阳,而是一瞬的红颜,大有感叹时光之流逝,心情之寂寥,惆怅。
这首诗有古诗的婉约,也有现代诗歌的变化。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怀鹰,原名李承璋,祖籍福建南安,新加坡公民。曾担任电视台华语戏剧组编剧、媒体城记者、撰稿人及导播、《联合早报网》高级编辑。出版25部包括诗、散文、散文诗、小品、评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等著作,得过25项海内外文学奖项。新加坡书写文学协会理事,新加坡作家协会,新加坡文艺协会永久会员,目前为专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