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薪烧炭
作者/孙立华
“烧一次炭要剥人一层皮”。这不是说笑话,当你真实经历过后,你就会深深体会这其中的滋味。
真正在山里烧炭的经历,内心的寂寞和身体的艰辛,都需要锤炼中才体会得到。
烧一小窑炭,一个人至少要十天八天的,需带足干粮和盐及肉菜,还需要挑选一处容易取水的水源,同时还要提前花上几个来回到山里考察。即便找准了一个山头,也只能烧上十次八次好炭,就要换地方了。只砍伐十年以上长的树木,小树都是不轻易砍掉的,这是规矩,要保留着往后几年再砍,所以产出效率是非常低的,一年也就最多找到一个山头,做一孔窑洞最多能够烧上十次八次的炭,当然过几年,也有人会继续用一回这老窑孔的。
 有一年夏天,差不多十六岁的我就与小舅舅一起完整地烧了一次炭,而不只是去挑点炭出来。要去烧炭,事先要准备好许多东西,先要挑选预计这几天不下雨的天气,带齐锄头、砍刀、绑带、护腿草鞋、装水用的竹筒、一口轻便的铝锅、竹碗筷、一袋米、咸菜、酸菜、腊肉咸肉。
从外婆家饭甄村出发,抵达马尾岭这段差不多5里路是缓慢的上坡,路面也较宽的,这一带,都是平时大人孩子们经常会来光顾的地方,所以山上长的树木也大多只剩下灌木类、松树类的,和几大片竹林穿插其中,还有许多地方被开垦出山地,种植了许多农作物。然后就是往山下下去两个小山头后,就开始了仰天背山脊弯弯曲曲的七八里的上山的山坡小路,抵达半山腰后,再沿着基本绕着整座山腰一路往西边方向的荆棘山路,这一带,也是村里人会到这儿寻找建房子用的大树的地方,一路到达土地岗,差不多离家有二十多里路了,都是荒无人烟的小山路。再继续往前走就基本没有路可寻了,也是砍柴烧炭的山林一带,再往前一直到长坞源,这中间有四五座大山和几十座小山,常年人烟罕至,甚至野兽都少来闲逛,只有烧炭的人才会到这一带来。
在之前已经烧过一窑炭的地方安顿下来,这孔窑是小舅舅早些时间来到这片山坡物色好的,而且烧了一窑炭了。一般确认好水源可取水的大概位置,就基本确定在哪居住和烧窑,以及如何砍伐树木及运输的秩序,然后就在崎岖的山脊山路边砍掉一片草木,插上几根树技,别人路过的时候就知道这儿有人烧过炭了,就需到另一个山头去占据了一块地盘。对着山对面长长的喊一声,一般只要山上有人,都会作回应,以示有人也在山上,大家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若有急事也有个照应。
好在这孔窑是小舅舅之前做好的了,否则只做这一孔窑也需两三天时间。寻找一处能够避风的山凹,砍伐掉四周树木,沿着坡度的位置挖一条一米多宽深至少半米长三米左右的沟,松软的泥土放两边备用,再平整出一块能够堆放木柴和炭的位置,也是作为晚上睡觉的床的位置。所谓的床,也就是一排排木柴放平齐,上面铺上树叶,顶上几根树技搭在一起,挂上几乎发黑了的厚蚊帐。

第一天,能够有大半天的时间去窑的附近砍伐所需树材,树材不能太粗,超过碗口粗的一般不要,一是非常难砍,浪费时间,二则也不容易烧透,个别太大的会烧成夹心炭。砍倒那些大小合适的树,去了细叶细技后,再截成一段段差不多半米左右长短的木棍样,找一根树叉削去技丫成丫字型,把这些木棍放到丫字型中间,手握丫字下面的技,就可以一次性背上二三十根到窑孔这儿堆放好。
当天色开始暗下来的时候就要快速赶回到窑孔这儿。山里的天暗得快,转眼间就漆黑一片,完全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山里的夜晚异常寂静,除了有风声吹动的涛声外,几乎就没有其他什么声音了,你突然想大声地呼喊几声,这时你会不自觉地毛骨悚然起来,浑身上下起疙瘩。脑子在想那怕能够听到动物的叫声,都可能觉得是一种安慰的,但你又不敢大声叫唤,惟恐真的惊动了什么动物。只有静悄悄地吃了烧好的一锅饭和干菜,赶紧与小舅舅挤到柴堆上小小的蚊帐里去了。仰望头顶树叶斑驳的空隙里,天空上的星星开始亮了起来。想想如果一个人在这山里烧炭是怎么样的感受呢?但显然,没有多少时间给你胡乱思想,一天的劳累,头一挨着树叶,人就像软绵绵地散了架,一觉就到了天亮。

 第二天就要到远一些的地方砍伐了,然后又一趟趟地把砍好的树材背回到窑孔附近。基本上两个人一天半时间能够砍伐一千多斤湿木柴,足够烧一窑炭了。小舅舅从下午就已经开始把窑里的炭全部清出放一边了,同时在深沟里一排排地竖放木柴了,挑选好木柴大小位置,基本全是斜竖立着往山上的方向,中间加杂些干的木柴和碎木炭,周围再放些小些的技条,然后再找两排长的横跨窑孔上面,密密排好,中间偶尔会露出几个气孔的位置,同时有一条较大的孔的位置从窑头(下坡的位置)一直到窑尾(上坡的位置)布好放上些干技枯叶和碎木炭。
明天晚上,就没有这么赶了。早早就可以烧饭吃饭,而且还可以去山下那个流着细水的小溪流坑里洗碗,然后再带回来盛满一锅水和一竹筒水上来烧开水,窑里已快放满了木柴,只留下了一些木柴当床用,就只等第二天全部装上窑里了。山里没有什么娱乐,傍晚甚至都听不到平时非常讨厌的知了叫。两人也是聊聊天,聊着哪天去市集里卖炭,哪卖个好价钱,憧憬着再买点什么东西回来,想想也是开心的。山里人耐得住寂寞,没有什么娱乐,抽袋旱烟,至少也能够解一阵子乏闷,看着星星点点的烟丝慢慢起火,慢慢变成灰,慢慢地在风中飘落到地。

第三天的工作就是盖土和点火了,将两边的松土往上面盖住,一定要加固好,清理四周围杂物,防止火星冒出来点着周围的树木,就这样基本的一孔窑就成了。然后就正式点火了,从窑孔的位置点燃一些容易着的干技松油类的,一旦点好了,窑尾开始连续冒出烟的时候,点火就完成了。然后要封窑口,用泥土把洞口封好,露一小孔以进空气。
一旦整个窑开始连续冒烟,基本上烧上四五天时间,就能够出窑里的炭了。一窑多的时候能够出四百多斤炭,一个人就需要来回三四次挑出去。
早早吃了早餐,我就开始装前一窑烧好的剩下的炭了,整整装了四柴筐,这次两人差不多要挑一百多斤炭回去。
当太阳升到半山腰的时候,两人赶紧就吃了早中餐,把竹筒装满开水,开始挑炭回家的征程。只是这次时间充裕,抵达家里的时候太阳刚刚下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