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绝《诗与远方-西安秦岭》
诗/周阳生 文/常逢生 摄影/陈亚 配画/乔木
晨见常公游记:"西安太厚重了,我们还会再来,还要看看亲情,还要去一次汉中,还要翻越一次秦岭。
因为秦岭有三座山比较出名:东有华山,这是大多数人去过的,其实西边还有太白山,中间还有个终南山,这两座山去的人就不多了。
因为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龙脉。在秦岭,出过很多的名人:比如西周时期的姜子牙,到了72岁才出山,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比如大名鼎鼎的老子,曾在终南山,写就了《道德经》;后来到了秦朝,这里之所以被称为"秦岭",我以为一定是因为秦朝。
秦人先祖被发配到秦岭,休养生息,后来横扫六合、独霸天下,曾经五次迁都,但都没有离开秦岭。秦始皇走了,埋在了秦岭支脉骊山脚下,秦先祖陵,修建在西秦岭中。
后来,到了汉朝,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这个栈道,说的就是秦岭古道。张良辅助刘邦统一天下后,归隐秦岭,才得以善终。
再后来,便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把四大行宫之一的翠微宫建在秦岭脚下,不仅仅平时经常在这里朝政,而且最后驾崩也是在这里,更何况唐朝历代的陵墓,几乎都选择了与秦岭隔水相望的地段,号称"关中十八唐帝陵",其实是埋了19人,因为唐高宗和武则天,埋葬在同一个陵墓。
宋朝时期,金国南侵,宋室南迁到了杭州,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分疆而治,这就是历史所说的"靖康之耻"。
元朝开始,重新划分行省疆界,把秦岭分裂,从此秦岭就不再是四川与陕西的分界线了。
到了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一直想着迁都,他在各处考察后,决定迁都关中,而且派太子朱标去考察,结果朱标到秦岭考察了一番后,很快得了风寒病死了,而且死得非常神秘和诡异,后来才有了朱棣造反。
至于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由于战乱频繁,陕南人口锐减,于是皇帝修改垦荒令,招募流民进入秦岭垦荒,到了道光年间,一下子涌入了二百多万人,给秦岭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接着鸦片战争爆发,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躲到了西安,人民也躱入秦岭避禍。
再到后来,1936年,西安事变开启了全面抗日的新时代,再后来,不用细说,可以这么说,秦岭一直是和中华国运息息相关,把它作为华夏龙脉,也是当之无愧的。

去翻越秦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秦岭深处,陕西还有几个小镇,其古韵不输江南。陕西省最西的一个古镇,宁強的青木川,是秦蜀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边贸重镇;石泉有个熨斗古镇,据说也有了1400多年的历史;在西安秦岭段,有一个小山村,叫做大寺村,被称为陕西的"香格里拉",也是被驴友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少女一般的原始村庄;周至县厚畛子镇,据说是陕西最文艺的古镇之一;山阳漫川古镇,历史车轮滚滚而过,虽然如今已经不是旧时模样,但是这里和热闹的都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石泉后柳古镇,据说是汉江三峡第一镇,形若江南水乡;旬阳还有个蜀河古镇,自古以来就有"小汉口"之誉,曾经是中国航运史上的一座名港。
秦岭有这么多的故事,有这么多的美景,怎能不认认真真的去一次深度旅行呢?"
西安,吾也出差去过多次,但总未作过深度游。今随常公神游,旧景又历历在目,故而诗记。
翠黛绵延峰外峰,
晴岚一带曳秦岭。
山泉飞下雁啣珠,
云雾朦松幽鹤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