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没有走
作者 ‖ 谢依梦
屈原没有走
汨罗江的涛声
是他在怒吼
端午的天空
风起云涌
那是他的灵魂
在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他怎么可能
丢了心爱的诗歌
让一江水化作一江愁
屈原不会走
沧桑的祖国
系在他的心口
多少诗人
长出了他的骨头
不谄不媚
铮铮筋脉让敌人胆寒
让正义千秋
汩汩热血
啸吟刀口
行行诗句喷洒着家国情怀
爱恨两悠悠
我相信那块石头
是他抱紧的诗意
陪他一起做一条鱼
在浩渺时光的江水里游
他游过了一年又一年
路过了一朝又一朝
终于迎来了今年的九州
他目睹了世间繁华
握到了祖国温暖的双手
五月里绽放的花朵
每一朵都有芝兰的香气
世界的花团锦簇
每一簇都有屈公的笑眸
屈原没有走
他耿正不阿的禀性
活在一代代诗人的胸膛里
万古长青,千年不朽。

【何育锋点评:】
常说巾帼不让须眉,谢依梦老师这首诗一扫端午节诗界迷漫的虚幻的悲戚,从始至终充满了英雄豪气,颇有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却意象斑斓,说古论今而切换自如,将主旨通过流畅的诗意通道直达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本真。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里,这首诗可以称得上是同类题材中的佳作。可能是出手过快的原因,个别词句尚有推敲提升的空间。

月是故乡的圆
——读谢依梦《我向往一个地方》诗
◎豫东坷垃头
并不奇怪,每一个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显露出自己的追求,向往。追求美,向往远方,或者对故土有着与生俱来的情节。这样的表述差不多的诗人都具备而且终生地写下去。
和谢依梦不熟,只是从网络上知道。忽然一日在朋友圈发来一首诗,读后感觉不错,说一下自己的感想。
诗不长,四节,十八行,每节前一行重叠,重叠加深诗人内心的情感,使诗歌达到一浪高过一浪。‘我向往一个地方/那是我祖先的故乡’,开头就让我们读到作者灵魂的向往,精神的归宿,回到大自然,回到原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情感表述尤为关注,包括所有的寄居式的,孤独式的,休养生息式的等等。甚至对那个地方丁点情趣的流露,基于这样的缘由,让我对谢依梦这首诗有了好感。
诗歌的寓意不是作品的外加之物,诗的寄托也不是概念的简单图解。寓意和寄托是有形象自然而然的生发出来的。‘言在此’而关涉于彼,此言暗含彼意。‘意在彼’而不离于此,彼意生于此言。关键在于诗人有了真情实感。
什么样的诗为好诗,多年以来,在诗坛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词大约要数(好诗)二字了。写诗的想写出好诗,编诗的想编出好诗。什么诗为好诗?就像有100个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很难有个标准尺寸。我一直认为,近乎人情便是好诗,这要求也许太低了,诗歌本来就是情感领域的东西,难道还有‘不近情’的?
‘我向往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南阳’,从这句诗中,我猜测她是南阳人,是老乡。只看现实中的故乡,就歪曲了这首诗意。‘她是我魂牵梦绕的天堂’。这样的句子,把诗一下子升华到一个高度。这里没有什么苦心的经营,所有的意向都未经变形,几乎没有运用任何特别的修辞,语气也相当平实,然而 感到一种灵魂的颤栗。
谢依梦的这首诗,上升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现象。所谓‘具有普遍意义’,是说这些诗具有共同性,追求性,启示性——灵魂的家园,生我养我的故乡。
附原诗:‖
◎我向往一个地方
作者 ‖ 谢依梦
我向往一个地方
那是我祖先的故乡
她的山水一定明媚
她的土地一定芬芳。
我向往一个地方
那是我祖先的故乡
那儿有著名的河流
名字吻合我出生的小村庄。
我向往一个地方
她的名字叫南阳
家谱里有她的面容
见到她是我的渴望。
我向往一个地方
她是我魂牵梦绕的天堂
人不能忘祖
我要展开飞翔的翅膀
去聆听
聆听祖先们血脉的跳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