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一个文人
何惠明
我想做个文人,做一个受人尊敬爱戴,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为人民大众服务,对国家有贡献的文人。它是我的终生梦想,一直深藏在心灵深处。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在人生旅途上,我勤奋学习,默默耕耘,孜孜不倦,克难奋进,一如既往,为它付出,为它拼搏,为它追求!
有人问我为何苦苦追求?我猜想,这也许是受祖辈的熏陶和影响吧。的确,从小我就想长大做个文人。因为我太爷爷、爷爷和父亲几代人,都是地方上有名气的文人,而我是他们的后代,继承祖业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义不容辞的,谁叫我生在书香门第呢?
自小常听父亲讲,我太爷爷在清朝光绪年间考中举人,在知府衙门做过吏丞,执掌整个州府人事任免权,非常受人敬仰。爷爷也考取清末秀才,虽未在官府任职,但在十里八乡是个响当当的文人,也是家乡的名士。父亲继承了书香门第的文化传统,虽然他只念过三年私塾,但他为人诚恳,勤奋好学,不断讨教,充实自己,并且将太爷爷和爷爷传承下来的诸多名著典籍反复研学,融会贯通其才学不亚于二位先辈,还写得一手好字,颇受乡邻敬重,由于我自幼受父亲言传身教,常常以出身书香世家倍感自豪。更为先辈们渊博的学识感到荣耀,梦想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文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
记得上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问我,阿明你想将来干啥?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想做个文人,老师说,文人含意太广泛,比方说作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艺术家等等,都叫文人。我说,我要做一名作家。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阿明呀,要想当好一名作家,真不简单,眼下必须学好语文,以及其它各门功课啊!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是我认识“文人”这个重要含义的老师,也是我步入文学之路的启蒙恩师。从他哪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很多书本知识,夯实了语文基础,扎实创作功底,到初二时,我的作文写作水平显著提高了,老师常常把我的作文当作同学们的“范文”,在全班乃至全校朗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这时候,我才听校长说,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名过好几部著作,是省作家协会秘书长。他的成名作在的各地书店发行,当时没钱去书买老师的著作。我想从老师借来手抄一册,可万万没想到名师意然送我一本,有获至宝,利用课余时间反复阅读,并作了近万字的读书笔记,受益
匪浅。不久,我也悄销地试着给报纸杂志社投
稿,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于是,我便经常向语文老师求教,在他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下,我又再次不断向报纸杂志社投,不久,一篇名为《我爱家乡的梅花》的散文,在《少年报》上发表,给我极大的鼓舞,接着,《妈妈,请给我一点爱》和《我是共和国的作家》分别在《中学生作文》和《少年文艺》上发表。
这时候的我,用我老师的话说,创作水平已经跃上了新台阶,自然成了学校小有名的文人。
父亲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我诸多篇文章发表,就兴冲冲地赶到了学校看我,高兴地对我说,明儿,你比咱太爷爷、爷爷和我都强啊。小子了不起,了不起哟!父亲破天荒给我买钢笔、稿纸和笔记本,作为对我的奖励,逢人便夸我聪明好学有出息。后来回家,听母亲说,父亲为了奖励我,他把烟都戒了。
那种感动,如三月的春风,吹暖我的心房,也对我以后的人生影响最深。永远记住父亲的那次奖励,无论走到哪里,不管多么艰难,我仍然信心百倍,用这份自信,坚定走文学这条艰险崎岖的道路,勇往直前转眼高中毕业,学生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的高考总分距录取分数仅差2分,名落孙山。父亲没有责怪我,还劝我从新复读一年,再考应该没问题。可我坚持不再复读,反而安慰父亲,社会是个大
熔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父亲见我想得开,没再坚持让我复读,任我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相信我将来一定会创造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就这样,我成了一代新农民,一个与旧传统观念截然不同的农民。梦想的种子,五颜六色,撒遍家乡这片古老的热土,接受风雨的洗礼,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劳动之余,我喜欢帮乡亲们写些文字有关的东西。不图酬劳,只求精炼文字。比方说,东家一封家信,西家一张便条,张家一篇祭
文,李家儿幅喜联等等。总之,有求必应,把父亲以往的“专利”一下包揽下来了,而父亲也乐意让我做,并乐哈哈地说,咱何家识文断子厚继有人哇!
家乡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养育了我,同时也给我这个文人,带来了无数感人肺的故事。它饱含着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它激发了我的灵感,它赐子我无数创作的源泉,使我的创作连连丰收。其中,长篇报告文学《那山那水那人那情》在《长江文艺》杂志上刊登。它的写作原形就是我亲眼所见的真人实事,没有附加其它修饰,浓情厚意自然天成,催人泪下,让人深思,应该是成功的作品。它牵动着广大读者的心。因而,此篇报告文学,接着又被《黄网报》副刊、《关东文学》和(东湖》等十多家报纸杂志,连续转载十多次。
先后获稿四千多元,并获“新农村优秀作品”一等奖。在当时的文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读者来信纷坛而至。从此,不再有人冷嘲热讽了,不再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了,父乡亲都刮目相看了。
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经济观念已给农民新的考验,小农意识已不再让农民心安理得了。九十年代末,我随着打工潮的人流南下打工。看到南方城乡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想到家乡依然没摆脱贫困,日夜寝食不安,脑海里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南方为何经济发展迅速呢?而家乡为什么一穷二白?于是,我慢慢了解其中的差距:原来经济特区各级领导把富民政策真正做到实处,而且大胆改革,锐意开拓经济市场。为农民提供产前承诺和引导,提供产中资金和技术,提供产后的深加工和销售……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我心潮起伏,俯纸提笔,给家乡县委书记程坤波同志写信。信中大胆列出家乡贫困典型事例,并悬求县委学习南方特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到广大农村了解情况,因地制宜为农民制定产业发展目标……热情洋溢的上书,达十页纸,投进邮箱。然后就是等待回信。半月后,县委书记程坤波同志亲笔给我回信,并将我给县委的信原文在《党内参考》上刊出,随后我的那封信附上县委书记程坤波同志的批示在《蕲春报》、《湖北日报》和《黄冈日报》上同时刊登,为推动家乡经济发展谱了金曲。
打工的日子虽然艰辛,但我仍念念不忘写作,用我手中这支笔,为打工族鸣冤叫屈、摇旗呐喊。因为我是文人,文人就得有一颗正义的心,捍卫弱势群体的尊严与利益,拥护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000年深冬,我的几位老乡到打工的那家杂志找我,向我诉说了他们打工的那家建筑工地老板拖欠克扣工人工资的事。于是我马上向杂志社老总请假,并向他报告请假事由,没想到老总非常支持,鼓励我前往查证事实,以事实为依据,写好报道稿,加大曝光力度,力争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声援。五天后,我的一篇名为《谁为民工兄弟撑腰?》的文章,在《南方周末》头版刊登。仅隔三天,我的又篇名为《城市建设者的后顾之忧》在《深圳都市报》上发表,因此,掀起了一场政府组织专员的讨薪风暴。
事后,我所在杂志社社长马克老师,将我一个见习编辑,晋升为副主编,参加杂志社日常采编工作。每逢工作之余,我孜孜不倦地写作,成为江门文艺》、《佛山文艺》、《南叶》、《嘉应文学》等南方各打工杂志的特邀撰稿人,先后发
表小说、纪实文学、散文500余篇。以“秋阳、文侠、青鸟”署名的各类文章,是我当时用过的笔名,我的很多文章深受打工青年喜爱代表作纪实文学《小妹,你为谁哭泣为谁忧》在《江门文艺》杂志发表,十天时间收到七百多封读者来信,他(她)们说,我道出打工兄弟姐妹的苦涩心声和爱恨情仇,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年,我收获丰厚。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加入了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出版了个人散文集《乡风》,小小说集《走进爱河》,诗歌集《青春》。虽然,那年我最辛苦,但我最快乐最开心。因为我实现了一个小文人最初的梦想,也算给父亲长久以来的期盼,给予他一个比较圆满的答复,可父亲仍来信告诚我,为人不能过于争强好胜,更不能得罪人。我听懂了父亲的话意,但我不能违背一个正义文人的道德与良心,
我手中这支笔,是不能随意虚构天花乱坠的东西,遮盖人世的丑恶。当然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更应当值得我们去讴歌。这是
一个文人一名作家的天职。虽然,父亲他老人家已过世几年了。但他的为人和个性,已溶入我的生命中。我始终没忘记,我是农民的儿子,是一个乡村旧文人的后代。祖辈的思想精华,已在我的生命中延续。我会为文人这个饱含灵性和蕴藏深厚意义的名字,自始至终带着职业道德和正义感。这样,才算得一个好文人。
―――――――――――――――――
作者简介:何惠明:笔名秋阳、文侠、青鸟、葵蕊,湖北蕲春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 ,青春文化实力派传人。青年作家,著名爱情诗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秋阳文化艺术传媒发展中心主任,《青春风采》大型诗集系列总编审,南中国作家研究会名誉副主席,中华青春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青春文艺》编兼社长,著有小小说集《走进爱河》,诗歌集《青春》,散文集《乡风》等,今有文集《青春》第二卷已付梓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