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婚俗
西平县古为西陵国,是先蚕嫘祖的故里。千百年后,形成一整套的西平婚俗。2011年7月,西平婚礼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1]
泌阳县民舞红灯舞
过去《红灯舞》多在春节、灯节期间,随其他民间舞蹈演出于泌阳县城大街小巷,演出目的为自娱,多是一些爱好者自愿参加,由世代相传的老艺人组织排演。新中国成立后,经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后搬上了舞台,1985年,录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河南卷》,曾多次在泌阳县、河南省会演中获奖。2008年5月,《红灯舞》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民间舞蹈八美图
《八美图》演出时,由8个身着宫装的“仙女”,每人手持两束鲜花,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分为4对,演唱8段歌曲,故名《八美图》。演出形式主要是八仙走场,变队形,摆画面,唱民歌。表演者虽作仙女装束,但所表现的却是农家的四季劳动生活。2008年5月,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莉被公布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13]
泌阳王店大装
泌阳王店大装属抬阁类大型民间艺术,是一种融戏剧造型和杂技娱乐表演为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是泌阳县域内流传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艺术瑰宝之一,是地域文化的一大景观。王店大装系高架大型彩装,兴办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末民初,已有400余年历史。 [14]
西平大喇叭
大喇叭是曾流行于西平、上蔡一带的吹奏乐器。20世纪50年代前后,西平80%的自然村都有民间艺术表演队,其中近半数都配有大喇叭,尤其是县城以东各乡镇,几乎每支民间艺术表演队都有大喇叭。2010年4月,西平大喇叭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5]
扁担戏
扁担戏是一种小型的木偶戏。一根扁担可以挑起全部家当:乐器、影人、道具、小型舞台等。演出时,小型舞台也是依靠一根扁担支撑,所以被称为扁担戏。2009年4月24日,扁担戏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