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徐志摩《再别康桥》有感
王丽鹏
康桥与一位著名诗人有关。我这几天学习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读着读着,对此诗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光是语言清新,风格明丽,还有深邃的意境。原来徐志摩的感情这么复杂,这么深沉,酝酿了三、四个月,才写出这首诗来。
往事如风。徐志摩在一九二八年深秋归国途中的海轮上,调动丰富的想象,把几个月前告别康桥的情景再现。他要表达对康桥的崇尚、喜爱,乃至无限的眷恋。
诗美不美,就看意境。此诗的第一节就把读者带入优美意境:“作别西天的云彩”。
作别之前,诗人在校园徘徊,回忆多多,所以他从第二节起,写了一个个景点。河畔的垂柳仿佛镀上金色,宛若美丽的新娘,婀娜多姿。“波光里的艳影”准是与哪一位女性有关,不能排除林徽因呀。他最忘怀不了的是与林徽因同在康河月下泛舟,欢声笑语的情景,每当想起这段短暂的相处,总觉温暖,所以写了“在我的心头荡漾”。
青春年华的足迹在此徜徉,时隐时现。第二个景点也美,“那榆荫下的一潭”,说的正是康河上游的拜伦潭。英国大诗人拜伦生前常在潭旁游玩。此时此刻,徐志摩不禁效仿浪漫多情的拜伦,袒露真实的灵魂,结合上一个小节,通过“揉碎在浮藻间”等句子,大胆地将自己当年隐秘的心弦轻轻地拂动。
“寻梦”是全诗的“眼”,属关键词。因为“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他要在潭底寻梦。诗人一时超脱现实,进入梦幻。他追寻到了梦吗?应该说:追寻到了,而且“满载一船星辉”,多么美好,以致于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念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诗人年轻的身影忽然渐行渐近:青春、诗性、理想、爱情,都在升腾着,招摇着,令人向往的自由,伴随着康河水草,迎风招摇……
然而那是梦幻中的情景啊,在心灵的深处找到,免不了虚无缥缈,迷茫朦胧。猛然觉醒,还是忧伤的离别,仰望夜空,惆怅万千,“不能放歌”,于是他默默沉思,体味别离的滋味。夏虫也受到感染,知趣的停止鸣叫。
徐志摩在临别康桥前的那个宁静夏夜,怎样入眠,不得而知。想必他思索良久,最后向西天云彩倾吐衷肠:我要走了,不带走你任何一片。云彩是一个意象,指什么呢?就是诗人追寻的梦。“不带走一片云彩”,意即要把这个梦留在康桥。
我觉得最后一句,或多或少包含了一点无奈、一丝幻灭的意念。诗人深知:康桥再美,也是于“西天”的,往日的欢愉都已成了过眼的烟云,虽然梦被找到了,也带不回东方去。回国以后,他还是要面对现实。当时的中国可谓乱糟糟。
由此可见,最后一句“不带走一片云彩”,反衬诗人当时的复杂心情,岂止离愁。寻梦的结果是别梦,别得轻轻,别得悄悄。须表示,但不宜张扬。
读者在朗诵首尾两段时,千万不要念成轻松地高兴离开的语气。徐志摩再别康桥时的心情,非常纠结,何曾有过半点轻松?
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