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沼芦苇入画来
江初昕
我的家乡濒临鄱阳湖,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港纵横,是著名的水乡。湖边湿地沼泽灵动秀美,一派生机勃勃,孕育了生物多样性。而最具特色的就是湖边成片的芦苇荡了,芦苇春天返青,到了初夏,芦苇杆上已经长满了绿油油的芦苇叶。芦苇如同青涩的少女,亭亭玉立,而又羞涩满面。湖风吹来,绿浪摇曳,翩翩起舞;湖水荡漾,随波起伏,婀娜多姿。站在芦苇荡边上,整片芦苇荡绿得那样深沉,绿得那样醉人,随着起伏的芦苇绿涛,你似乎要与那片翠绿的芦苇融为一体。
初夏几场梅子雨过后,湖里的水也涨了不少,湖滩上大片芦苇荡被大水淹没,有的水至半腰,起伏的湖水随波荡漾;有的只露出一点青青的苇叶,翠绿的芦苇叶紧贴在水面上。住在湖边的人心里最清楚,芦苇是不怕大水的,只要大水退去,照样繁茂如前。肆虐的洪水终于退去,芦苇荡便露了出来。被大水浸泡的芦苇抖落满身的枯枝败叶,伸直腰杆,抖擞起精神。用不了多久时间,芦苇就把碧绿的叶子迅速张开,放眼望去,翠绿欲滴的芦苇叶在微风“沙沙”作响,跌宕起伏,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等芦苇杆上长出了叶子,就可以掰苇叶。邀上几个同伴,朝湖边的芦苇荡里走去。芦苇杆一般有近两米高,要想掰到新鲜的苇叶,就必须跳起来,将芦苇杆抓住拉弯在自己的跟前,方能掰到苇叶。掰苇叶也是有技巧的,一手扶着芦苇杆,一手抓住苇叶的根部,朝下用力一撴,随着“啪”的一声,青翠的苇叶应声被掰下。倘若抓住苇叶的中间,用力不当,就会把整片苇叶撕破,这样的苇叶是派不上用场的。一般一棵芦苇杆也只能掰下三到四片叶子,底下的太老,最顶上的又太小太嫩。
掰回芦苇叶,母亲不忘包粽子给我们吃。芦苇叶拿到池塘里用丝瓜络清洗干净,晾干水分后,就可以动手包粽子了。只见母亲将芦苇叶先卷成一个喇叭形,把浸泡好的糯米舀进去,靠在盆沿抖几下,又用筷子往里轧几下,如此,包出来的粽子就紧实不松垮。填塞好糯米后,就把上面的芦苇叶盖住,顺势又是一卷,最后,用棕榈叶中间绑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母亲的动作相当娴熟利索,青翠的芦苇叶在她的手里来回翻腾几下,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等粽子包好后,就放入大锅中慢慢煮熟。随着白腾腾的雾汽,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清香。等粽子煮熟了,大家就迫不及待的打开锅盖,捞出一个粽子。经过蒸煮,芦苇叶也由原来的青绿变成了暗黄色,糯米也吸收了芦苇叶的香味,吃起来格外的香糯韧劲。那时虽然很少有肉馅,但母亲也能做出几种馅料的粽子,有红豆绿豆、花生蜜枣之类,都是我们爱吃的。
芦苇叶除了包粽子外,我们还能用芦苇叶来捉小鱼小虾。用刀砍来芦苇杆,剖成细条,编成圆形的笼子,肚大口小,把新鲜的芦苇叶夹在苇杆间,这样笼子就做好了。等到傍晚时分,在笼子里放上一块带血的猪肉,就可以放置于湖边浅水当中,周边用石头固定好。第二天一大早,就从水里起出笼子,这时的笼子里钻进不少小虾小鱼。把小鱼挤了肠子,用青椒一炒,酡红的虾子,焦黄的小鱼佐以青翠的辣椒,很是下饭。
虽然我远离了家乡,但湖区那浩荡的芦苇荡时刻印记于我的脑海深处。春发秋枯,生生不息,浩渺湖水,密不透风的芦苇荡,构建成一幅天然而静谧的水乡美景。芦苇荡中唧唧啾啾的水鸟声,以及不时扑棱棱从芦苇荡中飞出的珍禽候鸟,又多了几份动感和灵动。初夏时节,前来湖滩掰芦苇叶的人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湖滩上顿时欢声笑语,一把把清香翠绿的芦苇叶,给大家带去的是一份绿色舒畅的好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