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东元
车行至湖北利川的群山之间,越往高处走,空气越发清冽。转过一道山梁,眼前忽然亮堂起来——五平方公里的碧水卧在山巅,像一块被群山捧在手心的翡翠,这便是四方洞水库。
初见时总好奇,山顶的水从哪儿来?当地老乡指着山坳的方向说,是城五河村的四方洞泉。当年为了把泉水引到山顶,工匠们在山间凿出了1394米的引水渠,又架起264米的倒虹吸钢管。那钢管裹着防锈漆,顺着山势蜿蜒,一头扎进泉眼,一头连着水库,像一条银色的纽带,把山下的清泉牵到了云端。站在渠边细看,水流顺着渠壁缓缓流淌,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却日复一日地滋养着这座高山水库,积成了5.7万立方米的库容。
水库的模样很实在,没有雕梁画栋的装饰,只有整齐的堤坝和朴素的机房。堤坝是用混凝土浇筑的,表面有些粗糙,却能抵御山间的风雨。站在坝顶往下望,能看到远处的压力管道——那是当年国内水电站里承受压力最大的钢管之一,藏在山体之中,默默将水的力量转化为电能。1984年建设时,这里的地形险恶极了,工匠们要在陡峭的山坡上作业,脚下是万丈深渊,手上却要攥紧钢筋水泥。没有太多花哨的技术,全靠一双手、一副肩,一点点把工程建起来。如今机房里的两台机组还在运转,每年能发出1806万千瓦时的电,点亮山下的村庄和工厂。
当地人说,这水库是 “顶用的宝贝”。夏天雨水多的时候,它能拦蓄洪水,不让山下的田地被淹;天旱的时候,又能放水灌溉,让庄稼喝上救命水。2021 年它被评为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机房外的山坡上种满了树木,鸟儿在枝头筑巢,偶尔有小鱼从水里跃出,溅起一圈涟漪。山风吹过,水面泛起波光,倒映着蓝天白云,分不清是水在天上,还是天在水里。
中途遇到一位当年的建设者,老人头发已经花白,却还记得建水库时的日子。“那时候没有大型机械,搬运钢管全靠人拉肩扛,晚上就住在山坳里的工棚里,听着泉水声睡觉。” 他指着水库说,“现在看到这水、这电,就觉得当年的苦没白吃。” 是啊,这座水库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藏着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智慧——不与自然较劲,而是顺着山势、借着水源,在高山之上造出一方水利,既解了用电的急,又护了一方水土。
如今来这里,总喜欢坐在坝边的石头上发呆。看着碧水映着天光,听着机房里传来的轻微声响,忽然明白“高山明珠”的意思——它不是镶在皇冠上的宝石,而是嵌在群山间的实用之物,是用双手创造的奇迹。它不像名山大川那样吸引游客,却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滋养着这里的人们。
夕阳西下时,水库被染成了金色。山风渐起,水面的波光像撒了一把碎金。远处的村庄亮起了灯,那灯光里,有一部分就来自这座高山上的水库。它像一颗沉默的明珠,在群山之间闪耀,不张扬,却温暖。我提起笔来,挥毫写下一首,题四方洞水库:
高山翡翠九天稀,泉引云端入堰围。
管道爬坡扬绿水,机台映日吐清辉。
旱年可润禾苗渴,涝月能拦暴雨威。
莫谓群峰无圣事, 红尘妙手造珠玑。
作者简介:
方东元,1954年出生于江苏沭阳。笔名:在海一方。
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南师大中文专业;工商管理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