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与“读”的变味之思
作者/绪刚观天(刘涛)
刘涛先生以“绪刚观天”为笔名,二十余年游走于传统与网络两端,既做过纸媒时代的“手写板作者”,也当过门户论坛的“义工版主”,更亲历了自媒体从“草根狂欢”到“流量变现”的全过程。本文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一份用脚步、汗水和稿费单写就的“田野笔记”:它记录了“写”与“读”怎样在技术与资本的合围中次第变味,也记录了那些“管饭”的泡馍、被关掉的论坛、被截胡的留坝方案,以及“泥喇叭”们被算法悄悄静音的叹息。 文章值得细读处有三:其一,作者把“稿酬—车马费—推广费”的链条置于改革开放后基层传播史的大背景中,让我们看清“劳动被看见”的标准如何一路漂移;其二,他以留坝活动为切口,呈现了“官方—自媒体—市场”三方第一次大规模博弈时的真实缝隙,为当下县域“破圈”提供了可复盘、可检讨的样本;其三,他提醒“如果有一天替百姓发正声都有风险”,那将不只是自媒体的厄运,而是公共性的集体失守。 刊发此稿,本刊并非只为“老网虫”抱不平,更希望把“写与读”的变味问题推至公共议程:当平台把“可见性”标上了价码,当“十万+”成为衡量真诚的隐形标尺,我们是否还能为文字保留一碗“泡馍”式的尊严?当“流量”替代“稿酬”成为新的认可机制,谁来为那些仍然相信“内容即功德”的劳动者兜底?答案或许不在此文,但思考必须从重读这些被折叠的亲历开始。
“绪说百姓事,刚正观天下”是我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文章的固定开头。可如今看着“写”与“读”的年景,总觉得不如从前,心里满是嘀咕。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给报社、电视台、电台投稿,盼的从不是大富大贵,而是那笔“稿酬”——它是对文字劳动者最实在的认可。攥着汇款单时的满心欢喜,让我觉得“写”这事特别值。
身为没学过拼音的所谓“文化人”,我怕成了现代新文盲,于是在2009年扎进了互联网。那会儿攥着手写板一笔一划创作,常常从早坐到晚、废寝忘食。图的不是别的,就是文字或图片发出去后,能得一句赞美,或是帮上别人一点小忙,那股兴奋劲儿比喝二两好酒还上头。后来我成了陕西几家官方传统媒体网站的论坛版主,虽纯属“义工”却无怨无悔,只因从年轻时就揣着新闻理想,对文字满是真诚热爱。当时我就琢磨,网络媒体要聚人气、有影响,就得搞主题活动;要让网友热情参与,主办方必须得“管饭”(就像改革开放前农村请人帮忙的规矩),哪怕只是一碗泡馍——不是大伙吃不起,要的是对个体“劳动”的尊重,毕竟网友要跑腿、拍照、写稿、发网,这份付出得被看见。可没成想,官方媒体嫌风险大,一个个关掉了论坛,大伙没了聚拢的地方,只能“放飞”自我。
2014年8月前,我根本不懂“媒体还能挣钱”“经营”这回事。在我看来,媒体若沾太多金钱味,公信力就没法保证。可后来光景变了:所谓“自媒体人”(我始终不认可这说法,媒体就是媒体)赶场似的跑政企活动,像传统媒体记者一样拿“车马费”成了常态;更有甚者,一些配不上“素质”二字的“自媒体人”,还学着持“署证”记者的样子,借监督、曝光之名行新闻敲诈之实,实在让人不齿。那会儿,不管有没有粉丝、会不会写稿拍照,只要注册个ID就能伸手要钱,这般乱象折腾了好多年。2014年夏天,我牵头组织了“穿越留坝 乐游自驾”活动,这一活动与“高烟窗”温度计新闻事件形成舆论共振,不仅成功破局留坝旅游推广,还凝练出新时代县域“借势破圈”的治理智慧,为破解“信息壁垒”与“产业困局”提供了鲜活样本。可我打开留坝新媒体的广阔天地后,不懂经营的我没挣到钱,反倒让比我聪明的“个别人”组织的“小分队”钻了空子。我还反成了这些“受益者”的笑料,他们说我是“开路先锋”,还说我“带出来了多少徒弟”。
如今啥都“卷”,相关活动也少了。当初那些等着从鸡尻子“掏蛋”(指钻空子挣钱)的所谓“自媒体人”,几天挣不着钱、没法维持衣食住行,大多溜得没了声息;剩下些脸皮厚、不怕“羞先人卖害”的,摇身变成“网红”,还自诩“顶流”。
最让人心疼的是真正的新媒体人:熬着心血写出好文章、拍出好照片,发上网后只有零星粉丝阅读、点赞、转发、评论;若想让更多人看见,居然还要掏银子推广!好端端的“写”与“读”,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绪刚所至,观天说事”:如果有一天,这些有良心有担当的新媒体人替百姓“急难愁盼”发正声都有风险,那才真是“天下太平”(此处为反讽现状)。
“绪刚就是流动哨,观天说事利弊好”。十多年来,我在互联网世界一直高举共产党员旗帜,从没在网上发过“牢骚”或过激言论。互联网让我走进陕西省委,也认识了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长景俊海、任贤良、赵俊民、杨广亭、张琳、鲍永能、柯昌万、马卫东……他们懂得“网”,也尊重“网络意见领袖”,让人怀念“座谈”“恳谈”交流的时光!可近些年,陕西也不知换了几任宣传部长,咱一个“泥喇叭”(指草根发声者)也不认识,也没人“招势”(指关注、联络)我们这些草根子……今天大胆说些实话,应该不会封号吧?
作者简介:绪刚观天,本名刘涛,1962年生于陕西周至,党龄43年,1979年入伍的退役军人,亦是深耕媒体领域四十余载的资深从业者,现任陕西省传播学会新媒体传播分会执行主任,完整见证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历程。其身份定位兼具多重维度:作为拥有超260万微博粉丝的时政类大V,长期位列全国时政类影响力榜单前50名;以“新闻个体户”与“泥喇叭”为双重标签,秉持“泥喇叭接地气”的实践哲学;同时是“网民诉心声,政府抓落实”治理模式的实践者,社会责任感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