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粮食节同题三首
唐增虎(山东)
七律•粮食节(押十一尤韵)
沃野风翻金浪涌,千畴穗重压弯秋。
犁开晓雾身沾露,镰割斜阳汗浸喉。
一饭当思耕者苦,三餐莫忘稔时忧。
仓盈始得江山稳,岁月精耘福泽流。
七律•粮食节(国泰版)
晴畴万里稻粱稠,机唱人欢庆稔收。
囤满千仓凝玉粒,厨香万户起新馐。
勤耕不负天公意,广积方安赤子忧。
莫负良田金穗意,年丰岁稔固神州。
七律•粮食节(惜粮版)
沃野风翻金浪涌,千畴穗重压弯秋。
犁开晓雾身沾露,镰割斜阳汗浸喉。
粒米须知皆力换,盘餐莫使半丝留。
仓盈始得山河稳,岁岁勤耕福泽流。
怨回纥•夕阳红(押第部韵)
唐增虎(山东)
暮照染层岫,霞飞映碧穹。
归鸦驮暮色,晚笛唤渔翁。
云敛千山寂,波凝一水融。
何须伤晚景,丹景赛朝红。
寿楼春•忆父(史达祖体.押第十部韵)
唐增虎(山东)
凭栏怀椿芽,念肩担岁月,亲植桑麻。
惯伴晨霜耕陇,暮烟归家。
灯影下,裁衣纱。语谆谆、教吾无邪。
叹鬓雪催年,风侵病骨,尘路隔天涯。
音容在,心难遮。念羹汤旧味,庭树新桠。
尚盼归途逢笑,梦深牵纱。
春又至,谁同夸?对落英、空凝眸华。
纵千里关山,相思叠成碑上霞。
散文:《香烟》
唐增虎(山东)
烟苗在沃土中扎下九个月的根须
吮吸着比粮田更稠的氮磷钾
叶尖垂落时 主脉已泛出晶亮的白
握柄侧掰的脆响里 分走下棚的宽圆与顶叶的锐狭
竹筐里的青涩被请进烤房
三阶段的温湿曲线漫过七昼夜
变黄期的雾气软化了青杂气
定色时的热风锁住橘黄的光华
干筋期末尾 每片叶都藏好了专属的香
分级台案上自有乾坤
按油分与色度分拣 中桔2是公认的佳酿
发酵仓里的时光悄悄转化
新烟的燥气在岁华中沉淀成温润的过往
再经切丝调香 卷进薄薄的纸浆
待客的案几上 它与酒茶并肩立着
递烟的手势要扫过每道目光
指尖夹起的不只是半寸悠闲
是烟农掌心的老茧 烤房里的守望
是席间无声的寒暄 把距离轻轻丈量
燃烧是短暂的犒赏
灰烬是无声的账单
那盘旋的烟圈 像个温柔的谎
哄过了此刻 骗不了远方
散文:《粮食节》
唐增虎(山东)
风从沃野掠过,携着新稻的清香与陈麦的醇厚,撞响了粮食节的钟——这钟声里,藏着四季轮回的密码,更裹着一个民族刻在骨血里的生存智慧。
春华时,田埂上的脚步比晨露更早。农人弯腰插下的秧苗,是把阳光、雨水与汗水搓成的线,在水田里织出粼粼的绿。南坡的稻禾拔节,北原的麦浪抽穗,秋谷在田垄间攒着劲儿灌浆,连风都懂得轻些、再轻些,怕惊落了穗尖那抹沉甸甸的黄。这便是“南稻北麦秋五谷”的人间图景,不是诗里的虚笔,是犁铧翻起的泥土香,是镰刃划过穗秆的脆响,是掌心磨出的茧子与谷粒碰撞的温度。
秋实之日,场院里的谷堆堆成小山,玉米挂在屋檐下晒出金红的笑。老人们总爱蹲在粮囤旁,捻起一粒谷子凑到阳光下看——那饱满的颗粒里,藏着“五谷丰登”的古训,也藏着“仓中有粮心不慌”的踏实。他们总说,一粒米从种到收,要经十二道风雨;一碗饭从田到桌,要耗百滴汗珠。“粒粒皆辛苦”从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是祖父锄地时磨破的草鞋,是母亲簸谷时扬起的碎糠,是孩童饭桌上被训诫“不许剩一粒”的执拗。
粮食里藏着比岁月更久的传奇。古战场上,“兵未到粮草先行”是铁律,一袋粟米能撑一支军队的士气,一囤麦种能稳一方百姓的心。寻常巷陌中,勤俭持家是代代相传的锦囊,祖母把陈米熬成稠粥,父亲将麦麸做成饼子,不是穷,是懂——懂每一粒粮都是“生命之食”,是土地对劳作的馈赠,是日子能细水长流的根基。这便是粮食的文化传承:它不只是果腹的物,是“保国安”的盾,是“备战荒”的底气,是逢年过节时,一碗白米饭里飘着的家的味道。
如今粮食节的锣鼓响起来,人们走进田间体验收割,在展台上看南稻北麦的品种,听老人讲过去“饿肚子”的旧事。孩子们踮脚摸向金黄的稻穗,眼里闪着好奇——他们或许还不懂“民以食为天”的分量,但当指尖触到那沉甸甸的谷粒,当尝到自己亲手碾出的米香,便会慢慢懂得:爱惜粮食,是对土地的敬畏,是对劳作的尊重,是把“光荣传统”揣进怀里,让每一粒粮,都能续写出国泰民安的新故事。

编者简介:艾兰,本名王凤,曾用名蓝雪花,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微信qq118490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