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娇小玲珑似飞燕,沉鱼落雁比西施”,几句通俗赞语,在作者强军先生笔下,化作一把叩击历史的钥匙。《云鬓花颜:从六阙美人词里打捞时光的沉香》以独特视角,串联起赵飞燕、西施、貂蝉、杨玉环与庞妃五位传奇女子的人生轨迹。
文章没有停留在对“美貌”的浅层描摹,而是深入时光肌理,将美人风采与时代风云紧密交织——既写赵飞燕掌中舞的轻盈与深宫浮沉的无奈,也述西施浣纱溪的清婉与家国担当的沉重;既绘貂蝉凤仪亭的决绝与乱世孤勇的锋芒,亦叹杨玉环长生殿的丰艳与命运无常的遗憾,更解读了庞妃传说中雍容背后的权力隐喻。
作者以细腻笔触打捞历史碎片,让五位女子的美超越皮囊,成为承载家国大义、人性复杂与时代记忆的文化符号。读罢此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云鬓花颜的千年风华,更是时光沉淀下,关于美、命运与历史的深沉回响。(350字)
【散文】
云鬓花颜: 从六阙美人词里
打捞时光的沉香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最近,学习小红书里的文章,看到这么几句话,颇感兴趣,摘录下来整理成文,与读者朋友分享。
“娇小玲珑似飞燕,沉鱼落雁比西施,花容月貌赛貂蝉,闭月羞花胜玉环,倾国倾城超庞妃”——这几句直白的赞语,恰似一把青铜钥匙,轻轻叩开了时光深处的朱漆宫门。飞燕的轻盈、西施的清婉、貂蝉的决绝、玉环的丰艳、庞妃的雍容,五位女子跨越秦汉魏晋、唐宋明清,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各自浓淡相宜的一笔。她们的美从不只是皮囊的精致,而是与时代的风烟、命运的跌宕交织在一起,成为中国人心中关于“美”的永恒注脚。
一、掌中舞罢箫声绝——赵飞燕的轻盈与浮沉
提及“娇小玲珑”,赵飞燕的身影便从西汉的宫阙间翩然而至。这位出身卑微的女子,凭着一身惊世的舞技,从阳阿公主府的舞姬,一步步登上大汉后宫的权力巅峰。史书里说她“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想来那舞姿该是怎样的灵动——或许是在太液池的舟中,她身着素白罗裙,随着箫声舒展腰肢,风起时罗裙猎猎,竟似要乘风而去,吓得汉成帝连忙命人拉住她的裙摆,这才有了“留仙裙”的典故。她的美是极致的轻盈,是打破了世俗对女子体态认知的灵动,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进人的心底,让见者不由自主地屏息凝神。
可这轻盈的舞姿背后,藏着的却是深宫的波诡云谲。她与妹妹赵合德联手,扳倒许皇后,登上皇后之位,却也因无子而惶恐,暗中残害宫中孕妃,留下“燕啄皇孙”的骂名。汉成帝驾崩后,她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最终在新帝即位后被贬为庶人,被迫自尽。当年那掌中起舞的轻盈身影,终究没能逃过命运的沉重枷锁。如今再读“娇小玲珑似飞燕”,眼前浮现的不只是舞姿的曼妙,还有一个女子在权力漩涡中挣扎的无奈——她的美是一把双刃剑,既让她飞上云端,也让她摔得粉身碎骨。
二、浣纱溪上莲花影——西施的清婉与担当
“沉鱼落雁比西施”,一句便将人拉回春秋末年的浣纱溪畔。彼时的西施还是苎萝村里一个寻常的浣纱女,荆钗布裙,却难掩天生的清丽。相传她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见了她的容貌,竟忘了游动,渐渐沉到水底,“沉鱼”的典故便由此而来。她的美不是咄咄逼人的惊艳,而是如江南的烟雨般,带着几分温润与朦胧,眉眼间藏着水乡女子的灵秀,一颦一笑都似溪水潺潺,沁人心脾。
可这份清婉的美丽,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沉重的使命。当越国大夫范蠡找到她时,她便知晓,自己的容貌将成为越国复兴的武器。她告别了浣纱溪的晨雾与晚霞,带着国仇家恨,走进了吴王夫差的宫殿。在吴宫的岁月里,她褪去了乡野的质朴,学会了宫廷的礼仪,用温柔与智慧迷惑夫差,让他荒废朝政,沉迷酒色。她看着吴国的城墙渐渐倾颓,看着越国的军队踏破姑苏城门,却也在功成之后,陷入了迷茫——她是越国的功臣,却是吴国的罪人;她完成了使命,却再也回不去那个单纯的浣纱时光。最终,她或是随范蠡泛舟五湖,隐于烟波浩渺之中;或是被沉于江中,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西施的美,是与家国大义绑定的美,她的清婉里藏着决绝,她的温柔中带着坚韧,让“沉鱼”的传说,不仅关乎容貌,更关乎一份乱世中的担当。
三、凤仪亭前连环计——貂蝉的决绝与孤勇
“花容月貌赛貂蝉”,这句赞语背后,是东汉末年那个惊心动魄的连环计。貂蝉本是司徒王允府中的歌女,生得“色伎俱佳”,却有着远超常人的胆识与智慧。当她看到王允为董卓专权、汉室倾颓而日夜忧叹时,便主动请缨,愿以自身为饵,离间董卓与吕布父子。她的美是带着锋芒的,眉梢眼角藏着一股英气,既有着歌女的柔美,又有着侠女的决绝,让吕布见了神魂颠倒,让董卓见了爱不释手。
凤仪亭前的那场戏,是貂蝉一生的高光时刻。她故意在吕布面前哭诉被董卓霸占的委屈,又在董卓面前装作被吕布调戏的惶恐,让这对父子之间的嫌隙越来越深。最终,吕布怒杀董卓,汉室暂时摆脱了危机,而貂蝉却仿佛完成了使命的棋子,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有人说她随吕布而去,最终在白门楼后殉情;有人说她看破红尘,削发为尼,青灯古佛伴余生。无论结局如何,貂蝉的美都早已超越了“花容月貌”的表层含义——她的美是一把利剑,刺破了乱世的阴霾;她的美是一种孤勇,在男权当道的时代,以女子之身,搅动了天下的风云。她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美从不只是用来观赏的,更是可以用来改变命运、甚至影响历史走向的力量。
四、长生殿里荔枝香——杨玉环的丰艳与遗憾
“闭月羞花胜玉环”,“羞花”的典故,正是源自杨玉环的美貌。相传她在御花园中赏花时,无意间触碰了含羞草,草叶顿时闭合,宫女们便误以为是花儿见了她的美貌而自惭形秽,“羞花”之名由此传开。杨玉环的美,是盛唐的象征——丰腴饱满,雍容华贵,带着盛世王朝的自信与张扬。她精通音律,擅长舞蹈,一曲《霓裳羽衣舞》惊艳了整个长安,让唐玄宗为之倾倒,从此“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长生殿里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曾是两人爱情的见证。唐玄宗为了她,不惜劳民伤财,从岭南飞马运送新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她,冷落了六宫粉黛,让“三千宠爱在一身”。可这份极致的宠爱,终究没能抵挡住乱世的洪流。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守,唐玄宗带着杨玉环逃往马嵬坡。六军不发,皆言“祸国殃民者,杨贵妃也”,唐玄宗在江山与美人之间,最终选择了前者。三尺白绫,结束了杨玉环的生命,也结束了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她的美,是盛唐的最后一抹亮色,当繁华落尽,这抹亮色也随之黯淡。“闭月羞花胜玉环”,胜的或许是容貌,却胜不过命运的无常,胜不过时代的变迁。她的故事,让我们在感叹美貌的同时,也读懂了“红颜薄命”的无奈,读懂了爱情在权力与乱世面前的脆弱。
五、汴梁宫阙牡丹魂——庞妃的雍容与传说
“倾国倾城超庞妃”,相比前四位女子,庞妃的形象更多地存在于民间传说与戏曲演绎之中。在《包公案》《三侠五义》等故事里,庞妃是太师庞吉的女儿,嫁与宋真宗为妃,身份尊贵,雍容华贵。她的美,是宫廷贵妇的典范——珠翠环绕,锦衣华服,眉宇间带着皇室的威严与贵气。“倾国倾城”的形容,或许有些夸张,却也道出了她在传说中的重要地位。
在民间故事里,庞妃往往被塑造成一个“反派”角色,她倚仗父亲的权势,在宫中飞扬跋扈,与包拯等忠臣作对,甚至参与谋逆,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可抛开这些戏剧化的演绎,庞妃的形象其实反映了人们对宫廷斗争的想象,对“红颜祸水”的刻板认知。她的美,是与权力、欲望绑定的美,是宫廷深处欲望与阴谋的外化。或许历史上真实的庞妃并非如此,但民间传说却赋予了她独特的意义——她让我们看到,美一旦与权力结合,既可以成为荣耀的象征,也可能成为毁灭的导火索。
五位女子,五种不同的美,五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赵飞燕的轻盈里藏着浮沉,西施的清婉中带着担当,貂蝉的花容下藏着决绝,杨玉环的丰艳里裹着遗憾,庞妃的雍容间映着传说。她们的美,早已不是简单的容貌描写,而是与时代的脉搏、历史的进程、人性的复杂紧紧相连。
时光流转,当年的宫阙早已湮没在尘埃里,当年的舞姿、歌声、誓言也早已消散在风中。可每当我们读到“娇小玲珑似飞燕”“沉鱼落雁比西施”这些句子时,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她们的身影——她们是历史长卷上最动人的笔触,是中国人心中关于美、关于命运、关于家国的永恒想象。她们的美,如同陈年的沉香,在时光的淬炼中,愈发醇厚,愈发动人,让我们在品读中,读懂了美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洗礼,是历史的回响。(2979字)
共3341字 2025年10月16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