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集:大暑
场景1:村医务室,日
时间:大暑
老医生用听诊器检查陈川的胸腔。
(特写)听诊器金属头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不再有冰冷的反光。
老医生: 肺里的金属粉尘清得差不多了。往后,就跟正常人一样。
场景2:溪边,黄昏
陈川和麦香在溪边浣衣。
(水中倒影)两人的倒影随着水波轻轻晃动,再没有齿轮的轮廓。
麦香把一件洗好的白衬衫晾在树枝上,风鼓起衬衫,像面温柔的旗。
第三十四集:立秋
场景1:打谷场,夜
时间:立秋
全村人在打谷场上分享新麦蒸的馍。
孩子们举着麦秆跑过,麦香看着他们,忽然露出释然的微笑。
(特写)她的眼角泛起细纹,像麦田被风吹过的痕迹。
场景2:老磨坊,晨
陈川在修理老磨坊的木轴。
(手艺特写)刨花卷曲落下,散发出松木的清香。
麦香送来茶水,看见他额角的汗珠映着朝阳,像晨露般晶莹。
第三十五集:处暑
场景1:学校教室,日
时间:处暑
陈川在给孩子们上手工课。
(跟拍镜头)他手把手教一个孩子用木料做玩具,动作轻柔耐心。
孩子: 陈老师,你以前真的是工程师吗?
陈川笑了笑,望向窗外摇曳的虞美人,没有回答。
场景2:村图书馆,黄昏
麦香在整理图书,发现一本《机械原理》。
她轻轻拂去封面的灰尘,将书放回书架的最深处。
(特写)书脊与其他农技书籍并列,再无特别。
第三十六集:白露
场景1:邮局,日
时间:白露
麦香收到一封来自广州的信。
信封很薄,她平静地拆开,里面是一张明信片。
(特写)明信片上印着广州的街景,背面只有两个字:"保重"。
场景2:山坡,黄昏
麦香把明信片折成纸船,放进溪水。
纸船顺流而下,最终在水涡中缓缓沉没。
她站起身,拍了拍衣角的草屑,向炊烟升起的村庄走去。
第三十七集:秋分
场景1:麦香家厨房,夜
时间:秋分
麦香在腌制过冬的咸菜,陈川在一旁帮忙。
两人没有说话,只有陶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特写)盐粒在灯光下像细小的星辰,落入碧绿的菜叶间。
场景2:院子,夜
他们坐在院子里分食新摘的石榴。
(特写)石榴籽像红宝石般晶莹,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一颗籽掉在地上,很快被路过的蚂蚁搬走。
第三十八集:寒露
场景1:村口,晨
时间:寒露
陈川和村民们一起修缮村路。
(全景镜头)人们默契配合,夯土声、谈笑声交织成和谐的乐章。
场景2:麦香家,黄昏
麦香在缝补一件旧衣,针脚细密匀称。
夕阳透过窗棂,在她身上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
(特写)缝衣针在布料间穿梭,像在书写无声的诗行。
第三十九集:霜降
场景1:卫生院,日
时间:霜降
陈川在做年度体检。
医生看着化验单,满意地点点头。
医生: 各项指标都正常了。那些过敏反应,就像从来没发生过一样。
场景2:田野,黄昏
陈川走在田埂上,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俯拍)他的身影渐渐融入暮色中的村庄,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
第四十集:立冬(大结局)
场景1:麦香家院子,晨
时间:立冬
初雪静静飘落。麦香和陈川在院子里扫雪。
雪很轻,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柔软而安宁。
(特写)雪花落在他们的肩头,很快融化成细小的水珠。
场景2:厨房,日
他们在灶台前一起准备午饭。
蒸汽氤氲中,麦香转头看向陈川,两人相视而笑。
(慢镜头)这个笑容里,再没有往日的沉重与挣扎。
场景3:垭畔,黄昏
他们并肩站在垭畔上,望着脚下的村庄。
炊烟袅袅,灯火初上,传来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麦香: (轻声)都过去了。
陈川: (点头)嗯。
最后一片雪花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悄然融化。
【全剧终】
终场寄语:
所有的传说终将归于平凡
所有的伤痛终将被时间治愈
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
他们终于找到了
最珍贵的平常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