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之上,日月长明
黄柔静
晨光初现时,我总爱在老家的晒谷场上静坐。东方天际先是洇开一层浅淡的鱼肚白,接着金红的霞光像被谁泼洒的熔金,顺着山峦的轮廓漫延开来。不多时,一轮红日便挣出地平线,把万丈光芒洒向大地——这是九州之上,每日都在发生的寻常景致,却藏着最动人的生命力。
在江南水乡,朝阳是伴着橹声醒来的。乌篷船推开晨雾,船头的渔翁弯腰整理渔网,阳光落在他沾着露水的斗笠上,折射出细碎的光。岸边的石桥被染成暖金色,早起的阿婆提着竹篮去市集,石板路上的青苔还带着潮气,却被阳光烘得渐渐舒展。运河里的水波泛着粼粼金光,载着满船的菱角与莲藕,缓缓驶向远方的码头。这里的日,是温柔的,像江南女子手中的绣线,把寻常日子绣得满是诗意。
而在西北的黄土高原,日出则带着一股磅礴的气势。天刚蒙蒙亮,沟壑纵横的黄土坡还浸在微凉的晨雾里,待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整个高原便瞬间被唤醒。土窑洞的窗棂镀上金边,牧羊老人赶着羊群走向山坡,羊蹄踏过带着霜花的草地,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阳光把黄土坡的褶皱照得格外清晰,那些被岁月冲刷的沟壑,仿佛在晨光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里的日,是厚重的,像西北汉子手中的锄头,一凿一凿地在土地上刻下生活的印记。
到了南国的海滨,日头又换了一副模样。正午的阳光热烈而明亮,沙滩被晒得暖融融的,海浪一次次冲上礁石,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化作彩虹。渔民们顶着烈日修补渔网,汗水顺着黝黑的脊背往下淌,却笑得格外爽朗。傍晚时分,夕阳把海面染成一片橘红,归航的渔船披着霞光,渔网上的水珠像缀满了星星。这里的日,是鲜活的,像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当夜幕降临,月亮便接过了九州的灯火。在中原的古城,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古城墙的轮廓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庄重。巷子里的灯笼透出暖黄的光,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更显夜色的宁静。老人们坐在院中的老槐树下,摇着蒲扇讲着古老的传说,孩子们则追着月光奔跑,笑声洒满了整个小巷。这里的月,是亲切的,像奶奶手中的蒲扇,轻轻拂去夏日的燥热。
在西南的大山里,月亮藏在茂密的树林间,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山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坐在自家的木楼前,望着远处的山峦在月光中若隐若现。山泉在月光下潺潺流淌,偶尔有萤火虫飞过,像是提着灯笼的小精灵。这里的月,是静谧的,像山涧的清泉,洗涤着人们一天的疲惫。
日月轮转,照过江南的烟雨,照过西北的风沙,照过南国的海浪,也照过中原的古城。它不偏不倚,把光芒洒向九州的每一寸土地,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无论是富庶的平原,还是贫瘠的山区,都能在日月的照耀下,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们都是被日月照耀的人,在晨光中播种希望,在月色下梳理心事。那些散落在九州大地上的寻常日子,因为有了日月的陪伴,才变得格外温暖而绵长。而日月,也正因这九州的烟火气,才更显生动与厚重,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黄柔静,女,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写作,爱好阅读。《五月奋斗的诗篇》曾在青年文学家发表,《无声的父爱》曾在文学与艺术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