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荣刊作者
唐增虎
本期编委
审核:连丙堂
主编:刘堂平
邂逅散文二篇
等风,等雨,也等你欣赏
散文:《齐刀币》
唐增虎(山东)
齐国的青铜,在两千多年前凝作刀形,成了天下霜雪间最贵重的“锋芒”。这五霸之首的名誉品,自临淄的炉火中诞生,便带着“齐法化”的铭文,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的脉络,铺展成齐国的经济密码——有的是市井间流通的大额通货,沉甸甸压着商旅的行囊;有的是纪功的纪念重器,字里行间藏着诸侯的功业,因存世寥寥,早成了文物里的稀世之珍。
每一枚齐刀币,都裹着一段传奇。那斑驳的铜绿不是锈蚀,是临淄城郭的炊烟、淄水畔的船歌,是稷下学宫的辩声凝在青铜上的印记。它早不是冰冷的货币,是后人遥望齐国鼎盛的“忆证”——想当年车毂击、人肩摩,刀币在贩夫走卒、卿大夫手中流转,每一次传递,都是盛世的注脚。如今藏家们魂牵梦萦,求而难得,正因它在古钱币的星河中,不仅是一枚藏品,更是一把能撬开齐国繁华的钥匙,考古价值重若丘山。
临淄的考古土层里,出土的文物千千万,唯有齐刀币最让人驻足。指尖抚过它刀身的弧度,仿佛还能触到当年铸币工匠的温度,听到它在集市上清脆的碰撞声——那是齐国的心跳,藏在青铜刀影里,从未沉寂。
散文:《賹四化》
一一一临淄地下的战国货币传奇
唐增虎(山东)
临淄的古墓深处,藏着一枚枚刻着“賹四化”三字的青铜秘宝。它不是寻常的古币,而是战国末年齐国货币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賹”字圜钱核心,以“賹”为记、以“四化”纪值,在黄土中沉睡两千余年,每一道铜锈里都裹着海岱大国的经济密码与尘封故事。
“賹四化”是战国后期齐国铸造的一种圜钱,旧称“宝四货”。其形制为圆形方孔,面有郭,背平素,直径约3厘米左右,重5-7克。“賹”字为齐币专用字,有学者认为其与当时的重量单位或价值尺度有关,“化”则有交易、变化之意。
这“賹”字,便是它传奇的开端。古泉界曾为这字争论百年,有人说它是齐国独有的货币符号,象征“万物可易、货通天下”;也有传说,“賹”字源自田氏齐国“尊贤尚功”的国策,铸于钱面,是为了彰显“以币安邦”的雄心——彼时秦国已凭半两钱统一货币,齐国偏要以“賹”为记,在方孔圆钱的形制里,藏着不输强秦的经济底气。而“四化”二字,更藏着兑换的玄机:一枚“賹四化”,可抵四枚“賹一化”小钱,或是等值于半枚齐刀“节墨之法化”,这背后是齐国在刀币与圜钱过渡期,用精准纪值稳住天下商路的智慧,也让它成了当年临淄市井中“一枚定乾坤”的硬通货。
关于它的铸造,临淄老辈人还传着一段轶闻:当年齐王建为抗秦保国,命工匠在都城临淄设十二座铸钱炉,每炉首枚“賹四化”都要由铸官亲手镌刻“賹”字,刻时需以朱砂涂笔,焚香祭拜,求这钱币能“通财运、固邦本”。传闻有一炉铸出的“賹四化”,钱文“賹”字竖笔微微倾斜,却因铜质精润、字迹苍劲,被齐王建视为“天授之币”,专门赏赐给守边的将领——后来这“歪賹”版的“賹四化”,成了泉界百年难寻的珍品,每一次现身都能掀起收藏热潮。
它的传奇,更在那一次次从墓中现身的奇遇。上世纪五十年代,临淄一农户挖井时,竟从三尺地下挖出一陶罐“賹四化”,枚枚字迹清晰,铜绿间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刚从铸炉中取出;九十年代,一座战国大墓的发掘中,墓主人棺椁旁并排放着三枚“賹四化”,与玉璧、铜剑同列,考古专家说,这是墓主人身前“以币为信、以财为安”的执念,要带着这齐国的“硬通货”,在另一个世界续写富贵。这些出土的“賹四化”,大多带着手工铸币的温度——有的“賹”字笔画深浅不一,有的“四化”二字间距错落,恰是战国工匠“心手合一”的印记,比规整的钱币多了几分传奇的烟火气。
如今,当“賹四化”从临淄的黄土中被唤醒,那“賹”字仍力透铜背。它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战国风云里,齐国用青铜写就的货币传奇——是“賹”字背后的邦国雄心,是“四化”纪值里的商路智慧,更是每一枚古币中,都藏着的、属于海岱大国的不朽传奇。
賹四化民间鉴别小贴士
1. 掂重量:真币铜质精纯、含铅量低,握于手中比普通铜钱沉一分,手感压手
2. 观光泽:对着日光转动,钱郭边缘会泛出淡金光泽,非真币难有此“铜晕”
3. 轻刮试:用指甲轻刮“賹”字笔画,真币留细微铜屑,假币易掉锈渣、露胎质
4. 水验法:放入井水瓷碗,真币水面会浮起极薄铜晕,宛如“吐”出千年铜气。
青铜铸史,文脉流芳——评唐增虎《齐刀币》与《賹四化》
唐增虎的两篇散文,以临淄地下的战国货币为笔,在历史的尘埃里勾勒出齐国的经济脉络与文明底色,让冰冷的青铜文物生出温热的人文气息,堪称“以币为镜,照见千年”的佳作。
《齐刀币》最动人处,在于“以物载情”的书写。作者未局限于刀币的形制与用途,而是将其置于齐国“车毂击、人肩摩”的盛世图景中——铜绿是“临淄城郭的炊烟”,刀身弧度藏着“铸币工匠的温度”,连市集上的碰撞声都成了“齐国的心跳”。这种笔触打破了文物与历史的隔阂,让读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能伸手触到那枚压着商旅行囊的刀币,感知五霸之首的经济底气与文明分量。
《賹四化》则以“传奇为骨,考据为魂”,兼具故事性与专业性。作者既讲“歪賹”版钱币的轶闻、农户挖井得宝的奇遇,让“賹四化”的传奇色彩跃然纸上;又精准还原其“圆形方孔、重5-7克”的形制,解析“賹”字的象征意义与“四化”的纪值逻辑,甚至附上民间鉴别小贴士,兼顾了文学性与知识性。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将钱币置于战国纷争的背景下,点出齐国以“賹”为记对抗秦国半两钱的经济雄心,让一枚小小的圜钱成为时代风云的缩影。
两篇散文虽写两种货币,却共享着“敬畏历史、活化传统”的内核。作者没有把文物当作文字史料的注脚,而是让“齐刀币”与“賹四化”成为历史的“发言人”——它们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是邦国雄心的载体、工匠智慧的结晶、市井烟火的见证。这种书写,让沉睡两千年的青铜“活”了过来,也让读者在文字里读懂: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传承的“活化石”,每一段货币史,都是民族文脉的“密码本”。
若说不足,两篇文章在历史场景的铺陈上可再添细节,如《齐刀币》中“卿大夫与贩夫走卒传递刀币”的场景,若能加入具体的生活片段,或许能让历史的质感更鲜明。但整体而言,这仍是两篇兼具文学美感与历史深度的散文,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透过货币看战国”的独特窗口。
需要我针对其中某一篇散文的细节,再补充更具体的评论角度吗?比如深入分析《賹四化》里“民间鉴别小贴士”的文学作用,或是《齐刀币》的意象运用。
唐增虎,1958年生,汉族,大学本科,山东泰安人,国网山东电力淄博供电公司退休,工程师,技师,用电专家,电工培训中心校长。自小爱好散文诗歌,多年来在报刊媒体发表近三百篇。系临淄区和淄博市诗协会员;临淄区作协会员,青州市诗协会员,淄博散文学会监事长,淄博哲学学会理事,山东收藏家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诗协会员。墨韵芳洲文学社顾问,孔子故里知名作家文学社编委;北上广文学社会员。龙凤文化学院副院长;《山水诗文社》顾问;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半月刊特约作家;官方艺术国礼鉴定顾问;中国诗人作家网会员,红柳诗社名誉社长,世界诗歌联盟创作集团总裁。被誉为:新时代人民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名家。
荣获:《新绪杯》金奖,签约诗人和特约作家;
青年文学杂志社优秀作家;《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等。笔名:虎乐为善(博客微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