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岳定海散文作品《盐亭高山庙小传》:
1
盐亭高山庙究竟有多高?值得仰望?对于这座仰不愧于天,俯不惭于地的高山庙,因为从小在它怀抱里长大的缘故,我极为熟稔。说到高,它不过区区海拔653米,比起蜀中名山差远了,你看远一点的峨眉山,一个“秀”字;近些的窦团山,一个“险”字;再近点的富乐山,一个“幽”字;近邻的七曲山,一个“佛”字;甚至与它仅一江之隔的盐亭凤凰山,也因隋代董叔封的政绩与凤灵寺的香火而名播巴蜀……那么高山庙有什么值得仰望呢?
高山庙位于盐亭县城西处半华里处,流云飞布,林荫蔽日,云溪溅珠,鸟啼空山……然而现实却很骨感,在田园牧歌笼罩的瓦房街舍背后,是一曲严竣的生活场景:其时盐亭贫瘠,我虽居住县城北街,依然在小学放假后爬攀高山庙去捡柴、割岩蓑、打油桐,从事农事活动,以补贴家用。那阵就隐隐听大人讲高山庙的若隐若显的传说,却不知其所以然。及至长大成人,我才明白,高山庙是神奇的、壮美的、无垠的象征,高山庙属剑门余脉,自南而来,戛然而止,孤峰耸立。山之何时生?不晓得,山之何时名?有史载。我近日与友人驱车专程一访,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老远,我就看见一座山向我逼近,像久违的老朋友,伸开双臂拥抱了我,呵呵,高山庙,你好吗?我来看望你了。
高山庙是有历史底蕴的,据史载,这座孤山兀立,至隋朝,迎来喜游山水的洛阳人氏张竣夫,他一介儒士,远离尘世,尝游至盐亭,登临此山极目四望,叹服,曰,“大丈夫生于中国,遐方绝处,虽孤独一生,愿永居于此为幸矣。”张竣夫行次县城,只见屋肆粗鄙,居民面带菜色,他决计安居此县以教授为业,开启民智,振兴农桑,日复一日,渐有起色。张竣夫喜不自禁,复登高山庙,至顶,见天地空旷,弥水长流,竟手之舞之蹈之。下山途中,偶遇一老太婆嚎啕,他停步一问,方知原由,高山之巅,藏深穴,伏巨蟒,每年必献童男童女食之,不从,蟒下山祸害乡民。明天该献太婆之子,无可奈何,大嚎之。张竣夫听罢,安慰老太婆别焦虑,他来理麻这件恶心事。次日,张竣夫领一干人上得高山洞穴前,果见巨蟒张开血盆大嘴作待噬状,张竣夫果然了得,一剑砍破巨蟒头部,蟒负伤而遁洞穴,张竣夫喝令来人用巨石堵死洞口,巨蟒窒息而亡。蟒血流入高山之南小河,此地曰“尸家渠”。县民欢呼,启奏皇帝,皇上龙颜大悦赐紫袍一件,命钦差到盐亭宣旨授袍,此山曰“赐紫山”;张竣夫躬身接袍前行,县民欢乐于两旁,大谢圣恩,至一垭口,张竣夫着紫袍,此地名曰“着紫垭”。张竣夫辞世,县民将其厚葬于高山顶,竖碑纪念。至宋朝绍兴年间,皇帝勅建张竣夫庙于山顶,赐庙号“昭格”,民思其德,福佑后人。这便是盐亭“高山庙”名称的由来。其时高山庙堪称林木参天,到唐德宗年代,这座山不仅万木峥嵘,更有动物奔行。
就这样,我以仰望的姿态,一步步走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的盐亭胜迹高山庙。
2
昙云庵位于高山庙山嘴前,古时因有左紫微、右飞龙二溪交汇于庵前,七彩昙云升腾缭绕,故名。从唐代开始,昙云庵即为盐亭县城官方驿站,它坐落在嶙峋的山岩上,前殿的地基下砌着斜而长的石梯,苔藓爬满,青石斑驳,孤单的鸟儿落在石级间啄食,一抹斜阳覆在黄叶与枯枝间,竟如温和的脚音,轻轻落下的第一步与中间略微迟疑的第二步混合响起,沉寂的飞檐揉着色彩斑斓的壁画,刹那生动起来……昙云庵建筑分前、中、后三大殿,历代皆有维修,前殿规模宏阔,重檐高挑,红墙碧瓦,突现城西标志性建筑外貌。中殿重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后殿重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清末民国期间,陕西会馆设于庵内,中殿前壁平房梁上尚存"丁亥桐月中浣"字迹。后殿所依荒草丛生的山岩,筑有唐代盐亭籍宰相严震与节度使严砺归葬墓。这一看,我们这座大有来历的昙云庵是值得骄傲的。
李白,天下人都知道,这位唐朝顶级的大诗人,用他的文学成就遮蔽了以往、现在乃至未来的天空。鼓动人们在原野和山川吟诵着李白的诗歌苦苦而又快乐地前行,以至于他的崇拜者如魏万跋涉千山万水找到他时只知兴奋地大叫,不知疲惫,手舞足蹈……那一刻,李白的目光散发着温润的气息。这一位出生在江油青莲的文化巨人,也是在一个煦和的季节踩着厚实的树叶堆,登上陡峭的台阶,推开朱门,飘然而进。昙云庵在平凡的日子迎接气宇轩昂的李白到来。李白是贵重的,他不会去丑陋的地方厮混,他来盐亭是专门拜师学艺的。那两年,出生于盐亭两河乡下白虎村的赵蕤名气响亮,他不肯混入朝廷为官,醉心于呼吸山野草莽间的清香气味,为自己终身写出一部教化历代君王的奇书而笔耕不止。赵蕤尚有几奇,呼唤彩色错落的雀鸟飞来栖息肩头,并在清风吹动而来的瞬间,舞着寒光闪闪的剑,飞快刺入岩前垂挂的茅草丛中……当晚,师徒二人就住宿于青瓦遮盖下的昙云庵。李白与赵蕤一见如故,亲密无间,两人朝夕相处,弹琴于飞龙泉侧,舞剑于昙云庵后山仰天窝。明曹学铨撰《蜀中名胜记》和盐亭旧志皆记载,昙云庵两溪交汇入云溪处,有一水潭名濯笔溪,为李白从赵蕤习书洗笔砚处。李白向赵蕤学习年余,深受师父影响,依依惜别,去游成都。后来李白出蜀居淮南有《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诗曰:"……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赵蕤的思念之情和崇敬之意。在安徽,李白结识了另一位盐亭金孔籍学人王文灿。后来,李白在淮南庐江与游宦的王文灿邂逅,王文灿西归省亲,李白写《送王孝廉觐省》诗,末句写道:"相思无尽夜,东泣似长川。"同样表达了思故乡、思赵蕤以至痛切啼泣之情。
3
世事洞明,白云苍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初春,因避成都兵乱于762年冬入居梓州(今三台)的大诗人杜甫也跟从严二别驾,骑访盐亭。他寓居昙云庵,倘徉云溪畔。杜甫的身影映在渡船嘴时,东边山头已是朗朗红日照耀。他牵着一匹瘦削的老马,步履踉跄地进入盐亭城外了。大诗人杜甫是河南巩县人,半生潦倒,很是不堪,要不是在成都当官的严武伸手解囊扶助,杜甫也许还在草房子里裹紧千疮百孔的破絮大放悲声呢。严大人的善心施舍,不仅让杜老夫子喘过气来,甚至让他面对澄澈空明的初春吟哦出"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活泼而又生动的优美诗句。杜甫常在梓州、盐亭、阆中、射洪以及成都之间来回奔走,他心中是念着盐亭的。在这里,他受到唐德宗宰相严震的热忱款待,面对严震的恩德,杜甫热泪涟涟,放歌一曲,大赞"严家俱德星"。至此,盐亭史书上第一名诗,訇然回响高山庙下的宝台观,以至于千年背后,我依旧能听到它激越的回声。
1967年初夏,中国四川盐亭县城高山庙,它与凤凰山一起拱卫县城,弥江穿城而过。高山庙山脚是盐亭高等学府盐亭中学,一条荆棘丛生的小道弯弯绕绕通向川北名山的山巅。在山脚稀疏的山岩处,几株削瘦的柏树混杂在灌木丛里,岩下有大蓬茅草起伏,野藤爬满了青石砌筑的一座圆墓,小虫嘶鸣,野蝶翩飞。墓石发黑,草枝垂吊,隐约可见墓前竖一石碑,碑顶卧着猛兽,目光炯炯,注视路人。碑文残缺,上书端庄楷体“中唐名臣 严震之墓 ”,落款似乎是严震后辈,有好几个严氏姓名,字迹恭敬,不失家风。
我们那阵在高山庙山脚下的盐亭中学读初中,其时爆发“文革”,县城混乱,两派武斗,大街小巷刷满了宣传文革的标语和大字报,人们忙于“破四旧”,天天处于亢奋状态,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被破坏掉了。不多久,打砸抢成性的文革积极分子背上炸药包,扛起钢钎,戴上藤帽,手举红旗,分成几路,清除文化遗产。一路威风八面地冲到县城南门外猫儿嘴的山岩,搭梯子铲除四个簸箕大的石刻字:胸有成竹。一路杀气腾腾地冲向南门外巴壁寺的文湖洲祠,用肮脏的黑水泼向祠堂四面墙上的古人壁画。另一路高唱红歌冲向高山庙严震墓前,一顿轰炸,让这座存世上千年的墓地灰飞烟灭,仅余十几块坚硬的条石炸飞到各处,后被城边农民抬走修房屋砌地基了。(与之佐证的是,据《大明一统志》记载,二严(宰相严震,节度使严砺)墓位于潼川府盐亭负戴山下,此山后更名为高山庙,二严墓曾存于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云溪镇西边高山国家森林公园密林之中。)我写于此,心中弥漫悲凉,唐德宗宰相位的严震,被大文学家柳宗元赞叹为“相国冯翊王公,功在社稷,德在生人。”的严震,生前辉煌,死后凄怆,连容身的墓室,也在小人的狂热杀戮中尸身异处。是可忍,孰不可忍。当时依稀可见严宰相的墓园旁边还起一墓,形制略小,墓碑凋敝,满目荒凉。在许多年后我才弄明白,这是严震族弟严砺的墓,他官至东川节度使,卒赠司空。虽名声稍差,我还是要替严砺说几句好话,东川节度使韦皋去世,心腹刘辟篡权,皇帝命几员大将包括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出兵讨伐刘辟,后刘辟投降。皇上任命严砺为东川节度使,也就是说,在平定内乱中,严砺立一大功。唐德宗避朱泚之乱,从奉天(今陕西乾县)逃往汉中,严砺就承担着人马军需供应的重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贞元十六年至二十一年(800一805),严砺主持疏导了长举县(今略阳县白水江长峰村)以西嘉陵江200余里的河道流域,改善了军粮运输条件,常为世人称道。
而严砺的族兄、居唐德宗宰相位的严震就可大书一笔了,稍后叙述。
2023年,在与盐亭远隔上千公里的西安,发生一件考古界关注的大事!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凤林北路与文苑南路交接处东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这里共清理发掘出三座唐墓,其中一座墓葬出土的严公贶(四川盐亭人)墓志,是由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柳公权撰文并书写的,也是此次发掘中最重要发现。学界公认,《严公贶墓志》《卢淑墓志》两方新贞石特别是《严公贶墓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对严氏父子严震、严公贶在中唐奉天之难、平定刘辟之乱中的作用的叙述,可与传世文献互证,并补充了一些珍贵细节。据现有史料,墓主严公贶的父亲为唐中期名臣、后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位)的严震。严震出身四川省盐亭县城凤池坝(现宝台观处,距晚清建立的笔塔不足100米。)早年多次以家财资助边军,由此进入仕途,后经东川节度判官韦收的推荐,被剑南节度使严武任命为合州(治今重庆合川市区)长史,与诗圣杜甫成为同事。唐广德元年(763)春,杜甫赴阆州(今阆中)途经四川省盐亭县,写过一首名诗,题为《行次盐亭县聊题四韵奉简严遂州蓬州两使君咨议诸昆季》,讲的就是他与严震兄弟欢聚的事。
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
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
全蜀多名士,严家聚德星。
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
诗题稍长,并不妨碍后世评论家对此诗给出“景随心移”的评论,这是很有见地的:“马首见盐亭”,杜甫我从渡船嘴牵马过渡口上岸后,一眼就看到了盐亭;“高山涌县青”,盐亭这儿绿化搞得好呢,高山庙漫山森林环抱着青色的县城;“云溪花淡淡”,杜甫从高山庙飞龙泉一路走来,溪畔花朵绽放;“春郭水冷冷”,在县城云溪上建的一座亭子小巧雅致,亭下清波闪着早春的寒气;“全蜀多名士”,四川自古以来是人才辈出之地;“严家聚德星”,盛情款待我的是唐德宗时的名臣严震,盐亭人,他家族荣耀着啊;“长歌意无极”,严震的几个儿子在酒席上欢迎我,还用朗诵加啸声推介他们的诗作,余音三日绕梁不绝;“好为老夫听”,老夫我微微颌首后捻须笑着,露出赞许神情。当晚杜甫酒喝多了,肉也拈了不少下肚,在严震的礼送下,杜甫下榻于唐时官驿盐亭县城高山庙下的“昙云庵”小歇。逗留这两天,杜甫还在盐亭写了两首值得关注的诗作,一首叫《倚杖(盐亭县作)》,诗中活画出盐亭一幅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形态,可称缩小了的唐代川北《清明上河图》。另一首叫《光禄坂行》,有选本注释此光禄坂在中江,大谬。据多方考证,这个光禄坂在盐亭县城东边临江冷铺子至黄天坝一带,史称光禄山。此诗后代有多个版本收录,编者确为好眼力,将此诗传扬后世。云溪诗中有两句“全蜀多名士,严家聚德星”,系诗圣杜甫赞扬盐亭严家出了这么多贤士,在座的都是贤明之辈啊。的确,严震的曾祖父严丰官至剑州司马。祖父严和本官至双流县尉,追赠遂州刺史。父亲严审纲累赠尚书左仆射。配偶苏氏,封武功郡夫人,系剑州长史苏束之之女。王氏,封沂国夫人,试左千牛卫长史王舟之女。严震子辈中,长子严悈官至河中府士曹参军。次子严协官至殿中侍御史、剑南西川节度推官。嗣子严公弼官至国子监主簿,封会稽县男。四子严公贶善文学,在任云阳县令职上,有德政和吏能,受乡民拥戴。贞元元年(785)十一月,德宗在南郊祭祀先帝,震进入朝廷陪同祭祀。十一年(795)二月,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位)。贞元十五年(799)六月死,终年七十六岁,皇上停止上朝三天,册赠太保,赠予布帛米粟不等。等到丧事举行,令百官依次到他家吊唁。
提及名臣严震,家乡历来多有趣闻轶事,他所在的盐亭县城釜戴山(又名高山庙),只要有鹿鸣,严家必定有一个人去死。有一天,有一表兄与严震对面坐着,听到鹿鸣,他的表兄说:“釜戴山中鹿又叫。”严震说:“这回多半要应验到表兄身上。”他的表兄立刻说:“我不是严家子弟呀,该是三兄与四兄吧。”没过几天,严家子弟中果然有一人死亡。严震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时,有一个人向他讨要三十万钱,举止傲慢。严震叫来儿子严公弼等人问怎样处理。严公弼说:“这实在不行啊,总是这样,就败坏风俗了。您不值得答应他。”严震生气地说:“你一定要毁掉我这门风。只能够劝我多做好事,怎么能够劝我吝惜金钱呢?况且此人不申辩理由,就向我要三百千(三十万)钱,确实不一般。”于是就命令手下人如数给他。三川有识之士,见严震如此爱才,都争先恐后归附他,也不敢轻易有过分要求。
当时,杜甫不仅沿着猫儿嘴、老城墙、云溪和春郭亭漫步,其间还穿过满街乡间俚语的赶场人群,走到东门外的老树下,注视一条木船载着粗鄙而麻木的农民往来,出售农作物后,背些布匹、盐巴、锄头回到乡下去。杜甫心软,他看不得命运比他更为蹒跚的乡人和寂寥的身影在面前晃动,他动情地写下心声"凄凉忆当年"。暮色已重,这位一生都在无助中前行的诗人,目光茫然地爬上昙云庵倾圮的石级,困难地吁了一口气,在驿卒带着不屑的眼神里,仄进阴暗的小木屋,脱掉褴褛的外袍,躺在"吱嘎作响"的床上,迷糊中睡去。
某种意义上,我是嫉妒这座叫昙云庵的老院子的,你作为驿铺,接待过朝发夕至的官人富贾,那算不了啥。你荣幸地迎来李白、杜甫两颗中国诗坛的巨星在此驻足,将"风从松下过,露是今夜白"的文人情操与"云溪花淡淡,春郭云泠泠"的飘逸情思向天下人传颂。昙云庵就这样庇护过李白豪气干云的啸声,也温暖过杜甫日渐苍老的心灵。
4
昙云庵的幸福还不止这些,某一天,微风迎接北宋文豪苏东坡踏进山门入住:苏轼,号东坡,是和弟弟苏辙来盐亭走亲的,苏辙的女儿嫁给了盐亭籍大画家文同的儿子,亲家几年走动一下,也合乎情理。熙宁元年(1068),朝廷里王安石准备变法,神宗皇帝踌躇满志,一场变革即将来临。远在巴山蜀水之地丁忧的文同,对这一切茫然不知,他在永泰高院村寂静的时光里写下冷清的诗:“无人来谷口,苔藓入松门。”进入萧瑟的秋季,文同将家门口前边的岩下,营造出一间书房兼画室的墨君堂,秋夜月色朦胧,文同见屋外竹影遍布粉墙,微风吹拂,影子摇曳,文同提笔写下“山影覆秋静,月色澄夜虚……”,将竹子虚心,凌云,正直之品格抒发到诗篇之中。这年十二月,文同生命里最重要的知已进入永泰,眉山苏东坡兄弟二人在为父亲苏洵丁忧期满,取道成都至阆州(今阆中)返回京城,阆州是苏东坡伯父苏涣长期为官之处,施仁政,善廉明,多有口碑。苏东坡兄弟取道阆州后,又顺道拜访永泰文同老家墨君堂。那几天,文同高兴里陪苏东坡兄弟转山转水看景色,骑马上路看几十里地外的盐亭县城风光。一路诗词唱和,鸟声也清脆飘远。当夜,文同在昙云庵的堂屋摆几样菜蔬,酌一壶老酒,置放在木桌上,一杯又一杯,喝得月影西斜,一筷又一筷,吃得泪眼婆娑。这杯酒,让友情更加珍贵,让聪明更加灵气,让背影不再孤单,让笑声不再寒冷。那一夜,文同的竹林与苏东坡的旷达是相通的,那一夜,澄澈透明的月光在三位文化巨匠的心里荡漾。
今天,我还想去瞻仰昙云庵,过弥江河流,观丘陵山地,听竹篁风动。刹那间,盐亭山水又笑意盈盈了。我沉思,昙云庵的墙壁,留下了李白,杜甫,苏东坡,文同宝贵的墨迹了吗?驿卒谦恭捧砚时,这些名人在阴暗的墙上狂草了吗?李白的草书仍然是潇洒如风,杜甫的楷书依旧是规矩有度,苏东坡的行书当然是眼前一亮,文同的字也非常耐看,温润如玉。那些夜晚,祖国的文化光芒,照亮了苦风凄雨的时光,从昙云庵走出去的大师,缓缓走下台阶,向着风雨兼程的远方,执着的前行。
5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盐亭县城靠西边的一道低矮的山丘引人注目。它有个奇异的走向,从川北名山高山庙的山腰迤逦而来,又在我讲的这处山坡处戛然而止,打下一个重重的惊叹号!山坡筑塔,这便是盐亭人民喜闻乐见的笔塔。查史料得知,笔塔建筑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为重檐歇山式楼阁塔,七层六面,高达30米,状如伸天之巨笔,故名。用青砖、筒瓦砌筑而成的笔塔,点缀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纹饰图案,繁杂不乱,简洁大方。在每一处塔角挂铃,“叮叮当当——”情思随风远去。笔塔每层中心辟有一道神龛,顶层龛内塑魁星神道像,他左手执朱笔,右手捧功名簿,神态专注。第六层龛内塑仓颉神道像,四目炯然。第五层龛内安置“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灵位”竖牌。四层三层为空龛。第二层中央镶嵌“光绪戊子季夏之望”(1888年农历6月15日)督学使者高赓恩,遵县令陈俊廷之嘱,撰书的建塔碑记。碑记说:“世传宝台观址为唐相严公震旧宅。其字库建于云溪莲花池之右,由是累出荣贵显伦者,以此库朝凤凰背负戴为风水所潈。文湖州题诗在焉,盐邑分治士人宝之。”接着记叙科名凋落后,官民为祈文风复兴,风水重旺,乃修成此七级文塔等过程。塔身上还用湛蓝瓷片镶嵌着“龙蟠虎踞”四个笔力遒劲的大字。相传此四字出于题写成都武侯祠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赵藩之手。赵藩,云南大理剑川人,此人才智超群。光绪十九年 (1893) 至二十五年任四川筹饷局提调和川东土税局督办期间建功受奖,被称为“小诸葛”。光绪二十七年 (1901),赵藩奉总督丁振铎之命送贡品去陕西长安,慰问躲避第二次八国联军袭击而逃难到此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慈禧召见了他,还格外嘉奖,被委为道员,复调回四川供职。归途上,赵藩翻越秦岭,从广元放舟至阆中,然后舍舟登陆,来到嘉陵江与涪江分水岭上的盐亭山县,下榻笔塔旁边的陕西会馆。他回首此次行程,无论旅途还是仕途皆如宋初《太平寰宇记》中,关于笔塔所倚负戴山的记载:“由剑门入当县,其山龙蟠虎踞,起伏四百余里,至此而蹲。”于是欣然命笔,书成“龙蟠虎踞”四字,县人慕其名声,乃将其字补嵌于塔上,倍受人间过客青睐。传说虽生奇异,然自笔塔修建以后,县境东南果然出了利和乡王明金举人,县北石牛庙乡则涌现了“保路运动”领袖之一的教育家蒙裁成,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蒙思明,灵瑞乡一代佛学大师袁焕仙,“早期马列主义宣传家”袁诗荛,以及林山乡侯伯英、富驿乡卢发社等烈士、学者和高士。而今,盐亭热土仍然是英才辈出,文气昌隆,正应了笔塔东南(正面)底层楹联“火候文章光北斗,门前科第擢东关。”的寓意。我们现在都知道,我的老家盐亭县至今保留着32座字库塔,堪称“全国字库塔第一县”。盐亭现存的字库塔最早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最晚建成于民国四年,造型精美、风格各异、高低不同、材质多样,堪称字库塔的典范。其中建于清代的盐亭县檬子垭牌坊,是字库和牌坊的结合体,在全国亦独一无二。牌坊顶上耸立三层宝塔,坊身刻有二十四孝故事图、戏曲图,龙凤、花鸟等祥瑞图案共108幅,人物、场景栩栩如生,这座牌坊也被称为“惜墨如金坊”。我提这个是什么意思呢?盐亭笔塔也是一座高大笔直的字库塔。
还说这座山地,它孤兀地卧伏在丘陵,一座笔塔迎风耸立,彰显盐亭文风鼎盛的魅力。藏着深层次玄机的是,赫赫有名的笔塔旁边,建有一座四合院,同行的友人告诉我:“那是唐德宗宰相严震的老宅,至少遗址在这座院落的地下。”我立住,打量,回忆与思考:严震,盐亭县城人,因财雄名闻乡里,因山梁救驾有功,升同平章事(宰相位),这又是一位故乡的名人。
(2024年8月27日原创于绵阳市富临外滩花园,2025年10月8日改定于绵阳市东河坝。)
秋无惑
这几天的风凉沁沁的,像婴儿的手,挠在脸庞,心就酥软下来。这秋风不如春风妩媚,不像夏风溽热,不似冬风刺骨,但它就是独特的存在,个性,动感,丰盈,优雅。
我说的是秋风,因此无惑。
大约在1972年开春,我一瞬间就喜欢上文字,从山顶洞人岩壁的符号,到殷墟泥土层龟背上的刻划,从阴山石峰上泄露的天机,到拈花观音唇边破译的微笑……当时,我孤单的站在盐亭章邦苏家山的荒凉山丘,无助的打量陌生而痛楚的天地,思索一个滑稽而执拗的问题:我们是谁?
其时,红色是主题,战斗是召唤!舍此不能其他。
我在一个旭日东升的清晨放歌了,为亚非拉革命人民的理想,为《国际歌》的悲壮,为地球必然的红彤彤,为中国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地球人民!
太阳是鲜红的!跟着它走。走着走着,一层一层的展开赤橙红绿青蓝紫的斑斓画卷,我单纯的心,简洁的心,开始荡起湖水上的第一圈涟漪,幽幽远逝,它们叫复杂,亦称无言的伤痕。我注视小草,虽隐入尘烟,也拥有脚下的泥层。我弯腰抚摸四季里变幻色彩的庄稼,它们的生与死,它们的青春与衰老,它们的弱小与丰硕,它们的欢歌与缄默……都书写在亿万年的亘古不变的山地,都隐身在暮色赶牛回家的炊烟里。我寻找生命源泉,而点点滴滴的泉水,珍贵,稀罕,躲藏,玩皮,在大旱连年的苏家山,我孤僻的破土房,看不见,摸不着,一声叹息,恍若苍老。我处于青春期的萌动,那些偶尔闪过的花花绿绿的村姑,一会儿远如天边云彩,一会儿近如身边的风声……
因为,所以,季风无惑。
那是1971年至1978年。
整整七年,我从目光清亮的少年,成长到上唇冒须的青年。
穿一身破烂衣服去苏家山,又穿一身补疤的破衣裳返城。
在漫漫长夜,在璀璨黎明,在红日当空,在暴雨倾盆……我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恰如大地上的风暴,包谷地边的笑声,农民褴褛的身影和山顶飘出的一粒星星。
其间发生几间震撼人心的大事件:毛朱周三大人物离世;粉碎四人帮;邓公复出,改革开放破晓。
从1972年某日某夜开始动笔,我在月色临窗的泥房子里点亮煤油灯,快乐的迷惘的阅读从县城图书馆顺手牵羊的书籍:中国的,外国的,尤以苏联文学书籍为多。喜欢上了普希金,高尔基,柯切托夫,屠格涅夫,萧洛霍夫和巴尔扎克与梅里美。为羊脂球的风尘之命低低叹惋,为凯恩的美妙而心生向往,为葛朗台的吝啬哑然失笑,为牛虻的坚贞而潸然泪下。
那些时光,那些昼夜,我明白了一个真理:唯有不断向上的文明阶梯,才能抵达人生的真谛!而文字、图画、音乐、建筑、雕塑是组成阶梯的强大又柔性的材料!
生命是宝贵的,李白这样感叹,爱因斯坦这样感慨,维特根斯坦这样感动,马斯克这样感恩!
我在这些巨人面前伫立,久而久之,我觉得可以续写生命一些感悟与体验了,拿起笔,写作散文、小说、诗歌,绘画,书法,抑或旅行,跳舞,唱歌,聊天,思考,散步……写作时,身边,总是一杯绿茶,散着芬芳;从窗口飘进的一缕鸟音,融入雅兴。
文学之路宽广而遥远,我磕磕绊绊的行走53年,其间遭遇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愤怒与悲伤!遭遇过纵然天塌下来也不皱眉头的坚强与抗争!相遇过策马草原风送花伤的晚霞小景,相遇过形单影只蟋蟀长吟的午间时辰……
我相信,一个人,一群人,一城人,一地人是唯一的,不朽的,鲜活的地球印记!
他们双手合拢,产生知识,劳动,幸福,收获!
无人可以更改,删除,幻灭。
与我们朝夕相处的高山,河流,丘陵,草地与海洋同频共振,生生不息!
感恩一切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感恩我们的盐亭、绵阳、四川、中国和远天尽头那一双看不见的伟大的手!它的掌心,纹路上升起人类的意志,情感与欢乐,永不熄灭,永远灿烂!thankyou!
(2025年10月13日上午原创于绵阳富临外滩花园。)
作家简介:岳定海,四川盐亭人,定居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绵阳,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毕业,曾供职绵阳市新闻单位。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原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诗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兼文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散文创作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四川省嫘祖文学院院长),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顾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老作家书画院院士,《格调》杂志编委,《散文高地》编委,《嫘祖文艺》编委,《船波文艺》编委。
岳定海在国家级和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个人文学著作30部,代表作系《我的文学史》《天空之镜》《日暮乡关何处是》《大地隐秘史》《岳定海散文卷》《世界空空荡荡》《弥江传》《蜀境》《劳动之歌》《蓝鸟隐于晚霞》《岳定海文学课》《小史记》《人民》《秋风萧瑟》《庚子暮春文稿》《岳定海思想录》《大盆地》《灵魂在高处》《生命激情》《富临外滩花园》等。他先后在《收获》“无界漫游计划”《诗潮》《新诗刊》《青春》《外国文学》《江南》《中国当代散文精选》《文学报》《国际诗歌》《中国旅游报》《中国交通报》《工人日报》《现代散文精选》《天津文学》《四川文学》《散文选刊》《鸭绿江》《海外文摘》《中国西部散文选刊》《西南文学》《青海湖》美国《世华文艺》《大中华文学》《格调》《天山文学》《拉萨河》《中国乡土文学》《学习强国》《中国知青专刊》等几百家国内外重要文学报刊发表各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达数百万言。并执行主编《绵阳散文选》《绵阳大观》等文学选集,荣获“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文学书画大赛冠军”,“中国实力诗人”,“中国通俗文艺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四川散文奖”,“全国首届《格调》杂志美文奖”,“金税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优秀奖”,“盛世南充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大美南部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四川省报纸副刊散文奖”,“四川文促会优秀作家创作奖”,“全国长江文学奖入围奖”“四川通俗文艺杯征文一等奖”,“绵阳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六十余个奖项。作品收入《中国散文年选》《当代散文文本》《中国新诗协会第四届全国实力诗人卷》《四川散文23家》《四川文学作品精选》《四川散文大观》《川鲁散文选》《川冀散文选本》《川黔散文选》《辉煌与梦想》《汉语》《中华诗文创作教材》《胶东散文年选》《文学绵阳》等选本。
岳定海辞条入选《中国作家辞典》和《中国作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