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西安市长安区北张村古法造纸非遗体验中心内,竹帘在水中轻荡,激起层层涟漪。中央电视台《成功之路》栏目主任李小民正凝神观察体验中心负责人杨亚飞演示千年古法造纸技艺中的"抄纸"工序。当日,由李小民带队的央视团队见证了西安培华学院与该体验中心"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挂牌仪式,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让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千年纸脉:从西汉传承至今的活化石
北张村坐落在秦岭脚下、沣河岸边,这里孕育的古法造纸技艺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相传由蔡伦家族后人避难至此传入,至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 。"苍颉字、雷公碗、沣出纸、水漂帘"的古老民谣,仍在村中代代相传。2008年,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手工造纸工艺演化进程的"活化石" 。
在体验中心的展示墙上,18道核心工序流程图清晰呈现了这项古老技艺的智慧结晶。从秦岭楮树采集树皮开始,历经扎把、浸泡、蒸煮、漂洗、踏碓、切幡、舂捣、抄纸、晒纸等大小72道工序,全部依靠手工完成 。"最难的就是这'抄纸'环节,力道稍有偏差就会厚薄不均。"杨亚飞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只见他手持竹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一层均匀的纸浆膜便附着其上,"我们的纸张不使用任何纸药却能自然分张,这在全国其他手工纸坊都十分罕见。"
据村中老艺人回忆,鼎盛时期的北张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村外还建有蔡伦庙,每年农历大年三十都会举行盛大的蔡伦庙会 。这里出产的白麻纸自唐代起便成为奏折和科举考试用纸,甚至远销朝鲜、日本等国。直到上世纪70年代,西安地区的报纸用纸仍主要来自北张村 。
守正创新:杨亚飞与非遗体验中心的传承实践
"我们这批50多岁的人可能将是村里懂得这门技术的最后一批人了。"56岁的杨亚飞话语中带着紧迫感。作为土生土长的北张村人,他亲眼见证了古法造纸从家家户户赖以生存的技艺,到因工业化冲击而逐渐式微的过程 。2018年村庄拆迁后,传统造纸作坊更是面临消失的危机,这促使杨亚飞在2021年毅然创建了古法造纸非遗体验中心 。
在体验中心内,杨亚飞拍摄剪辑的《造纸教学纪录片》循环播放,配合严俊青、李亚信等传承人的现场演示,让参观者能直观感受完整工艺流程 。"除了每周固定去学校教课,只要有人想来体验,我们都欢迎。"杨亚飞介绍,体验中心已接待过小学生、留学生、书画研究院等各类群体,有时缺物料他还会自掏腰包保障体验效果 。
最让杨亚飞欣慰的是非遗进校园的成果。在同为北张村村民的高新区第三十五小学乳庄分校校长贺永鹏推动下,体验中心在该校设立了社团活动点,孩子们通过亲手造纸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哥伦比亚艺术家潘淮安在体验后曾感慨:"它的制作工艺很复杂,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这种文化吸引力正是杨亚飞坚持的动力源泉 。
目前,杨亚飞正筹备长安古法造纸文化研究会,计划将造纸技艺与书法、绘画艺术融合,并开发楮皮纸文创产品。"古法造纸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他希望通过这些创新尝试,让这项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
媒体助力:让非遗走向更广阔舞台
"非遗传承需要让更多人看见。"央视《成功之路》栏目主任李小民在挂牌仪式上表示,媒体有责任记录和传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此次央视团队的到访,正是希望通过镜头展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让北张村的造纸故事走上"成功之路"。
李小民一行详细了解了楮皮纸制作的全过程,特别关注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据介绍,由于工序繁琐、耗时长、成本高,加上机器造纸的冲击,北张村目前仅剩寥寥几户人家还在坚持手工制纸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逢学带着这项技艺参加过奥运会"中国故事"文化展演,他的儿子张建昌在继承基础上,成功造出44㎝×92㎝的大规格手工纸,深受书画家喜爱,这些都成为李小民团队重点记录的内容 。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很好的尝试。"李小民对杨亚飞将非遗传承与教育结合的做法表示肯定。他认为,媒体传播、教育普及与产业创新的结合,才能让非遗真正"活起来"。挂牌仪式上,西安培华学院的志愿者们现场体验了造纸技艺,他们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推广这项非遗技艺。
夕阳下,体验中心墙上的蔡伦画像静静注视着这一切。从西汉的楮树皮到当代的文创产品,从村里的小作坊到央视的大舞台,北张村古法造纸技艺正经历着新的蜕变。正如杨亚飞所说:"我作为北张村的村民,有义务把古法造纸发扬和传承下去。"而李小民和《成功之路》栏目的到来,无疑为这条传承之路点亮了更多希望之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