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6往事(二)
张道印

编者按
“三线建设”是共和国发展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重要篇章,张道印老师1965年被分配到976厂,是该厂的建厂元老之一。张老师以亲历者的视角,查阅了自己的日记及大量资料,详实地还原了976厂的建设发展历程,这样的篇章具有史料价值,弥足珍贵。自今日起,前进家园将持续发表系列文章《976往事》,敬请关注。
愿读者能从这些厚重的文字中,读懂前辈创业的艰辛与初心,军工精神薪火相传,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的今天继续传递温暖与力量。
张道印老师系列原创文章《976往事》之一:
“976”厂:沂蒙山深处的枪声与信仰
1964年,国际形势异常严峻,苏修在中蒙边界陈兵百万、疯狂叫嚣,要对我核武基地和首都北京实施外科手术式突袭。北京我中央政府机关和中央各领导机构重要部门已计划外迁和疏散,战备动员内紧外松。山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也根据中央备战精神,把省山东广播电台总部及重要组织机构一并外迁、疏散到沂蒙山区的鲁村,并抓紧落实山东小三线军工厂的选址定位,由省委牵头,组织济南军区、省军区、省国防工办、省军工局、临沂专署、沂源县委等部门及相关专家学者组成选址考察领导小组,加速推进选址工作。
对沂蒙山区的地质结构及地下水源各项指标作了详尽系统的科学分析,对曾有过地震及地质灾害的郯城及临沂周边地区,作了相应的远离和预警,依据中央指示的小型、分散、靠山、隐蔽的选址建厂方针,对沂蒙山区整体作了现埸实地考察,第一批选址有八个兵工厂定址成功!这八个厂分别是:土门一厂,土门二厂,民丰厂,前进厂,机修厂,裕华厂,工模具厂,光明厂。


土门一厂全貌
面对国际压力,毛主席说:“三线建设搞不好,我睡不着觉。”这为三线建设要大干快上吹响了冲锋号!全民动员,好人好马上三线,已是国内三线备战的最强音!国内工业发展,要优先为三线让道,全国各大院校应届毕业生,分配指标首选三线建设。沂蒙老区有着革命的红色传承,为支援三线建设,临沂专署组织了三万余人的民兵施工团队,他们雷厉风行,在1965年的4月份,就已集结待命,整装待发。
土门一厂和土门二厂,在当时隶属沂源县地域管辖,两个厂同属一个建厂指挥部领导,两个厂几乎是同一时间开工建厂。这个建厂指挥部的组成,是由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山东省国防工办、山东省军工局、临沂专署、沂源县委、县政府共同组成,土门一厂由张玉理副厂长参加,土门二厂由董传明厂长参加。解放军工兵投入两个团,据说所有兵工厂的山洞都是这些工兵的杰作,人数无详细资料,开山劈路、放炮打洞工兵是先锋。

济南军区政委谭启龙

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楊国夫

时任山东省副省长高启云

时任山东省省长白如冰
一厂、二厂统一指挥部简称“统指”,解放军工兵调配听从统一指挥,各县民兵基建连、营、团听从统一分配,劳动资源配置由“统指”从全局统筹推进,一厂副厂长张玉理和二厂董明传厂长是“统指”成员,两个厂的建厂蓝图(即早期的设计图)是由省设计专家机构提供设计的。
土门一厂和土门二厂,在六十年前隶属沂源县管辖,沂源县委和县政府就组织了两个援建民兵施工团,每个团队3000人,县长亲率一个团支援一厂,县委书记亲率一个团支援二厂。
1965 年5月,是土门一、二厂开工建设的日子。“统指”率千军万马出征,进军沂蒙山,逢山开路,遇水建桥,放炮打洞,疏通河道,加固岸堤,改造沂蒙山路,拓宽公路大道,千军万马,红旗飘飘,炮声隆隆,声势浩大!老区人民支援三线建设,开启了二次支前的新征程!
进入7月份,麦收季节来临。沂源县长带来的3000余人民兵施工团,以及沂源县委书记带领的支援二厂的3000余人民兵团队,相继离厂返乡,参加麦收和秋种。“统指”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统指“解散后,一、二厂各自为政。这时期,各厂的厂级领导班子人员配置已到齐,中层干部的配置也在这个月陆续报到云集。
工人和各路工程技术人员也开始密集到位。建厂初期设立的政治部是党委副书记隋汉诚兼任主任,政治部的主要工作就是宣传工作。宣传科的科长是王宗君科长,宣传是党的喉舌,是政治思想工作的生命线。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宣传工作,政治工作的核心就是加强党的领导,政治宣传到位,就能突出彰显党委对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力度。王宗君科长就是在政治部这个核心宣传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久而久之,大家习惯性地口口相传,就称谓“王主任”,十多年来,一直延续了这一称呼。

王宗君科长
1965年10月中旬的某日,厂部广播站下达紧急通知:下午1时,全厂军工到千人洞召开全厂大会,以车间为单位,列队入厂。下午1时,各车间主任率队入场,大家按照宣传科划定的坐标席地而坐。洞内墙壁上掛着一条横幅: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此时,厂党委一班人簇拥着杨得志司令员,缓缓入厂,大家入坐后,会议主持人王宗君科长把话筒递给了党委书记宋协贵,宋书记激动地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请大家起立!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杨得志司令员莅临指导,给大家作报告!“话音刚落,全厂一片欢腾,千人洞沸腾了!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快!仔细看!这就是杨得志!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之一,手攀铁链子,愣是硬生生强渡了大渡河!惊天地,泣鬼神!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传扬世界!杨得志十八勇士的威名如雷贯耳,远比他的官职还要响亮!

开国上将杨得志司令员


千人洞入口
这会开得好!我不禁浑身兴奋!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见到了杨得志本人?不!是见到了一位神人!神勇!我们的英雄!心中最挚爱的司令员!您的鼓励我记住了:我造枪,您站岗,我们共同守边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故事,中国人要世代相传,直到永远!

976厂生产的半自动步枪
2025年10月10日
作者简介:张道印,1965年7月15日,毕业于山东省水利厅技工学校,同期,被分配到国营“976”三线军工厂。在检验科计量室工作。1978年8月,调入山东三星化工集团公司,计划处统计师。系山东省统计学会会员,兼职记者。有14篇获奖论文,入选山东省统计科学优秀论文集。有8篇获奖论文,入选中国化工部统计科学优秀论文集。文学创作,多首诗歌入选《北方诗刋》,《三峡诗报》,《当代诗人诗选》。 系中国化工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