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风拂过耳畔
文/吴佑华
“嘿哟!拉纤号子震天响,运盐河上船儿忙。嘿哟!北去南来盐粮换,千年水道闪银光……”2025年的一个秋日清晨,记者随运盐河小学校长严永梅、副校长陆海银等喊着船工号子,行走在学校南面三百米开外的古运盐河北岸。晨雾中的河水泛着细碎金光,像撒了一把碎银在流动的绸缎上。严校长弯腰拾起一块嵌着贝壳的河泥,这正是当年盐船压舱时留下的印记。身后校园里传来的琅琅书声,与河面偶尔掠过的白鹭鸣叫,交织成古今对话的韵律。
甲骨文,车马跑, 银线串,盐场闹。庙宇戏台书院起,文脉如河永不断!
——摘自《运盐河小学新童谣·运脉谣》
运盐河的运字,在甲骨文中本是辵与军的结合,形容车马辗转迁徙的轨迹。这条开凿于明隆庆二年(1568),连贯吕四、余东、余中、余西、金沙、石港等盐场的(串场河)河道,恰似一条银线,将散落在江海平原的盐场、市镇与商埠串联成珠。
河岸的泥土里,至今仍能淘出明代的盐砖、清代的船钉。那些沉在河底的青石板上,纤绳磨出的凹痕清晰可辨,像一部无字的史书,记录着数百年来盐工的号子、商贾的算盘声。运盐河不仅运输盐粒,更输送着文化基因——沿岸的庙宇戏台、书院茶肆,都因盐运而兴,最终沉淀为通州独特的人文地貌。
金沙场,卤水闹, 铁锅慢,盐晶俏。 三验盐官钞关过,盐商祖辈商道高!
——摘自《运盐河小学新童谣·熬盐谣》
如今,明、清盐灶遗址的盐砖,已成文物,但站在运盐河畔,仍能闻到空气中若有若无的咸涩。当年盐工们用铁锅熬煮海水的场景,在历代《两淮盐法志》中有生动记载:卤水入锅,火候需如绣娘穿针,急则焦,缓则淡。
这些盐粒通过运盐河运往内地时,往往要经历三验:先经盐官验色,次过钞关验量,最后在码头验包。河面上飘过的不仅是盐船,更是盐商们沉浮的传奇。一条条运盐船维系着船工的生存之道、盐商的发展之方,盐的旅程,恰似通州人坚韧品格的隐喻——从混沌卤水到晶莹盐晶,需经千般熬炼。
明河窄,清船豪,东黄海,西江潮。 水色青黄知盐价,母亲河畔浪花跳!
——摘自《运盐河小学新童谣·双生谣》
运盐河的河道变迁,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通州史。宋代的古通州运盐河,河道不过丈余宽,到清代已能通行海船;明清时期更成为盐艘云集的黄金水道。最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双生特性——向东注入黄海的部分称运盐河东段,向西连接长江的段叫运盐河西段,如同张开双臂拥抱江海的母亲。
河水的颜色也随季节变幻:春汛时携着泥沙呈淡黄色,夏秋则清澈见底,冬日又泛起青灰色。老船工们说,看水色就能知盐价——水浑时盐价必涨,因是盐船集中出港所致。这条河用水的语言,默默记录着盐市的兴衰。
数条河,支流汇,评弹起,昆曲脆。 稻盐轮作贡米香,咸淡交融滋味美!
——摘自《运盐河小学新童谣·包容谣》
运盐河小学南面的运盐河实为通扬运河支流。据明清河道测量,运盐河最宽处不过五十米,却展现出惊人的包容力。它接纳两岸数十条支流,如同通州文化兼容并蓄的品格。河水中沉浮的不仅是盐船,更有各地的方言习俗:清代扬州船工带来的评弹,苏州盐商传唱的昆曲,都在河畔生根发芽。
河水的滋养孕育了独特的盐碱文化,而河水与潮汐的默契更添神奇。每逢大潮,海水倒灌入河,盐工们便如候鸟般敏锐,抢在潮头抵达的刹那,将咸淡水交汇处的卤水引入盐田。这种古老的制盐智慧,既是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更是先民与海洋对话的密码。如今,当现代科技已能精准控制盐分浓度,这种顺应天时的制盐技艺仍如活化石般在民间口耳相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见证。
金余渡,青石凹, 木盆渡,技巧高。 船夫捎来扬州价, 教堂钟声文明桥!
——摘自《运盐河小学新童谣·摆渡谣》
金余渡口的青石阶已被磨出凹痕,这是数百年摆渡史留下的印记。当年没有桥梁时,渡船是两岸往来的唯一通道。最简陋的木盆渡需要高超技巧:渡者需双手如桨,以盆为舟,稍有不慎就会倾覆。老辈人说,能驾驭木盆过河的少年,才算真正喝运盐河水长大的汉子。
渡船也是信息集散地。船夫们耳闻八方,常将扬州盐价、苏州行情带给两岸百姓。清末民初时,甚至有传教士乘渡船来此传教,在河畔建起教堂。这些渡口如同文明的驿站,让运盐河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脐带。
铁力木,龙目描,凤尾翘,汽笛叫。追抢火星好运到,河底水草笑今朝!
——摘自《运盐河小学新童谣·船史谣》
运盐河上的船队,堪称活着的航运博物馆。 海船的龙骨用铁力木(一种密度极高的硬木,古代常用于造船)打造,船头绘着龙目,船尾雕刻凤尾,这种造型源于古越人的造船智慧。最繁忙时,河上可见船尾接船头,帆连帆成云的盛景。
小火轮的出现是个转折点。1914年通州商人引进的第一艘蒸汽船,打破帆船独霸河面的局面。老船工回忆,汽笛声响起时,孩子们会追着船跑好几里地,争抢从烟囱飘落的火星——他们相信这能带来好运。而今,河上虽已少见帆影,但那些关于船的记忆,仍如河底的水草般摇曳生姿。
“学校每学期的运盐河故事会上,老船工、老盐工(后人)被请进教室,用当地方言讲述运盐河的往事。”陆海银副校长介绍,“孩子们则用稚嫩的笔触记录这些口述历史,编成《新编运盐河童谣》。这种代际对话,让数百年运盐河文脉在新时代延续生机。”
“运盐河小学建校五年来(2020年秋至今),始终以传承运盐河文化、服务两岸百姓为办学宗旨。我们这所年轻的学校,已成为金沙东片区教育版图上的重要坐标。”严校长说:“这条河是通州的根,是通州的魂,是通州人永远的母亲河,它从历史深处来,向未来奔去。”
“嘿哟!文脉盐河永流长,童谣声声记沧桑……”不远处,“盐舟诗会”的~子正在排练演唱船工号子,我们被他们激情感染了,情不自禁地跟着嗨起来:“嘿哟!船钉水草笑今朝,母亲河畔书声扬……”
“盐舟载月数百年,浪涌沧桑两岸连。水调歌头传古韵,通州血脉润桑田。”运盐河,是一条流淌着盐与水的史诗,更是一部镌刻在通州大地上的文化密码。从古至今,它承载的不仅是盐的重量,更是历史的厚重、文化的交融与人民的智慧。今天,当我们站在河畔,听那白鹭的鸣叫、看那泛光的河水,仿佛能听见数百年的船工号子仍在风中回荡。
作者简介:吴佑华,中学退休教师,《世界文学》签约作家,通州作协会员,南通市高(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全国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提名奖),全国新教育十佳卓越课程奖获得者,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百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或获奖,出版专著《诗情·画意·数学眼光:换一种视角欣赏诗》。在人民日报网、学习强国、《心系下一代》《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报》《银潮》《大江南北》《扬子晚报》《南通日报》《通州日报》及全国、省、市、区媒体发表新闻作品、散文(诗)近50万字。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