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岐黄文化对现代慢性病井喷的源头治理启示
文/万水利
摘要: 本文以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哲学引喻,深入剖析当代社会慢性疾病“井喷”之势的深层根源。论文认为,慢性病并非偶然爆发,而是现代生活方式背离了人体生命自然法则的必然结果,其“源头”在于失衡的生活。岐黄文化(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中医经典体系)所蕴含的“天人相应”、“治未病”、“阴阳平衡”等核心思想,正是维护健康“方塘”清澈的“源头活水”。本文旨在系统阐述岐黄文化如何从生活这一根本源头出发,为慢性病的预防与根本性逆转提供一套完整、深刻且可行的哲学体系与实践路径,论证回归岐黄文化是应对当前健康危机的唯一根本出路。
关键词: 岐黄文化;慢性病;源头活水;治未病;《黄帝内经》;生活方式医学
引言:一鉴方塘,映照当代健康困境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此诗,以池塘喻心性,以活水喻真知,生动阐明了唯有从源头引入活水,才能保持池水的清澈与活力。将此哲理投射于人类健康领域,人体的生命状态正如这一方池塘,“天光云影”则是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的复杂映照。一个健康的身体,应如明镜般清澈,机能和谐,精力充沛。然而,观照当下,我们面临的却是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的“井喷”之势。这面“生命之镜”已然浑浊不堪,“天光云影”被病痛与焦虑所取代。
我们不禁要发出同样的叩问:“问渠(我们的身体)哪得清如许?”为何现代医学科技日益精进,疾病谱系却愈发转向难以根治的慢性病?答案,正藏于“源头”二字。现代医学模式长于“下游”救急,针对已成的病灶进行干预,却常常疏于对“上游”源头的治理。这个源头,并非单一的病毒或细菌,而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每日的饮食、作息、情绪、运动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活的源头,是健康的根本。
要厘清这一源头,并为之注入“活水”,我们必须回归东方生命智慧的源头——岐黄文化。岐黄文化,肇始于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与其臣子岐伯关乎生命与疾病的对话,集大成于《黄帝内经》这一医学元典。它不仅仅是一部医书,更是一套关于生命、自然、健康与疾病的宏大哲学体系。它从创生之初,就将健康牢牢锚定在日常生活之中,强调“上工治未病”,即高明的医者在于疾病尚未发生时就进行调养防范。这与朱熹强调“源头活水”的智慧高度契合。因此,本文旨在系统论证,要彻底扭转慢性病井喷的危局,必须从生活方式这一根本源头入手,而岐黄文化正是指导我们实现这一根本性转变的唯一正确且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南。
慢性病的“井喷”非一日之寒,乃是多年以来,我们的生活之源被多种力量污染,导致“活水”变“死水”,“清渠”成“浊流”的结果。
1.1 饮食之源的浊化:告别“法于阴阳”,
追求“膏粱厚味”
岐黄文化经典《素问·脏气法时论》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揭示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均衡搭配的饮食正道。然而,现代饮食文化彻底颠覆了这一原则。我们陷入了“以肉为养,以油为香,以甜为美,以精为贵”的误区。
过度追求“膏粱厚味”:高脂肪、高蛋白、高糖分、高盐分的精加工食品成为餐桌主角,导致脾胃运化负担过重,痰湿内蕴,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埋下祸根。
饮食节奏违背天时:《内经》强调“食饮有节”,但现代社会节奏快,早餐不吃、午餐凑合、晚餐过饱成为常态,夜宵文化更是在本该休息的时辰让消化系统“加班”,严重扰乱人体气机。
食物本质的异化:大量化学添加剂、农药残留、反季节种植,使得食物本身的“气”变得浑浊,长期摄入,毒素累积,损伤脏腑。
1.2 作息之源的紊乱:告别“起居有常”,
陷入“以妄为常”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详尽论述了人应如何根据四季、昼夜的阴阳消长来安排起居,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然而,电力的发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类轻易地突破了自然的节律。
昼夜节律的颠倒:熬夜成为普遍现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训被抛弃。长期熬夜耗伤阴血,扰动心神,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是肿瘤、神经衰弱等疾病的重要诱因。
劳逸关系的失衡:一方面是“久坐”的“过劳”,气血不畅,筋骨退化;另一方面是心神“过劳”,信息爆炸,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耗伤心血,导致焦虑、抑郁等情志疾病高发。
1.3 情志之源的失守:告别“恬淡虚无”,
陷入“精神内伤”
岐黄文化极度重视情志对健康的影响,《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视为致病的内因。
社会压力空前巨大: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企,导致人们长期处于焦虑、烦躁、压抑的状态。肝主疏泄,郁怒最易伤肝,进而引发消化、内分泌、心血管等一系列问题。
心神失于涵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追逐外在刺激,难以保持内心的“恬淡虚无”。心神不宁,则五脏六腑皆摇。现代许多疾病,如失眠、消化性溃疡、皮肤病,都与情志失调密切相关。
1.4 环境之源的疏离:告别“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构筑“人造藩篱”
《内经》将“虚邪贼风”等外感病邪视为需要适时规避的致病因素,但更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人却走向两个极端:
过度依赖人工环境: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使得人体肌肤腠理的开阖功能失常,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易形成“空调病”。
与自然彻底隔绝: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远离山川土地,呼吸着污染的空气,饮用着经过复杂处理的水,人体失去了与天地自然之气交换和感应的机会,如同离水之鱼,生命力逐渐枯萎。
综上所述,慢性病的井喷,正是我们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偏离了岐黄文化所揭示的生命法则,导致生命之“渠”的源头被污染,活水断绝,浊水横流,最终“方塘”淤塞,疾病丛生。
面对浊流,唯有追溯源头,引入活水。岐黄文化,正是这清澈、源源不绝的健康活水。它提供的不是针对某个症状的“靶点药物”,而是一套从根本上维护生命之渠清澈畅流的系统工程。
2.1 核心活水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确立健康的宏观坐标
岐黄文化认为,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同源、同构、同步。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天文、地理、时序密切相关。
指导意义:这一观念要求我们的健康管理必须“道法自然”。饮食要遵循四季规律(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起居要顺应昼夜节律,情志要应和天地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将健康从单纯的个人行为,提升到与宇宙能量同步的高度,是为生命之渠引入的最宏大的活水。
2.2 核心活水二:“阴阳平衡”与“五行生克”的动态和谐观——维护内在生态
岐黄文化用“阴阳”概括事物的对立统一属性,用“五行”(木、火、土、金、水)描述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健康就是阴阳平衡、五行气血通畅的状态。
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非绝对的静止。慢性病就是长期的阴阳失衡、五行乘侮的结果。因此,养生治病的关键在于“调和”,而非“对抗”。例如,对于“上火”症状,不是一味清热,而是要辨明是实火还是虚火,是心火还是肝火,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饮食、作息、情志)来引导身体恢复平衡。这才是对生命之渠的生态化治理。
2.3 核心活水三:“治未病”的预防观
——抢占健康主动权
这是岐黄文化最伟大的思想精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指导意义:“治未病”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在健康时就注重养生;二是“既病防变”,生病后早期干预,防止加重;三是“瘥后防复”,病愈后防止复发。这彻底将健康的焦点从“治疗”转向“养护”,从“下游打捞”转向“上游防护”,是最高效、最经济的健康策略。它要求我们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养生之道。
2.4 核心活水四:“形神合一”的身心共养观
——重视情志的源头性作用
岐黄文化从不将肉体与精神割裂看待,认为“形者神之舍,神者形之主”。精神情绪活动直接影响脏腑功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指导意义:这使得健康管理必须涵盖心理层面。通过静坐、站桩、书法、音乐等方式怡情养性,保持情绪稳定,本身就是对脏腑的滋养。管理好情绪源头,就等于为生命之渠设置了重要的净化过滤器。
岐黄文化的这套智慧体系,如同一张精密的“源头活水”导引图,告诉我们活水来自天地自然,如何在体内循行(经络气血),如何储存(脏腑),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生活的堤坝与渠道(饮食起居情志)来有效调控,最终确保“方塘”的清澈与活力。
第三章:清渠方鉴:将岐黄文化融入生活,
根治慢病之源
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要将岐黄文化的“活水”引入现代生活的“方塘”,需要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从每一个细节着手。
3.1 饮食有节:为生命之渠注入清泉
回归本味:多吃当季、本地的新鲜食材,减少深加工食品。烹饪以清淡为主,少油少盐少糖,体会食物本身的味道。
遵循时序:早餐吃好(如辰时,胃经当令,易于消化吸收),午餐吃饱,晚餐吃少。戒除夜宵,让肠胃得以休养。
个性化调配:根据自身体质(寒、热、虚、实)选择食物。如体寒者多食温性食物(姜、枣),体热者适当食凉性食物(瓜果),实现“气味合而服之”。
3.2 起居有常:顺应生命之渠的潮汐
睡好“子午觉”:子时(晚11点-1点)阴气最盛,阳气初生,此时入睡最能养阴;午时(中午11点-1点)阳气最盛,阴气初生,小憩片刻可养阳。这是最简单的平衡阴阳法。
规律作息:尽可能固定每日起床和入睡时间,让生物钟稳定有序。杜绝长期熬夜,周末也不宜过度补觉,打乱节律。
3.3 运动有法:疏通生命之渠的河道
和缓为要:选择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散步等和缓运动,重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非追求极限消耗。岐黄文化强调“和于术数”,即运动要适度。
融入自然:多进行户外活动,登山临水,呼吸新鲜空气,沐浴阳光,实现“天人相应”的能量交换。
3.4 情志有度:净化生命之渠的水质
正念修养:通过冥想、正念练习,提高对自我情绪的觉察力,不执着于负面情绪。
培养雅趣:通过艺术、阅读、园艺等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陶冶情操,达到“恬淡虚无”的状态。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真诚沟通,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避免精神内耗。
3.5 推行社区与学校的“岐黄文化”教育
将“治未病”的理念和基本养生方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区健康促进计划。让每个公民从小了解“天人相应”、“饮食有节”的道理,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和生活方式。
结论:唯有返归源头,方能活水自来
朱熹的诗句,穿越千年,其智慧光芒依然照亮着我们今天的健康迷思。“半亩方塘”即是我们的身体,“天光云影”即是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当我们惊诧于慢性病这潭“浊水”时,不应只忙于在下游疏浚,而应毅然溯流而上,直探源头。
现代慢性病的“井喷”,其根源并非医学技术不发达,而是我们集体在生活方式上“舍本逐末”,背离了岐黄文化所揭示的生命大道。我们用欲望污染了饮食之源,用逆反扰乱了作息之源,用压力毒化了情志之源,用藩篱隔绝了环境之源。这生命的“方塘”,又如何能保持清澈?
岐黄文化,这门源自黄帝与岐伯对话的古老智慧,正是我们苦苦寻觅的“源头活水”。它的“天人相应”整体观为我们确立了健康的宇宙坐标;“阴阳平衡”和谐观为我们提供了内在调和的法则;“治未病”的预防观为我们指明了健康管理的战略方向;“形神合一”共养观让我们认识到身心互联的奥秘。这套博大精深的体系,不是陈旧的古董,而是超越时代的、关于生命管理的终极解决方案。
因此,应对慢性病井喷的危机,唯一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面复兴并践行岐黄文化。这不是要否定现代医学的成就,而是要以岐黄文化为“道”,以现代科技为“术”,实现一场深刻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的革命。让我们从每一餐饮食、每一次作息、每一刻情绪管理做起,将岐黄文化的活水,点点滴滴地引入我们生命的方塘之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危局,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天光云影共徘徊”,焕发出本应有的清澈与活力。
【作者简介】
万水利,现任西京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委办公厅书画协会常务理事,西安汉唐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三秦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长安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原任陕西省委办公厅二级巡视员、省委机关服务保障中心副主任、陕西省“七五”普法讲师团成员。书法文学作品在《中国军工报》《陕西日报》《当代陕西》《陕西广播电视报》《金秋杂志》《华商报》等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