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韵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昨夜雨来
轻叩窗棂
滴答、滴答
声声落进心湖
似琴韵漫洇
拂过田野泥泞的印痕
又如风雨中摇晃的稻香
在阡陌间徜徉
每声低喃——
都诉说着锄头锈迹的叹息
雨雾弥漫天际
蛛网却缠绵在屋角
檐口淅沥
在台阶洇开一个个
犹如佝偻劳作的身影
它要去缓解大地的干涸
将农人心中的那份盼
渗入龟裂的田垄
2025.10.12.
评析:
《雨韵》:雨声纹刻的乡土与生命印痕
张海峰的《雨韵》是一首以雨为媒介,勾连自然与农耕记忆的抒情诗。它通过细腻的听觉视觉转化,将雨水的韵律与土地上的劳作身影叠合,构建出一幅充满张力的乡土情感图景。
诗歌以“昨夜雨来/轻叩窗棂”开篇,瞬间建立起私密而灵动的听觉空间。“叩”字赋予雨滴以生命的礼节性,而“滴答、滴答”的拟声词重复,则模仿了雨滴的节奏,将外部自然的声响直接引入“心湖”这一内心世界的隐喻。雨由此不再是客观气象,而成为激活记忆与情感的媒介。
诗人对雨声的描绘展现出丰富的通感转换。琴韵的比喻将听觉意象高雅化,而“漫洇”一词则巧妙地将声音转化为水墨画般的视觉扩散。随后诗句转向土地:“拂过田野泥泞的印痕/又如风雨中摇晃的稻香”。这里,“泥泞的印痕”与“摇晃的稻香”形成具象与飘渺的对比,既捕捉了土地的质感,又保留了农业丰收的芬芳联想。
诗歌的深刻之处在于对农耕艰辛与期盼的揭示。“每声低喃——/都诉说着锄头锈迹的叹息”中,诗人将农具的锈迹与农民的叹息并置,使无形的雨声承载了有形的劳作重量。锈迹既是农具闲置时的自然氧化,也隐喻着农耕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某种困顿。
第三节的意象构建尤为精妙:“雨雾弥漫天际/蛛网却缠绵在屋角”。宏大与微小的对比中,蛛网作为时间停滞的隐喻,与流动的雨雾形成张力。而檐口雨水在台阶洇开的“佝偻劳作的身影”,则完成了自然现象与人体形态的诗意转化,使雨水成为铭刻农民艰辛的天然拓片。
结尾点明雨的使命——“缓解大地的干涸”,并将农人的期盼“渗入龟裂的田垄”。“龟裂”既指土地的干旱状态,也暗喻农民因劳作而皲裂的皮肤,以及内心深处对雨水的渴望。这种双关使诗歌在具体与抽象之间保持平衡。
若论不足之处,诗歌在意象选择上尚未完全脱离乡土诗的一些常见元素,语言的创新性可进一步加强。然而,整体而言,《雨韵》成功地将雨的物理属性与人的情感需求相融合,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和深刻的意象转化,使自然的雨韵成为土地与生命的和声,体现了诗人对农耕文明深厚的情感认同与人文关怀。
尽管在部分意象的衔接上存在些许断裂感,但整首诗所展现出的语言美感、画面张力和由个人及社会的思想深度,足以让它成为一首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佳作。它既是一首个人的“情诗”,也是一首写给大地和劳动者的“颂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