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叩响中小学课堂大门时,我们既是这场教育变革的亲历者,也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孟国泰先生提出“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强调AI应成为“点亮每一个独一无二生命的火种”,这与一线教师追求“因材施教”的初心不谋而合。然而,当AI真正融入备课、授课、批改等环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效率的飞跃,还有技术与教育本质碰撞出的困惑——如何让AI服务于“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而非走向相反的方向?这需要我们直面利弊,在实践中寻找平衡。
一、AI赋能:让“因材施教”从理想照进课堂
在传统大班额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常有心无力。而AI的出现,正如孟国泰所言,是“教育的显微镜”,让我们突破时间与精力的限制,真正看见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
(一)解放重复性劳动,聚焦核心教学
杭州西湖区35所小学试点的AI作文批改系统,让我和同事切实感受到技术的温度。以往批改50篇七年级作文至少需要一天半,如今系统40秒完成扫描,15分钟生成个性化报告——不仅标注错别字位置,还针对“详略不当”给出具体建议。节省的时间可用于设计“分层评改课”,为写作薄弱学生单独辅导,为优秀学生拓展“创意写作”任务。学期末,中等偏下学生的作文字数从平均300字提升到600字,更有人写出千字作品,这正是AI把“因材施教”从口号变为现实的例证。
(二)填补资源鸿沟,助力教育均衡
我所在的城乡结合部学校,AI已成为改变学生英语学习困境的“救星”。英语老师不在时,学生发音不准、不敢开口。引入AI英语教师后,系统逐句纠正发音、设计个性化练习,并模拟日常对话。现在课间常有孩子围着AI设备“打卡”对话。这印证了孟国泰“人工智能是纽带”的观点——技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接触优质资源,不再因地域限制错失成长机会。
(三)赋能“五自”成长,唤醒学生主动性
孟国泰提出的“自教、自育、自学、自理、自评”,在AI辅助下有了更具体的落地路径。数学老师邹万林说,数学AI学伴会根据学生情况生成“能力画像”:对几何薄弱者推送生活化案例(如用积木讲解立体图形),对代数拔尖者提供拓展题。学生可通过系统自评知识点掌握情况,自主规划学习节奏。一位内向男生过去总怕问问题,现在会主动根据AI反馈查漏补缺,期末数学成绩从99分提升到111分。这让我意识到,AI的真正价值不是“教”,而是帮学生建立“自学自理”意识,正如孟国泰所说:“破土而出的力量永远来自生命本身。”
二、AI隐忧:技术红利背后的三重风险
当我们沉浸于AI带来的便利时,一些问题也在课堂中悄然浮现,这些风险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可能背离“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目标。
(一)过度依赖消解自主思考能力
国庆长假后,作业中的“AI痕迹”越来越重:初二学生作文出现“皓月当空映华夏”的宏大表述,却解释不清“为何用皓月象征家国”;数学作业步骤完美,却夹杂高中才学的“洛必达法则”。追问后学生坦言“是AI给的答案,改了几个字”。有学生说:“用AI搜题很快,遇到难题第一反应是‘搜一下’,不愿花10分钟想思路。”这种“虚假掌握”让学生陷入“越用越懒”的恶性循环,与孟国泰强调的“自教自育是教育最高境界”背道而驰。
(二)技术缺陷与资源不公加剧教育鸿沟
AI并非万能,“AI幻觉”和算法歧视曾让我的教学陷入困境。AI作业批改系统因训练数据多来自一线城市,将农村学生“把‘玉米’写成‘苞米’”判定为错误,把“分步解题的土方法”归为“思路混乱”,导致学生平均分差距拉大到15分。此外,我县教师缺乏系统培训——孟国泰期待的“让不同的人在大同里自由呼吸”,若不解决资源不公,反而会变成“技术加剧差异”。
(三)数据隐私泄露刺痛信任底线
去年,邻校教师为优化教学,将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报告导入AI平台,两周后这些包含家庭信息、情绪状态的数据竟在非法渠道流通。这让我们心有余悸:每次用AI记录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时,都要反复确认“数据是否安全”。有家长表示:“愿意让孩子用AI学习,但不想让他的每一个错误都变成‘数据’被储存。”这种担忧,让AI与师生之间始终隔着一层“不信任的墙”。
三、师生的困惑:在技术与本质间的两难抉择
AI带来的不仅是工具变革,更是教学理念的冲击。我们和学生都在“拥抱技术”与“坚守本质”之间摇摆。
(一)教师的困惑:是“工具使用者”还是“教育主导者”?
1. 能力焦虑与价值坚守的碰撞
年过五十的朱老师是语文骨干教师,却常对着AI课件叹气:“AI生成的课件图文并茂,还能自动匹配拓展资料,但总少了点‘人情味’——学生写的‘奶奶的蒲扇’,AI评语只说‘细节不足’,却没读懂里面的思念。”完全不用AI怕跟不上改革节奏,过度依赖又担心失去教育的温度。更焦虑的是,AI正在重构教学评价——以前“教得好”看成绩,现在还要看“是否会用AI设计分层教学”,超九成同事坦言“需要紧急补数字素养课”。
2. 学术伦理的把关难题
“学生修改AI生成的作文算抄袭吗?”“用AI搜思路后自己写步骤算作弊吗?”这些问题每天都在困扰我们。去年期末,有学生用AI写《我的航天梦》,文笔流畅却脱离自身经历,我判为“不合格”,家长却质疑“为什么不让孩子用新技术辅助写作”。尽管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但具体到“修改多少算原创”“哪些科目可用AI辅助”,仍无明确标准。
(二)学生的困惑:是“借AI成长”还是“被AI绑架”?
1. 使用边界的模糊认知
“老师,我把AI写的作文改了几个句子,不算抄吧?”学生们的追问暴露了对“AI使用边界”的无知。有学生坦言写作文会先“问AI”,再改开头结尾;数学遇难题第一反应是“拍题搜答案”。他们觉得“稍微改改就不算违规”,却没意识到这正在削弱独立思考能力。
2. “虚假成长”的焦虑
依赖AI的学生常陷入“以为自己会了,其实没会”的困境。有学生用AI学英语,单词测试能考90分,实际对话却连“Where is the library”都说不流利;有人用AI解几何题步骤规范,遇到变式题却束手无策。他们既担心“不用AI会落后”,又害怕“用了AI会变笨”。
结语:让AI回归“服务教育”的本质
孟国泰先生说:“人工智能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帮助每个个体找到自我超越的突破口。”作为一线教师,我深知AI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人”,而在于“成就人”——它应是解放教师精力的“助手”,是助力学生自学的“伙伴”,而非消解思考能力的“工具”,更非加剧教育不公的“推手”。
破解AI困境需要多方合力:学校应出台贴合实际的AI使用规范;教育部门需加大对农村学校的AI资源投入,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教师要主动提升自己——不仅会用AI,更要会“引导”AI。
AI走进课堂,不是“技术取代教育”的革命,而是“技术赋能教育”的升级。只要我们坚守“以生为本”的初心,让AI服务于“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的目标,就能在技术浪潮中守住教育的温度,让AI真正成为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火种”。
(2025年5月8日初稿,2025年10月10日完稿)
作者:文晓龙(贵州沿河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