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游记——今古柔情郑国渠
作者‖于辉(岐山)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十月,我来到西安泾渭新城女儿家,25日,是农历重阳节,“九九重阳”,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按照我国的传统风俗,这一天人们要登高远眺。看天高云淡,领略深秋时节壮美美丽的山川风光,为度过严寒的冬天,从身体和心理上作好准备。
“诗佛”王维在他十七岁那一年的重阳节,就写下了他的成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喜爱爬山,年轻时在西藏当兵,部队驻地海拔4300多米,节假日,我仍相约战友去爬山。这几年住在宝鸡,每年重阳节,我都要和朋友去攀登蟠龙公园上游的大踏步。爬山,能给我带来快乐和自信。
今年在女儿家中。女儿家住址的泾河北岸,地势开阔平坦。我闲看住地的地图,突然想到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离这里不远的泾阳县境内,有几座闻名遐迩、挺拔的泾阳嵯峨山,有一处新开发的旅游景区:“郑国渠风景区”。景区在此不远的泾阳县西北方向的仲山大峡谷。我当即决定前往,既爬山,又领略两千多年前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的雄姿,岂不两全其美。
我于上午11时到达泾阳县城,几经倒车,在汽车站北门乘坐公交车辆西北方向,约25公里的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接待处,这里就是两千二百年前郑国渠渠首所在地。景区管理机构就在郑国公路北侧。进入景区的建筑是一座城堡式的楼阁,下面是人车通道。从城门进入,左手边上的一个小斜坡便游来客们进向停车场。右边约2米高的台地上,是景区的管理机构。
景区管理机构为弹丸,为一座青古色的仿秦汉时期的三层建筑。建筑物正前方,两处高出墙体的额楼,迎着像人的两只大眼睛,目视着远方。楼的正前方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上有郑国手握劳动工具,神采奕奕的高大雕塑人像。再往前标广场中央的基座上,建有一个图形黑色标志图案,上书“世界遗产郑国渠”七个清晰的大字。图形标志中间镂空,有曲曲折折的流水印痕。最中间是淡黄色的麦穗图形。整个标志,形象地表达了郑国渠古今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思想。
郑国渠修建于公元前246—237年,历时十年。被称为“中国第一渠”。它是中国最早最知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与川蜀“都江堰”齐名。
郑国渠因为当年主持修建这项工程的人是当时的韩国水工(相似于今天的水利工程师)郑国而得名。郑国渠的修建和利用,大大提高了当时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秦大一统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国渠修成后,今之泾阳、三原等地成了水华天地,粮食年年丰收。陕西关中也成了名副其实“天府之国”。故此,才有了民间美誉:“天下城,长安城,天下州,苏杭州,天下县,泾阳、三原县的天下村,山西霍村”。这些民间赞美,地方,无不因水而繁华,富饶。西安自有“八水”润长安之秀,苏杭二州,皆为江南水乡,而山西霍村,则是一个秀美的小山村,一条汩汩滔滔的小河长年从村边流过。
郑国渠的修建,在历史上被演化为韩桓惠王所施“疲秦之计”。说郑国本为韩国派到秦国的间谍,是韩王所施“疲秦之计”的主要实施者。韩王是想以此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工程,耗竭秦国,削弱秦国国力,使其没有军事力量攻打韩国,也可能因此工程使秦国亡国,从而使韩国坐收渔利。难道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对此存有不同看法:
战国时期,韩国是秦国东边一个小国,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在修建郑国渠的前些年,秦国和韩国发生了多次战争,大多都是韩国失败,最后以韩国献城割地而了结。韩桓惠王十分惧怕秦国,为了在表面上讨好秦国,在秦昭襄王死后,韩桓惠王前来奔丧,竟不以屈辱的披麻戴孝的礼节讨好秦国。故此,才有了历史上文人杜撰的郑国渠,为韩桓惠王所施“疲秦之计”的说法。虽然史书对此有文载,但这些都不足以证明郑国渠这项伟大的工程,为韩桓惠王所施之“疲秦之计”。司马迁写《史记》时郑国渠修建已130多年,也可能是根据传说写的。
秦始皇赢政,这人名声不好,特别在读书人心中。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焚书坑儒,杀了那么多读书人,而历史是读书人写的,修建郑国渠这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功劳当然不能记在一个暴君的名下。这就有了韩桓惠王所谓“疲秦之计”的离奇故事。也就是说,一个强大的国家,一项伟大的工程,不是本国朝野的计划和决策,而是一个外国间谍的功劳。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一个异想天开的笑话。象孟姜女哭长城一样,也是读书人对秦始皇的贬低和攻击。就像西楚霸王临死前所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都是文人为名人编写的故事。秦始皇作为一代雄主,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郑国渠肯定是他和他的手下,根据当时秦国的实际情况,和这片土地上丰沛的水利资源所提出的伟大的设想而变为现实的结果。在当时,郑国渠的修建就是秦国富国强兵的需要,是统一战争的需要。非常明显,在此之前,秦国在他的属下地域,成都平原已成功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改变了成都平原天吃饭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决定在关中平原修建引泾灌溉工程,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那么这么浩大的工程,秦国为什么要请韩国人郑国来主持修建呢?这是有历史和现实原因的。韩国地处黄河流域,多出治水能工巧匠。而秦国历来有引进人才的传统。郑国来到秦国,肯定是秦国公开招聘人才的结果。当时秦国的二号人物,大总管李斯就是被招聘来的楚国人。可以想象,在秦国招聘天下水利人才的过程中,韩桓惠王为了进一步讨好秦国,向秦国推荐了本国治水能工巧匠郑国,这是合乎情理的。韩王这样做,一来表示和秦国友好,二来也可能有其他异想:推动秦国开展这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工程,也可能迟止或削弱秦国对他国用兵的力量,但这只是韩王的一厢情愿。当时的秦国,面对这样一个浩大的,致力于强国富民的工程,他决不可能是外国的纵容和实施别有用心的计谋来促成的。事实上,郑国渠修建成功,保证了战争物资所需,对秦国消灭六国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这是我游览了郑国渠风景区后,有关当年郑国渠修建的一点粗浅见解。
郑国渠是二千二百前秦国人修建的引泾灌溉工程,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引泾渠”或“泾水祠”。
泾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也是黄河的二级支流。全长455千米。泾河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南源出于泾源县老龙潭,北源出于固原大湾镇,至平凉八里桥汇合,经平凉,泾川,进入陕西长武,彬县等地,收泾阳相邻多条支流和小溪后,如万马奔腾,嘶嘶呜呜,然后在泾阳县城西北30多公里的仲山脚下的张家山出山,向东南方向缓缓而流,在高陵县陈家滩汇入渭河,形成了泾渭分明的水面奇观。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在仲山深处———泾河大峡谷,也即仲山大峡谷。
仲山,界跨陕西淳化和泾阳两县,它东接巍巍嵯峨山西麓,西邻气势磅砢的九峻山。仲山居中不能称央,是为山川之子,凭山而栖。仲,兄弟中的老二,地位居中,故不称中山。仲山虽无太白山之高伟,无西岳华山之盛名,但它也是关中名山,流传有许多传奇故事。传说中的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就发生在仲山之中。据说刘邦之兄死后就葬于仲山。仲山是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渭河平原的分界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仲山主峰之巅的黔百殿,是秦帝王登高远望帝国首都咸阳巍峨宫阙之地,也是秦王展望秦川美丽山河,凭借山河之壮美,树雄心立大志之地。
我想象中的“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就是在那里集中要利用和建设的景区。然而,在我游览景区和查阅学习有关资料后,我才明白我的想法是错误的。二千二百年前的郑国渠渠首虽然在仲山脚下的张家山,但由于时间久远,大自然的侵蚀,郑国渠已被岁月的风沙埋没。三十年代的泾惠渠借用了部分郑国渠的原址,故此,我们今天已看不到郑国渠的原貌。
现代人开发建设的“郑国渠旅游风景区”,主要是借取了郑国渠的精神和灵魂。一脉相承的是同一条泾河同样的山水。
在我游览了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后,它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异的风景风光,在我的视觉和感官上留下了极其强烈的冲击。有许多游客称它为“北方的九寨沟”,我认为此誉可当。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到2017年国庆节建成营运,耗时七年多,和当年郑国渠的修建耗时也只差两年。中间总投资达十多亿元。到今年我去景区旅游,它也只运营短短三年,在全国排山倒海式的旅游开发兄弟中,它只能算是一个“新生儿”。却一次性被定为4A级景区,可见其震撼和后劲是非常大的。
改革开放几十年,旅游业发展势不可挡,许多地方人造景观层出不穷,多姿多彩,为什么有着天时地利,风景独特,被称为关中第一大峡谷的泾河大峡谷却迟迟没有开发?这里,我不得不说大峡谷和大峡谷特殊的地理环境。
泾河大峡谷在高山阻隔的仲山纵深,要开发它,首先要打通去往深山峡谷中的路,这是景区一直得不到开发的主要原因。开发之前,峡谷是一个三不通的无人区,不通路,不通电,没有通讯信号。
我最近两次去景区游览,使我惊叹的首先是通往景区的道路。郑国渠景区,在泾河大峡谷沿岸的河谷地带。从景区接待处乘坐景区旅游观光车,到最后一个景点,全程约18公里,沿途风光无限。这里的山十分奇特,一座山就是一块硕大无比的巨石,山与山就像一对对热恋的情人,依偎得那么紧密,水流在这里只能在山的夹缝中寻找出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千百万年以来,泾河水在山的缝隙中艰难前行。可以想象,就连无孔不入的流水,在仲山狭窄迂回的山缝隙间,都经历了曲曲折折,弯弯曲绕,跌跌撞撞,坎坷坷坷的艰难险阻后才得以冲出山外,那么,要在仲山的石山中建一条供现代人游览的通道,是何等的艰难?我感到,这很可能就是泾河风景区迟迟得不到开发的原因吧。
乘坐景区的游览车,不几分钟就进入山区,你看到的是一个接一个的隧道。在十多公里的山路上,一共有九条隧道。最长的郑国隧道2200米,一条隧道就占景区道路总长的百分之二十一以上。整过旅游线路不是钻隧道,就是在悬崖峭壁上行驶。有“九曲十八弯”的惊险,又有螺旋式上下飞转的刺激,既使人感到兴奋也感到心惊。
郑国渠风景区犹如一个长蛇阵,在泾河大峡谷从下到上十多公里的河谷中展现。景区风景基本上是大自然鬼斧神凿的杰作。景点区从下到上有四处著名各异的景点:既有峡谷流水,高山瀑布,绝壁栈道,又有奇幻山洞,湖光山色,谷底险滩纵横,深潭密布,奇石林立。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一集的的景区。
进入景区的第一个景点叫“孔雀滩”,是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孔雀滩深藏于泾河峡谷,在峡谷的绝壁上,有一副历经千万年峡谷流水冲刷而“雕琢”出的,孔雀开屏图,图案纹理清晰,栩栩如生,故此,便有了孔雀滩之名。另外,此处还有“绝壁栈道”,“高山瀑布”“勇士漂流”“隧洞奇观”等景观分布于此。我想象中的“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就是在那里集中要利用和建设的景区。然而,在我游览景区和查阅学习有关资料后,我才明白我的想法是错误的。二千二百年前的郑国渠渠首虽然在仲山脚下的张家山,但由于时间久远,大自然的侵蚀,郑国渠已被岁月的风沙埋没。三十年代的泾惠渠借用了部分郑国渠的原址,故此,我们今天已看不到郑国渠的原貌。
现代人开发建设的“郑国渠旅游风景区”,主要是借取了郑国渠的精神和灵魂。一脉相承的是同一条泾河同样的山水。
在我游览了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后,它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异的风景风光,在我的视觉和感官上留下了极其强烈的冲击。有许多游客称它为“北方的九寨沟”,我认为此誉可当。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到2017年国庆节建成营运,耗时七年多,和当年郑国渠的修建耗时也只差两年。中间总投资达十多亿元。到今年我去景区旅游,它也只运营短短三年,在全国排山倒海式的旅游开发兄弟中,它只能算是一个“新生儿”。却一次性被定为4A级景区,可见其震撼和后劲是非常大的。
改革开放几十年,旅游业发展势不可挡,许多地方人造景观层出不穷,多姿多彩,为什么有着天时地利,风景独特,被称为关中第一大峡谷的泾河大峡谷却迟迟没有开发?这里,我不得不说大峡谷和大峡谷特殊的地理环境。
泾河大峡谷在高山阻隔的仲山纵深,要开发它,首先要打通去往深山峡谷中的路,这是景区一直得不到开发的主要原因。开发之前,峡谷是一个三不通的无人区,不通路,不通电,没有通讯信号。
我最近两次去景区游览,使我惊叹的首先是通往景区的道路。郑国渠景区,在泾河大峡谷沿岸的河谷地带。从景区接待处乘坐景区旅游观光车,到最后一个景点,全程约18公里,沿途风光无限。这里的山十分奇特,一座山就是一块硕大无比的巨石,山与山就像一对对热恋的情人,依偎得那么紧密,水流在这里只能在山的夹缝中寻找出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千百万年以来,泾河水在山的缝隙中艰难前行。可以想象,就连无孔不入的流水,在仲山狭窄迂回的山缝隙间,都经历了曲曲折折,弯弯曲绕,跌跌撞撞,坎坷坷坷的艰难险阻后才得以冲出山外,那么,要在仲山的石山中建一条供现代人游览的通道,是何等的艰难?我感到,这很可能就是泾河风景区迟迟得不到开发的原因吧。
乘坐景区的游览车,不几分钟就进入山区,你看到的是一个接一个的隧道。在十多公里的山路上,一共有九条隧道。最长的郑国隧道2200米,一条隧道就占景区道路总长的百分之二十一以上。整过旅游线路不是钻隧道,就是在悬崖峭壁上行驶。有“九曲十八弯”的惊险,又有螺旋式上下飞转的刺激,既使人感到兴奋也感到心惊。
郑国渠风景区犹如一个长蛇阵,在泾河大峡谷从下到上十多公里的河谷中展现。景区风景基本上是大自然鬼斧神凿的杰作。景点区从下到上有四处著名各异的景点:既有峡谷流水,高山瀑布,绝壁栈道,又有奇幻山洞,湖光山色,谷底险滩纵横,深潭密布,奇石林立。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一集的的景区。
进入景区的第一个景点叫“孔雀滩”,是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孔雀滩深藏于泾河峡谷,在峡谷的绝壁上,有一副历经千万年峡谷流水冲刷而“雕琢”出的,孔雀开屏图,图案纹理清晰,栩栩如生,故此,便有了孔雀滩之名。另外,此处还有“绝壁栈道”,“高山瀑布”“勇士漂流”“隧洞奇观”等景观分布于此。
孔雀滩停车场是一个面向河谷,三面环山的半圆形平台。除停车场外,还建有供游人休息的名曰“雀廊”的长亭,也有为游客服务的餐馆和小超市。从雀廊的南开口向河谷下行,首先是石阶石道,接着便是栈道。栈道宽约1.5米,颜色成褐灰色木纹理,行走在栈道上犹如普通的楼梯,但当你走下栈道后,再回头展望,你才会发现那是一段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人工栈道,下方是万丈深渊的峡谷流水。于栈道相连的是开凿在石岩上的人工石道。宽约一米,工程再往的山原清晰如断。下到河谷,直达下一处景点,黑沟。此段河道,崖壁陡峭,水流湍急,深潭纵横。河谷石头,光怪陆离,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奇观。有的白亮光洁如美玉,有的如水牛鳄鱼、卧龟;有的如草原雄狮,山中猛虎,也有的如沙漠驼峰。每一个石头都是一个独具一格的工艺品。
在河谷行走,不管从那个角度,游客都可以看到从东岸石壁上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泄谷底,十分壮观。这是孔雀滩的景中之景,龙涎瀑布。它和上方的龙须瀑布为一水一脉,形成景色各异的两处景观。龙须瀑布在山崖北边的山上方。瀑布从约30多米的山崖流下,跌入下方的水潭中激起无数小水点,幻化成茫茫白雾。潭水又从相连的隧洞流入,后又从隧洞中的石缝中冲出,从高约70米的山崖流入河谷,完成了它从高山密林最终流入河水的艰难行程,体现了流水无阻,终归大海,的“英雄”气概。
黑沟景点,沟暗天狭,奇异独立。它是由高山冲泻而下的流水,历经千万年冲刷溶蚀而成的一条狭窄的通道。两边高高的山崖上窄下宽,好像要相互倒向对方的怀抱。最窄的地方,两面的石崖相距只有一米左右,形成了一条长约500多米的一线天景奇观。沟内大白天也暗如黄昏,沟底流淙淙有声,崖壁密布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洞穴溶洞,犹如《西游记》中妖怪出没的地方。在一处上坡拐弯处,有从石崖上方的石缝中,流出一股涌莹莹的水流,令人称奇。我询问在场的工作人员,流水是自然景观还是人造景观?他说,此水非人造景观,它是从山石中渗漏下来的水,雨季可形成一米宽的水帘,煞是好看。
由此继续前行,在一个较大的拐弯处有一个锥形溶洞,洞口宽约四米,内有龙王石雕像一尊。此处名曰“龙王庙”。龙王庙前伸延有一个洞天的石几,几案上摆放着各种贡品。溶洞两边悬挂有许多红色布条,上面有字,可能是游客许的愿事;这里的龙王庙还有一段流传的故事:很早以前,大难山下的村庄和农家,用法术斩杀了泾河龙王,却又心怀愧疚,夜不能寐,便在黑河潮心泾河的地方,为龙王修庙立像,以化解心中晦气。
从龙王庙再向上行,有景区连接的人隧洞贯通,内有石磨石凳。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景区上下共有四个隧洞,一般宽约一米左右,最长的“仲山隧道”200米,一次可容纳几百人到上千人游逛。有些隧洞还有流光异彩的人工景观和塑像,在洞内游玩,使人感到你来到了一个梦幻离奇的世界。隧洞内冬暖夏凉,也是夏季避暑纳凉的理想场所。
从黑沟下行,出黑沟可达泾河河谷。山崖上有一条深长的栈道,一边是山崖,一边是万丈深渊,被称为“泾岸险道”。石壁上有大作家王蒙题写的“河声岳色”四个红色大字。
我两次去景区,都是从黑沟直接乘坐景区游览车到达后,也就是最上面一个景点,“文泾湖”。文泾湖也称“郑国湖”,地处泾河大峡谷最为开阔的一段。文泾湖犹如一个大葫芦,湖长6.6公里,水面最宽处约200米,最窄的的地方却只有18米左右。在湖面下看,两面山崖之间,修有高42米的大坝。河谷水则泾河立方,这里壁紧川碧水之灵秀,又有高山深谷之奇观。具半岛半湖的自然风光,是游客修身养性的绝佳境地。湖中可供游人戏水观景的游船,快艇,游客可乘坐游船欣赏湖光山色,近距离观看湖水两岸高山绝壁之险峻,体验大自然鬼斧神工之魅力。
“浮云台”又名“抚云台”。它就像天空中漂浮的一片白云,悬挂在泾河大峡谷中心上空,令人望而生畏。浮云台为玻璃栈道平台,行走在上面,脚下绝壁凌空,谷底泾水如丝。近在眼前的山壁,刀削斧劈,万仞独立。此情此景,令人毛骨悚然,无干渊。起来旁边,有一高约六七米的秋树,涨满多比在泾河河谷上空,旁观者心惊肉跳,此秋千非少年轻狂者不敢玩啊!
泾河大峡谷以其景色独特而傲立于世。深秋时节,泾河温顺而安祥。而河水却格外的蓝,它蓝得象被染了重墨的深绿,在狭长而深妙的河谷中,犹如一个绿色的巨型长蛇,在深谷中蜿蜒曲折的爬行。山壁野菊片片红叶好似燃烧的火焰;山坡上,石缝中一簇簇金黄色的野菊花,和山崖石缝边一棵棵松翠松柏相互辉映,把河谷两岸打扮得如锦似画。好一幅壮阔美丽的江山秋景图,令游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注:此游景散文是我去年十月创作。
2020年11月撰稿于宝鸡
作者简介:
于同兴,笔名,于辉,箭括岭山民,男,71岁,陕西岐山东当镇杜营村人,退休公务员。爱好文学,退休后曾在有关刊物书报和网络平台发表纪实和散文作品30多万字。著有纪实散文集《风雨流年》《流淌的岁月》。宝鸡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