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仙楼:泰山古道上的千年人文驿站
编者按:泰山盘道之上,万仙楼静静矗立。它是登山者歇脚的驿站,是信仰者祈愿的场所,更是一部刻在砖石间的立体史诗——道教众仙的香火里藏着民间对美好的向往,"五三惨案纪念碑"的碑文间凝着民族的痛感与坚韧,十字歇山顶的飞檐上挑着古人的建筑智慧,往来者的脚步中续着古今相承的精神脉络。
本文以细腻笔触剖开这座四百年楼阁的文化肌理:从石雕里的实用巧思到碑刻中的人文密码,从"百仙共处"的包容信仰到"五三"记忆的历史警示,再到当代人用故事、科技、坚守让传统焕新的实践。它让我们看见:万仙楼的"仙",从来不只是神像的符号,更是一代代人对"向上"的追求——对山巅的向往,对美好的坚守,对历史的铭记。
翻开这篇文字,便如站在万仙楼的券门前,既能触摸到砖石的温度,也能听见古今对话的回响。这或许正是它的意义:让每一个穿过楼阁的人,都在历史的回望中,更懂脚下的路,更明向上的方向。
万仙楼:泰山古道上的千年人文驿站
张庆明
一、石阶尽头的信仰地标
泰山中路的盘道上,万仙楼如一位含笑的老者,迎送着往来千年的步履。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楼阁,因供奉道教众仙而得名,却在岁月流转中成为多元文化共生的见证。楼前“万仙楼”石匾由明代山东巡抚李戴题写,笔力浑厚如泰山磐石;门内“谢恩处”碑刻,诉说着古人为帝王封禅队伍到此谢恩的礼制传统。当游人抚摸着门楣上“隐仙洞”的题刻,仿佛能听见明清香客在此整理衣冠、默念祈文的低语——这里既是登山的“中天门”前哨,更是凡人向圣山表达敬畏的精神界碑。
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立体史书。万仙楼为过街楼阁式建筑,底层发券如城门,供行人穿楼而过;上层阁楼朱窗敞亮,供奉着文昌帝君、魁星等百余尊神像,木雕神龛的云纹虽经风雨侵蚀,仍能窥见当年“百仙朝会”的庄严气象。尤为特别的是楼前“五三惨案纪念碑”,1932年冯玉祥将军题写的碑文,将家国之痛嵌入山水胜境,让这座宗教建筑从此多了一层民族精神的厚重底色。从祈福禳灾到铭记国耻,万仙楼的文化维度在历史淬炼中不断丰富,恰如泰山石敢当的精神,既护佑民生,亦守持大义。
二、砖石间的匠心与哲思
万仙楼的每一块砖石都凝结着古人的生存智慧。阁楼采用“十字歇山顶”,四角飞檐如鸟翼舒展,既减少了山间风雨对建筑的冲击,又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底层券门上方的“二龙戏珠”石雕,龙鳞的每一片凿痕都斜向排水,在装饰中暗藏实用考量。楼东的“三义柏”虬枝相连,传为纪念刘关张结义而植,三树共生的姿态,与楼内多神共处的格局相映成趣,道出中国人“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
碑刻文化更添人文厚度。楼北“洞天福地”题刻,点出泰山作为道教名山的灵韵;“若登天然”石刻,与《诗经》“泰山岩岩”的意境遥相呼应。最动人的是那些无名工匠的痕迹:檐角瓦当的祥云图案,历经四百年仍清晰可辨;门轴石臼的磨痕,记录着亿万次开合的温情。现代文物保护者用硅氧烷渗透技术加固砖石,用3D扫描记录每一处雕刻细节,让这份匠心在科技时代得到延续——当传统“修旧如旧”的理念遇上现代材料科学,万仙楼的砖石便有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三、古今交响中的文化活力
如今的万仙楼,正从历史地标变为文化传播的活态载体。“万仙楼故事会”每周在这里开讲,民间艺人用快板演绎“百仙传说”,将忠孝节义的价值观融入生动故事;“碑刻拓片体验”活动中,孩子们用宣纸轻覆石刻,在墨香中触摸历史温度。泰安市文旅部门还推出“数字万仙楼”小程序,扫码即可收听不同朝代的楼内故事,让古老建筑与年轻游客“隔空对话”。
更动人的是守护者们的坚守。68岁的王大爷在这里守了40年,每天清晨擦拭碑刻上的浮尘,为游客讲解“谢恩处”的由来;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古道传承队”,在节假日为游人指引盘道,讲述“五三惨案”的历史警示。每年正月十五,万仙楼前的“祈福灯会”热闹非凡,现代灯光秀与传统宫灯交相辉映,香客们的祈愿卡挂满古柏,既有“国泰民安”的宏大愿景,也有“阖家安康”的朴素心愿——古老的信仰在此刻有了新的表达。
四、石阶之上的精神传承
万仙楼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座建筑。它是泰山“步步有文化”的生动注脚:从这里向上,是孔子登临处的哲思,是十八盘的坚韧考验;向下,是市井烟火的温情,是古今往来的脚步。楼内百仙虽各司其职,却共同守护着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包容的信仰观,恰是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缩影。“五三惨案纪念碑”前的默哀,提醒着人们:敬畏自然与守护家国,从来都是一体两面。
当晨光穿过万仙楼的朱窗,照亮石阶上的露珠,登山者的身影便与历史中的香客、挑夫、文人重叠。有人在此整理行囊,带着“登高必自”的信念向上攀登;有人在此驻足沉思,从“洞天福地”的题刻中感悟天人合一的智慧。万仙楼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不问来者身份,只以包容的胸怀见证每一段向上的旅程。
这座四百年的楼阁,早已超越了“供奉万仙”的初始意义。它是工匠技艺的博物馆,是民间信仰的活化石,更是民族精神的纪念碑。在这里,我们看见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既承载着“敬天爱人”的古老智慧,也激荡着“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当我们穿过万仙楼的券门,踏上向上的石阶,不仅是在攀登一座山,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于坚守中守正,于创新中传承,这正是万仙楼给予每个中国人的生命启示。
七律·万仙楼
岱路盘盘接翠微,危楼千载锁烟霏。
飞檐缀得群仙聚,券门纳归万山围。
碑勒国仇痕仍蚀,柏凝忠魄节长持。
梯山步履承薪火,晓日楼头焕翠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