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成为教育研究者汪小波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激烈,变化更迅速,创新层出不穷的世纪。反映到教育中来,创新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全世界范围内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热门话题。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体现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更应在教学过程中,以新颖独到的视角、独具匠心的创意、富有个性魅力的创新智慧、善于打破常规和挑战传统的勇气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需要胡思乱想,欲与众不同就必须挑战陈规。应试教育与创新教育背道而驰。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是因为创新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与教师的引导密不可分。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生产线的产品,教师不是工人。教学应实现“通过创造地教,达到创造性地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责无旁贷。
英国阿尔斯大学林思教授经研究后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民族之一,其智商明显高于欧洲人。为什么华人获诺贝尔奖人数却很少?李约瑟悖论:中国古有四大发明,但近代的量子论、相对论、信息论、宇宙大爆炸学说等却没有产生在中国?为什么大多数高科技设备和技术尚需进口,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处于极低水平。所有这些说明我们的创新能力还很低。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依赖教育,教育又依赖于有创新能力的教师,而教育科研是培养有创新能力教师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成为教育研究者。
一、探索点拨发散教学法,形成创新的教学风格
逻辑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任何反对逻辑的人,必须使用逻辑。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好一堂课的逻辑结构,增强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是十分重要的,给学生逻辑美的感受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同时教师只有机智灵活的应对教学情景中各种问题才能有效互动。因此教师传递的教学信息必须是认知信息和审美信息的有机融合体。
认真研读教学杂志,将众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融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别人的一堂课,无论成功与否,都能给我们以启发,都有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都能引起我们的反思,别人的教学经验是我们的参照物。
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教师传授的知识有生命力,即学生在接受了教学信息后,能逻辑地、有效地衍生出大量的知识,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在因式分解和平面几何这两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教材中每一个问题,力求找到尽可能多的办法予以解决,实现课堂教学的充分发散性讲解,各种奇思妙想的解法,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创新欲望,不少学生的解题水平超过了老师。竭尽全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深层次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的体会是,任何教学内容只要做了深层次的挖掘处理后,都会使学生获得极大丰富的教学信息,学生创新能力倍增。学生中出现了不少好的解题(证题)方法。学生中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教师应有一种教学相长的心态向他们学习,实现师生共同进步。初89级数学的教学成功是我教学生涯的一次非常大的转折点。我曾用两年的时间对初中化学用语的系统化进行了专题研究,为了使研究达到一定深度,我阅读了朱智贤的《发展心理学》、美学、逻辑学等方面的著作。其研究成果显著,使许多后进生都对化学有着强烈的兴趣,纷纷向我表示,今后的专业选择要与化学有关,使我感到十分的欣慰。这次的教育科研经历,我认识到教学过程应是一种负熵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1994年四川省的初中化学会考,所教的班级化学平均分92分,超过县平均分近30分。
以上教学经历为我在夹江中学主持研究市级课题《高中课堂点拨发散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在高中教学中,我采用点拨发散教学法的思想进行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成绩非常好。我认为,不单纯以追求高考分数为目的的教学,才是最高境界的教学。我们应在教学中抛弃应试教育的束缚,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从学生未来的发展着眼,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对人才需求上考虑,从教学本质要求出发,达成的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教学目标,那就一定会出现一种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和结局,最终也能实现我们所要的教学成绩。
今天,课程标准颁布后,教学理念和内容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需要我们应以改革的精神去改变教学方法。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应试教育,让国家无人才可用,我们十三亿人口大国科技自主研发水平赶不上800万人口的以色列。这是非常令国人深思的。有人认为“爱因斯坦的经历表明,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创新是人类活动的源泉!”。变革的时代,更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切实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二、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如何将零散点滴的教学经验,教学中的若干闪光点以及平时的所思所想升华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必须进行教育科研。在这一过程中,又可促使我们去读一些相关的文章和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引导我们在教育教学方面更加的成熟,更得心应手的应对每一天的工作。今天我已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每学年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选题标准,选择1—2个小课题进行自主研究,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或获奖的论文有60多篇,主持研究的市级教育科研课题有两个,其中一个已结题并获得四川省第二届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树立教育科研意识,让教育科研成为我们的职业习惯,是我们教学工作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学学习期间,第一次主讲的《电负性概念及其应用》学术讲座,并将近万字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乐山教育学院学报》上,受到了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好评。这次学术活动使我切身感受到了与科学家思维的近距离接触。第二次主讲了《羰基化合物中的α-H反应》,这次学术讲座为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讲授高考化学信息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的四川省高考中每年都有一个大题的篇幅考α-H反应,这次学术经历使我讲这部分内容比其他老师更加得心应手。
教育科研让我的教学如虎添翼。为了扎实教育科研的理论功底,我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举办的心理学函授学习,系统学习了心理学知识。以此为基础,结合平时的教学和老师们的智慧,设计和主持研究了市级教育科研课题《高中课堂点拨发散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于2001年申报立项,历时四年的教学探索、理论学习和课题成果提炼,于2005年结题。这次教育科研经历,我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获得了锻炼,收获很大。近几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用课题思想指导教学,好评如潮。从老师的发散性讲解、学生的发散性学习中,学生获益很大,短期内成绩提高很大。在2008年化学学科高考讲座中,我采用点拨发散教学方式,反响强烈,过去对化学心存畏惧的学生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正是由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得培养,我教的学生中先后有近80人在全国中学生化学和数学竞赛中获奖。也由于有了扎实的高中化学基础,不少学生在大学里能轻松自如的学好大学化学。
我校选择的《高中课堂点拨发散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教育科研课题,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与今天的课程改革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抓住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这一灵魂。同时也促进了不少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的深层次理性分析,促进了对教育理论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所以课题的选择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和当前教育改革出发,才会有切实的效果。我的感受是,每发表一篇论文,每搞完一个课题,教学能力便提高一次。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我们每天都会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不少问题,因而教育教学是一种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才能达到或接近完美的工作状态。从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去改进,还需向各位同行学习,真诚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
教学实践促我反思,教育科研使我进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如果我们在工作有一点点成绩的话,那是领导的关怀,同事们帮助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常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用辛勤努力工作来回报他们,不负人民的期望。荣誉的背后是责任,也是我们进一步搞好本职工作的不竭动力。
汪小波,四川省夹江中学退休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曾任多届夹江县政协常委、夹江中学教科室主任。曾获乐山市优秀人才、乐山市优秀教师、夹江县首届名教师等称号。发表论文论著80多篇(部),有多个教育科研课题获省市成果。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个人简历
唐小虎,笔名:梦里,酷爱文学。喜爱散文、歌词创作。《三苏文学》常务社长,微信号/wxid_s3otpbxws4pn21,青神县作家协会会员。与音乐走廊合作之歌曲《锦绣青神》、《相知相守风雨同舟》、《南方的雪》等广为传唱。被百度音乐、MVBOX、酷狗等音乐平台收录其中。多篇散文作品在省、市级多家自媒体平台发表;主要作品:《青神之夜》、《峨眉情缘》、《老家的味道》、《天下太平 人皆向往》、《汉阳时光:一捧江水 半轮诗月》、《桂花香溢 岁月沉香》、《“东方明珠”之印象.白果》、《开放包容之浪漫丽江》、《腾冲之约》、《梦幻泸沽湖,摩梭走婚俗》、《洱海的风令人醉》、《邛海结缘》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