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诗品读
✦ 风
□ 匿 名
风又吹
许多朝代都趴下了
尘世太脏,还得使劲吹
把众多纸做的泥做的冠冕
吹破
送鳏夫寡妇入洞房
让不朽与永恒统统作废……
我含着的这缕风
是专门留给箫和埙的
天低云暗时,替一些人和事
唏嘘、流泪
✪ 童年点评:
这首短诗写得言约意丰,老辣且内敛。
“尘世太脏,还得使劲吹”。此句乃首节的诗眼,看似直白平浅,实则暗藏内功,个中咄咄逼人的现实批判性令人警醒。
尾节,读懂“我含着的这缕风/是专门留给箫和埙的”,是破解此诗的一把钥匙。不难觉察,在诗歌《风》的语境里,箫与埙既是具象的传统古乐器,更是承载情绪流、连接“我”与世事的精神符号,其本意与内涵可从两方面拆解:
一是本意。箫:多为竹制,音色清越悠远,自带空灵感,常与“孤高”“清雅”关联。古人常用其抒发幽思或寄托闲情,如月下独吹、山间遣怀,声音里藏着疏淡的怅惘。埙:以陶土烧制,音色浑厚低沉,甚至带几分苍凉,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自带“古拙”“沉郁”的东方人文气质,更易唤起对过往的追忆、对世事的慨叹,音色里裹着厚重的沧桑感乃至呼之欲出的悲悯情怀。两者的共性在于,皆非喧闹的乐器,音色偏内敛、浑沌、含蓄,适合传递细腻、深沉的情绪,恰好与此诗中“唏嘘、流泪”的氛围天然契合。
二是内涵。前半节的风,“吹趴下许多朝代”、“吹破冠冕”、“作废永恒”,指向对世俗腐朽秩序的批判;而尾节“留给箫和埙”的风,是“我”从纷扰尘世中剥离出的纯粹的“私域空间”——箫与埙不再是单纯的乐器,而是“我”安放柔软、拒绝被世俗同化的象征。诗人故意让风避开“使劲吹”的凌厉,只用来承载纯粹的情感。“替人唏嘘”,是共情媒介。“天低云暗时”,是情绪的触发点,箫与埙的声音成了“我”共情世事的“传声筒”。风借两者内向、敦厚、忧郁、舒缓且圆融的音色,把“我”对“一些人和事”的遗憾、牵挂以及诸多爱恨情仇,转化为可感知的呜咽与低叹——不直白言说悲伤,却让人文性情绪通过乐器的质感自然流露,比直接抒情更显深沉、克制、老辣。
我已经讲得够清晰了,我想。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