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清河川的岸边》(散文)
文/雁滨
走在清河川的岸边,仿佛走进了一幅流动的时光画卷。这道位于西安东郊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以北的河川,因清峪河水流淌而过,得名清河川。河水自清峪深处汩汩涌出,清澈见底,出了清峪口,便称作清河,这道十多里长的川道也因此拥有了诗意的名字。
站在清峪口,依稀还能看见七十年代的影子。那时这里人山人海,彩旗飘扬,高音喇叭里革命歌曲响彻峪口。蓝田、临潼、渭南三县群众汇聚于此,要在这最窄处筑起大坝,修建清峪水库。如今,取土的土场子还在,架子车拉土的大路已变成进清峪旅游的水泥路,路边栽有太阳能路灯,指挥部的断壁残垣静静伫立,北山梁头半坡的涵洞像一只疲惫的眼睛,凝视着这片未竟的工程。那些战天斗地的激情,都化作了历史的沉淀。
清河川北高南低,东边的峒峪岭,古称长寿岭,藏着不老传说;西边的腰祝岭,又名楼祝岭,其南坡头谓之钟坡,更有动人故事在此流传。而最让人动容的,是东川游击中队长高让的故事——他是楼祝人,解放前他带游击队员在北峪石瓮浮杨家与国民党兵激战,血染青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父亲被害,母亲和三个孩子背井离乡,苦苦度日。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生命,还见证了红色革命的英勇事迹。
河水出清峪口,流过黄岩下骤然开阔,像展开的宣纸,开始书写清河川的篇章。它流经黄上头、沈家河、河西、闫河,穿过高王、薛家河、尚李、杨寨,滋润着下高、上杜、甘河子,流过上下刘寨、田家、上下翟家,最后经过东营、许庙、杜家,在玉山中学东边投入灞河的怀抱。十多里水路,串联起二十余个村落,如同血脉连接着肌体。
九座桥梁横跨清河,杜家大桥如长虹卧波,盖玉桥艺术大方,许庙桥别有特色,翟家、刘寨、沈河大桥美观厚重。每座桥都是一首诗,记录着两岸人家的生活故事。
记得七十年代,夏秋之际清河常发大水,金黄稻田顷刻间被毁。如今河堤坚固,水患不再。一河两岸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玉米,冬天的麦苗,四季在川道里更迭着色彩的盛宴。
岸边的村庄里,柳丝轻拂,柿子树挂满红灯笼。牛哞、羊咩、鸡鸣、犬吠,构成乡村特有的交响。蜻蜓点水,青蛙跃塘,孩童在河里摸鱼,妇女在河边浣衣,老汉蹲在桥头抽烟,姑娘提着竹篮走过田埂——这哪里是北方,分明是江南美景在关中大地上的再现。
喜洋洋、小太阳幼儿园里童声清脆,小羊倌赶着羊群上山坡,红酒庄醇味飘香,翟家陶艺传承着古老手艺、彩云桥艺术培训新亮点。黄龙寨险峻,关头坡蜿蜒,江流沟幽深,岭岗子绵延。黑牛嘴山如牛首饮水,堡子、老鸹山传说感人,王龙渠水冬暖夏凉,父亲的宅——那座石头房,静静守望着这片土地。
规划清河川旅游,拟谓之"清河川画卷"农文旅融合工程。
借鉴浙江莫干山的"洋家乐"理念,贵州荔波的生态旅游模式,同时保留关中特色,打造"一轴两翼三区"格局:
以清河为轴,建设生态漫步道、亲水平台、湿地公园;
东翼长寿岭发展康养禅修,西翼腰祝岭开发生态观赏;
北部清峪口打造水库遗址公园,中部沈家河宽阔段建设水上乐园,南部玉山镇强化文旅集散功能。
具体策划:
恢复"清河八景"——清峪烟云、长寿晚钟、沈河月夜、翟桥残雪、黄岩叠翠、楼祝红叶、峒峪稻浪、灞亭别绪;
开发"清河夜画"实景演出,讲述从蓝田猿人到乡村振兴的百万年故事;
建设关中农耕博物馆、非遗工坊街、作家创作基地;
开设民宿集群,从高端野舍到农家小院,满足不同需求。
管理运营:
成立统一运营公司,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
培训本地青年为导游、管家;
建立智慧旅游系统,一部手机游清河。
走在清河川的岸边,我忽然明白: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古老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让离乡的游子回来,让外面的客人留下,让清河水继续讲述新的故事。
落日熔金,清河水泛着粼粼波光。这条见证了百万年人类活动、承载着革命记忆、滋润着万亩良田的河水,正等待着在新的时代里,谱写出更加动人的诗篇。
清河川的美,不仅在山水之间,更在那些深藏在黄土下的故事,在那些流淌在血液里的记忆,在那些孕育在希望中的未来。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