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何瑾亮医师之“方证相应”学
文/古广祥
(香港新闻出版社)

医者何君瑾亮,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悬壶深圳三十六载。其深研辨证之要,精擅遣药之妙,尤长于调治湿热痹痛诸证,临床疗效卓著。2019年孟夏,吾侨居英伦之胞妹,久患颈痛,迁延数载,辗转求医未愈,遂归国求诊于何君。何医师循中医四诊之规,望其色泽、闻其声息、切其脉象、问其证候,顷刻洞悉病源,旋即开具处方。胞妹服之数剂,沉疴竟愈。感其医术精湛,特撰本草联以赞,联曰:
正面参/青脖;
观音掌/苦心。
上联:“正面”望诊之谓也;“参”转品为动词(can),意为“观察”;“青脖”患者外表症状。
下联:“观音”切诊之喻也;“掌”意为号脉,“掌握”;“苦心”患者得恙之因果。

中为何瑾亮医师,右为笔者
医道之中,病不辨则无以施治,治不辨则难期痊愈。善诊者,必先察色按脉,首别阴阳,此乃辨证之根本,最得精准之要。临床经验昭示,中医强调整体与局部、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实有深厚医学依据,其核心正在于通过“四诊合参”,辨明病因、厘清病机、定位病位、判明病性,继而确立治法、选方用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由此观之,何医师之临床诊治思路,既深契《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之旨归,又恪守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要义,于经典中求实践,于实践中践经典。盖医者若不深谙脏腑经络之理、不明气血流注之序,纵有灵丹妙药,亦如盲人执烛,难辨方向,终难建功。恰如胞妹之证,何医师仅以数剂方药便收显效,其辨证之准、用药之精,可见一斑。余再撰本草联记之,联曰:
方茶/益匮;
药枣/除辛。
上联:“方茶”饮剂,“益”得法,“匮”,虚弱也。
下联:“药枣”药粒,“除”却去,“辛”,不适也。

临床经验乃医术精进之基石,何医师深谙“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之理,故其用药从不拘泥古方、墨守成规,而是随证候变化灵活化裁。此等境界,非深谙“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者,实难企及,这正是“方证相应”学说之精髓所在。
医术如弓,方药如矢,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命中疾病之的。何医师凭借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与丰富的临床经验,潜心研制出“高正堂·黑老膏”,专为调理风湿瘀血所致之疼痛而设,临床应用中功效显著,广受认可。余复撰本草联颂其功,联曰:
药沉/恶疾;
膏链/无疵。
上联“药沉”,以“药”为体,以“沉”为用。一个“沉”字力道千钧,生动勾勒出药物直击病灶、深入沉疴的“破邪”之效。
下联“膏链”,以“膏”为基,以“链”为功,一个“链”字精妙传神,既显药膏经匠心炼制,又喻药性能培补“立正”之功。

疾病非静止之物,其证候常随病程、体质、环境而变。故为医者,必先洞晓病源、明辨所犯,而后方能对症命药。从医学本质而言,药无常势,医有定法,绝不可固执一端、墨守成方。《黄帝内经》有云:“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何医师深明此理,亦洞悉“药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参术亦能为害”之辩证。前述对联所阐,正是何医师善用药物“破”与“立”之辩证关系:以“破”除病邪,以“立”扶正气,一破一立、一去一存,完美诠释了“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之临床哲学。
纵观何医师之诊疗实践,其法未出仲景之矩,其理不越《内经》之范。须知“方证相应”之学,实为中医之灵魂所在,何君瑾亮深得其奥义,故能起沉疴,愈痼疾,救患者于病痛之中。然亦须明辨:中医之“方证相应”,绝非刻板的“对号入座”,而是依据患者当下之“证候”,动态调整方药,灵活施用治法。此乃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究竟义谛,亦是何医师临床践行之准则。

写于2025年10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