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三湖教育论坛第 33 期线上论坛以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让每个生命都精彩” 为核心主题,围绕 “理念——理论——实践” 三大板块展开深度研讨。论坛由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邓书宇主持,孟子教育研究院院长孟国泰为核心分享者,孙蒿峰、郭丽、杨风利、池国益、程建军、贾振才等诸多教育同仁积极参与,通过理念阐释、案例分享、实践探讨,形成了“精彩言论”“经典案例”“精当实施”的完整认知体系,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清晰路径与鲜活样本。
一、精彩言论
孟国泰
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更好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
从个体出发,每个人都是宝藏;从个体出发,每个人都是天才;从个体出发,每个人都是奇迹;从个体出发,每个人都是世界。
什么是均衡教育?就是从个体出发,不落下任何一个人。什么是优质教育?就是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
人,生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有“真善美”的一面,就有“假丑恶”的另一面。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尽量抑制“人”的假丑恶,张扬人”的真善美,让“人“做最好的自己。
菜刀是用来切菜的,如果用它来劈石,菜刀肯定变钝器;姚明生来是打球的,如果用他搞科技,科技一定会贬值。
再过几年,人人都可以上大学了。到那时,学历就是一张纸,能力才是金饭碗。“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会越来越重要!
邓书宇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首要新意,就藏在“关注人”里 —— 先把孩子当独立的人,再谈学生的身份;先认可孩子“人”的本质,再赋予他们‘学生’的角色。
教育不能“纸上谈兵”,理念再先进、理论再深刻,少了实操支撑,就像空有食谱却不进厨房,永远做不出能滋养人的饭菜。课堂上怎么调动学生积极性、怎么帮学困生补短板、怎么把德育融入日常,这些都是靠实操一点点磨出来的功夫。
从个体出发的教学理念是“航行的灯塔”,定方向;教学理论是“掌舵的罗盘”,明逻辑;教学方法是“划桨的技巧”,促靠岸。
郭丽
当教育的目光从‘标准化培养’转向‘个性化成长’,孟国泰教授提出的‘自育自学’理念便成为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核心密码。这一理念以个体生命为根基,既守护差异、滋养幸福,又凝聚力量,为实现‘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共建大同世界’的教育理想提供了坚实路径。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宣言》,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叩问与勇敢革新。它打破了旧有教育的桎梏,以个体为核心,关注每个生命的独特性与全面发展,从文化、课程到管理、质量,全方位为个体成长铺路,旨在让不同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对教育本真的追寻与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期许,极具前瞻性与感染力。
真正的教育,要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懂得诚实、善良、正直的价值,明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功成名就,更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国家的热爱。
程建军
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首先要回到‘人’的原点,承认并敬畏‘不可重复’这件事本身。教育者的第一使命不是‘铸造’,而是‘唤醒’—— 唤醒那颗沉睡的种子,让它长成它自己,而不是我们预设的盆景。
“差异化”一词在今天的教育场域里被滥用了:分层作业、分层考试、A 班 B 班 C 班,表面是尊重差异,实质是制造等级。我们把‘差异’偷换成了‘差距’,把‘不同’异化为‘优劣’。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必须把‘差异’还原为‘差异’:有人是橡树,有人是蒲公英,有人是奔涌的江河,有人是静深的湖泊…… 他们不是差距,而是资源;不是负担,而是生态。
教育变革从来不是‘大爆炸’,而是‘微迭代’;不是‘英雄史诗’,而是‘日常叙事’。愿我们都能成为‘日常里的游击队’,在统一考试的钢板下,悄悄种下一粒‘不同’的种子,然后等待,等待它顶开钢板,长成属于自己的 —— 大树、小草、野花、苔藓,皆是生命,皆被祝福。
孙蒿峰
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理念,以个体独特性为核心,聚焦发现并培育每个学生的兴趣、潜能与个性,而非统一灌输知识,核心是‘因材施教,发展个体优势’。
个体出发的新教育理论:基于‘每个个体都有独特价值与发展需求’的认知,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自主、全面且有个性的成长,而非批量培养标准化人才,为‘关注个体’提供逻辑支撑。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实践路径: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案,适配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与方式;搭建多元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探索中激活潜能;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不单一以分数衡量学生价值,不要让孩子成为刷题机器。
杨风利
“自主理念“是 936 核心竞争力体系的关键内核,而‘自育’则是‘自主理念’在教育场景中的具象落地 —— 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育者单向输出、受教育者被动接收’的固化模式,要求教育者(家长与教师)以‘自我成长’为前提,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同步完成自我迭代,最终实现‘育他’与‘自育’的双向赋能。
“反思当下教育,我们在知识传授方面或许成绩斐然,但在‘人性’与‘人格’教育上却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往往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关注他们能否在各类考试中脱颖而出,能否进入理想的学府深造,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忽略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爱国精神。”
“石平事件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他们的‘人性’与‘人格’发展,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成为有道德、有良知、有担当的公民,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人性光辉、塑造健全人格的明灯。”
贾振才
上天赋予每个孩子与另外一个孩子的不同点,这个不同点不仅仅是外貌的不同,还有性格气质的不同,更有多样个性的不同。即使我们可以用把孩子的个性划分到不同的类型中,但即使是同一个类型,孩子的表现是相似而不是相同。相同是这个孩子与那个孩子的相通点,不同是这个孩子与那个孩子的相异点,相同点是共性的基础人之为人的基础,相异点‘这个’为‘这个’的基础。
没有个性的学生必定是生命状态不够张扬的学生,生命状态不够张扬的学生必定是创造力不强的学生,创造力不强的学生必定是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学生的创造力不强,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那么作为教师、作为学校就失去了教育本来就应该有的价值和意义。
个性之美才是特色之美,特色之美,才是学校之美,学校之美才是教育之美,教育之美才有未来之美。各美其美,各尽其美,这才是我们学校制度建设追求的共性之美。
二、经典案例
论坛中分享的案例覆盖山区学校、城市中学、潜能生转化等不同场景,生动展现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 的落地成效:
案例 1:散旦中学 —— 山区教育的逆袭之路
地处云南大山深处的散旦中学,2009 年引入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 与 “三标课堂” 后,孟国泰教授坚持 10 余年公益指导。该校打破山区教育 “资源匮乏 = 质量落后” 的魔咒,通过 “目标导向、自主探究、合作互教” 的课堂重构,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连创全县中考成绩七年第一,从 “薄弱校” 蜕变为 “山区教育的一面旗帜”,让山区孩子 “不落下任何一个”,生动诠释均衡教育的内涵。
案例 2:潜能生刘雪春的 “画龙” 蜕变
2013 年 3 月,孟国泰教授在云南省个旧七中 7 年级 1 班指导 “三标课堂时”,发现学业成绩落后的刘雪春在黑板上画的龙惟妙惟肖。他当即打破 “潜能生 = 无特长” 的偏见,为刘雪春量身开设《画龙课》,并鼓励其 “成为中华画龙第一人”。这一举措不仅让刘雪春找到自我价值,更在校园内形成 “尊重差异、发掘特长” 的氛围,印证 “每个个体都是宝藏” 的理念,也为潜能生转化提供了 “特长激活” 的可复制路径。
案例 3:“小番茄观察课”—— 重构认知的感官觉醒
2025 年 8 月,《光明日报・教育家》报道了孟国泰教授的 “小番茄观察课”:首次观察时,学生仅用 “圆形”“红色” 等视觉标签描述番茄;孟教授以 “盲人如何观察” 设问,引导学生调动 “听、嗅、尝、触” 等多感官,并用大脑思考。二次观察中,学生不仅发现番茄 “光滑柔软的外皮”“酸甜带沙的果肉”,更用诗意语言描述(如 “六根绿色的头发”)、精准数据测量(如 “皮厚 0.01cm”)。这堂课打破传统 “标准化观察” 模式,让每个学生的独特感知被尊重,成为 “从个体出发” 培养观察力与创造力的经典课堂样本。
精当实施
结合论坛研讨内容与孟国泰先生及各位同仁的实践经验,“从个体出发新教育” 和“三标课堂”的实施可遵循以下 10 条路径,覆盖课堂、课程、评价、师生角色等核心环节:
1.构建 “三标课堂”,激活学生主体地位
将传统 45 分钟课堂解构为 “目标导航— 对子教学— 限时测评改”,通过 “设标、达标、馈标” 动态调控,让学生从 “被动听” 转向 “主动教”,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
2.开发个性化课程体系,满足差异需求
设计 “个体课程 + 对子课程 + 小组课程+……” 的模块化体系,包含上千门课程(如 “新五乐管理”“创造创新”“宇宙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与能力自主组合。
3.建立 “彩虹评价系统”,替代单一分数
用红(品德)、橙(体能)、黄(情感)、绿(智慧)、蓝(创新)、靛(实践)、紫(综合)7 色光谱记录学生成长,关注 “进步幅度” 而非 “绝对排名”。如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实验学校通过该评价,让 “数学薄弱但绘画突出” 的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
4.实施 “自育” 引导,培养自主成长能力
通过 “自主歌”“每周学习复盘会” 等形式,引导学生实现 “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家庭教育中,家长需从 “管理者” 转为 “引导者”,如孩子作业拖延时,不指责而是共同梳理计划;学校教育中,教师鼓励学生 “自管自理”,如义乌外国语学校马婷婷凭借自主管理能力,成为 “自主教育之星”。
5.聚焦 “创育” 培养,打破标准化思维
通过 “问题漂流瓶”“创意工作坊” 等形式,培养学生 “批判思维(拆解)— 联想思维(链接)— 设计思维(重构)”。
6.重视 “情育” 渗透,营造有温度的教育
将 “情绪认知、共情发展、意义建构” 融入日常教学,如课堂中设置 “情绪分享环节”,校园内建立 “和平桌” 冲突调解机制。
7.发掘潜能生特长,实现 “扬长避短”
建立 “个体特长档案”,针对学业薄弱学生,重点关注其非学术能力(如绘画、武术、演讲)。如潍坊外国语学校学业倒数的李世超,因武术特长被重点培养,最终获山东省少年儿童才艺大赛武术类金奖,并登上山东春晚。
8.推动 “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邀请家长参与 “教育决策会”,引入社区资源(如非遗传承人、工程师)开设实践课程。山西临汾某校联合社区开设 “非遗工作坊”,使传统文化课程参与率达 98%,实现 “生活即课程”。
9.开展 “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
设计 “体育 + 数学”(如田径训练中测量距离、速度)、“语文 + 艺术”(如将课文改编为情景剧)等融合课程。
10.教师角色转型:从 “传授者” 到 “农人式引导者”
教师需像农人培育庄稼般,尊重个体生长节奏,通过 “精准观察 — 个性化设计 — 持续陪伴” 助力学生成长。如孟国泰先生在安溪墩坂中学物理课上,鼓励吴锦铭从 “植物视角” 分析物态变化,保护其独特思维,印证 “教师是成长伙伴而非主导者”。
作者:青力
整编:阿鹰(AI)
责编:华新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