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殉国处 长山杜鹃红
原二师郭才津
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将军纪念碑,位于湖北宜城县东北角,新街农场罗屋村,距城关二十五公里。1940年5月16日,国民党第33集团军张自忠将军,亲率74师一个团及手枪队,与日寇于此殊死决战,英勇捐躯。

春夏之交,我们慕名来到襄河东岸的长山脚下。此处背倚大洪山,面对汉水。逶迤的群山,峰回路转。约半小时车程,便到达长山之巅,时值上午九点。阳光透过云罅,十里长山,林涛起伏,山色绚丽。放眼望去,壑底烟岚,云雾沉浮。山头风电,扇轮转动。薰风徐来,挟着花的芳香,顿觉神清气爽。我们立于碑前,又环绕一周。仔细地端详陈旧的碑体,仿佛抗日的烽火,又回到了当年这片血染的土地。
1940年5月,日寇发动“随枣战役”,张自忠亲率部队奔赴前线,并留下遗书晓喻部下:“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了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时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的张自忠将军,同时兼任33集团军最高指挥官。他不顾安危,亲临前线督战,阻敌于汉水以东,侧击日军精锐师团,屡挫敌焰。滞缓了日寇向襄阳及五战区司令部光化县的进逼。由于无线电报被日军破译,他所率总部直属队,和74师某团,在宜城南瓜店身陷重围,与敌激战。身中五弹仍高呼“向前冲杀”,壮烈殉国。张自忠将军牺牲后,重庆国民政府为其举行了国葬,追授陆军二级上将,安葬于重庆北碚梅花山。将军为国捐躯的死讯,激怒了中华民族,抗战声浪更进一步高涨。在悼亡期间,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为其题写了“尽忠报国”,“为国捐躯”,“取义成仁”的挽词。国民政府林森,蒋中正,冯玉祥也题写了“天地正气”,“英烈千秋”,“荩忱不死”的挽联。以凭吊将军在抗战中,至死不离战场的血性精神。
张自忠将军(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1914年投笔从戎,两年后改投冯玉祥西北军。他英勇善战,十年戎马军旅,由排长晋升西北军25师师长。1931年调任29军宋哲元部,驻守于东三省,拒敌犯疆。1933年日军占领山海关及热河,张以前敌总指挥,率部与敌作战四十余日,在喜峰口,罗文峪重创日军。此后又身负重任,蹍转于察哈尔,天津,北京任军政长官,与敌周旋于华北。“七七事变”后,南下参加抗战,任李宗仁五战区59军军长。历经驰援蚌埠,肥水,赴援临沂,台儿庄,武汉保卫战,河南潢川阻敌战。最后退守鄂西北,在随枣会战中以身殉国,时年49岁。张将军驰骋沙场,身经百战,死而后已的民族气节,撼天动地。“自古英雄谁不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自忠短暂49年生命中,就有26年驰骋疆场,尽忠报国。为中国抗战史上,牺牲的最高军事将领之一。

长山之巅,张将军殉国处纪念碑,巍然屹立。碑呈青灰色方柱锥形,远远望去如长剑直刺云天。碑面坐北朝南,正面书刻“张上将自忠殉国处”。上首侧旁,印刻有“第一周年纪念”序字,下首落款“中华民国三十年五月十六日敬立”。碑底座,四周植有青松翠柏,外埠桃花盛开,灿若明霞。远眺青山连绵,碧蓝苍翠。据说,长山脚下的百姓,爱戴抗战英雄,选派两百多名工匠,采来荆山青石,历时一年在长山南峰,建成碑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敬仰烈士,顺应民意,相继又建成了“张将军同难官兵公墓”,“张公陵园”,“张上将衣冠冢”。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将军为烈士。
阅读将军生平传记,更使我肃然起敬。张将军戎马一生,不忘军人立国康民的初衷。抵御日寇,奋力疆场,从长城抗战到随枣战役,他指挥若定,身先士卒,歼灭了大量敌军的有生力量。当年中共领导人王稼祥赞誉他“誓驱倭寇,三载沙场千日战,尽忠民族,一朝殉国万古传”。1940年5月16日,日寇增兵万余人,夹击张部干十里长山南瓜店北,由于众寡悬殊,与敌战数倍于我。将军为牵制敌军,掩护其部属撤离,多次放弃突围机会,顽强作战。从属参谋张俊,团长洪进田,马孝堂等悉数将士,在他视死如归精神感染下,全部在战场上杀身成仁,壮烈牺牲,抒写了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幕。

日头晌午,我们一行告别了英雄的长山,沿莺河西行。山的曲绕,层峦叠翠,水的蜿蜒,碧波荡漾。山径道旁,盛开的杜鹃花,漫山红遍。幽谷杜鹃声里,我想到了子规啼血的典故。传说周代古蜀末年,有士兵远征,死后藏血于蜀,三年成碧,羽化成杜鹃鸟,长啼不止。眼前一幕,杜鹃啼血红,声声唤君归,正好应景成趣。昔日张将军率部于此血战日寇,英勇殉国,现已远离我们八十五个春秋。满目火焰般燃烧的杜鹃花,不正是烈士牺牲后的鲜血,染红了这片锦绣的山川吗?斗转星移,穿越时空的车轮,业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俱往矣,历史远去,喜今朝,国泰民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即将到来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们要呼唤英烈归来。看你们为之奋斗的伟大祖国,是怎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辉煌在神州大地。
车出山谷,一马平川。远眺高楼大厦,从视野的炫光中走来。近处的田畴,麦浪滚滚。小河岸边,杨柳依依。满目风光,春意盎然。在这片烈士鲜血浸透的土地上,长山脚下的父老乡亲,正在奔向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康庄大道。用中华举世斐然的成就,告慰我们的先烈,告慰张自忠将军。
2025.4.21于襄阳

作者简介:郭才津,现年78岁,松滋籍人,铁二师九团四连当兵,襄阳退休职工,曾在兵网有过作品。
责编:槛外人 2025-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