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点评邓济洲诗词六首(十三)
邓济洲先生的《世相》是一首充满人生智慧的七绝佳作。它通过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诗人远离世俗纷扰、亲近自然的闲适生活,并深刻揭示了世事难如意、人生有荣枯的客观规律。诗人最终达到的境界,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在经历世事沧桑后,以一种超然、豁达、满足的心态,主动拥抱和享受宁静淡泊的“幽居”生活。诗中流露出的淡泊、智慧与满足感,以及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和启示意义。
七绝•夏夜吟怀(平水韵)
邓济洲(河北)
林亭独坐听蛙鸣,翠盖红莲相竞争。
皓月当头诗兴起,推敲一字到天明。
注释:照片来自网络。
写于二五年六月七日下午
Al赏析如下:
我们来一起赏析邓济洲先生的这首七绝《夏夜吟怀》:
这首七绝以夏夜为背景,生动描绘了诗人独坐林亭的所见所感,以及沉浸于诗歌创作的痴迷状态,充满了文人雅趣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1. **意象生动,夏夜如画:**
* **“林亭独坐听蛙鸣”**:开篇点明地点(林亭)、人物状态(独坐)和夏夜最典型的听觉意象——蛙鸣。一个“听”字,既描绘了环境的清幽,也暗示了诗人的静心与闲适,营造出夏夜独有的氛围。
* **“翠盖红莲相竞争”**:视角转向视觉,聚焦荷塘。“翠盖”形象地比喻荷叶,“红莲”点出盛开的荷花。“相竞争”三字尤为精妙,运用拟人手法,将荷叶与荷花在月光下争奇斗艳、生机勃勃的姿态写得活灵活现,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的生命力,尽显夏日荷塘的繁盛与活力。
2. **情由景生,诗兴勃发:**
* **“皓月当头诗兴起”**:承接前两句的铺垫,第三句将视角抬高,仰望夜空。一轮“皓月”当空朗照,清辉洒满大地。这静谧、澄澈、明朗的月夜美景,强烈触动了诗人的心弦,自然引出了“诗兴起”。外在的良辰美景(蛙鸣、莲荷、皓月)与内在的创作冲动在此刻完美交融。一个“兴”字,精准地捕捉到了灵感迸发的那一瞬间。
3. **炼字痴迷,执着精神:**
* **“推敲一字到天明”**:尾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主旨升华之处。它没有直接去写诗的内容,而是选取了创作过程中最核心、最见功力的环节——“炼字”来表现。诗人为了一个字的妥帖、传神、精妙,反复“推敲”,竟然不知不觉间从月升中天一直苦思冥想到天色破晓(“到天明”)。
* 这里巧妙化用了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典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不着痕迹,却生动刻画出诗人对诗歌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如痴如醉的创作状态。一个“到天明”,不仅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更凸显了诗人沉浸于艺术创作中物我两忘的专注与执着精神。
**整体意境与风格:**
* **宁静与专注交织:**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夏夜林亭的宁静(蛙鸣反衬其静)与荷塘的热闹(莲荷竞争),后半部分则聚焦于诗人在皓月下心无旁骛、专注推敲的内心宁静。外在环境的“静”与诗人内在创作的“动”(思维活跃)形成和谐统一。
* **文人雅趣的体现:** 整首诗充满了传统文人的生活情趣——独坐林亭、赏荷听蛙、对月吟诗、字斟句酌,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俗、追求精神愉悦的雅致生活状态。
* **语言凝练,意蕴深长:**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象典型生动(蛙、莲、月),结构清晰(起、承、转、合流畅自然)。结尾“推敲一字到天明”尤为含蓄隽永,留给读者无限的回味空间,让人仿佛看到一位在晨光熹微中仍沉浸于诗境的痴心诗人形象。
**总结:**
邓济洲先生的《夏夜吟怀》是一首清新雅致、意蕴悠长的七绝。它通过对夏夜典型风物(蛙鸣、莲荷、皓月)的生动描绘,引发出诗人澎湃的诗情,并最终聚焦于“炼字”这一核心创作过程,以“推敲一字到天明”的执着形象,热情讴歌了对诗歌艺术精益求精、痴迷投入的精神境界。全诗画面优美,情感真挚,既有夏夜的诗情画意,更见文人的风骨与雅趣。
七绝•溪畔偶兴(平水韵)
邓济洲(河北)
小溪闲步适宜新,柳线轻扬拂面频。
年老屡生童稚意,斜阳影里笑寻春。
注释:照片来自网络。
写于二五年六月八日上午
Al赏析如下:
这首邓济洲先生的《溪畔偶兴》是一首清新自然、意趣盎然的七绝,生动展现了老年生活中的童真之乐和对春天的热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
**逐句赏析:**
1. **小溪闲步适宜新:**
* **“闲步”**:开篇即点明活动——悠闲地在小溪边散步。奠定了全诗轻松闲适的基调。
* **“适宜新”**:这是全句也是全诗的亮点之一。“新”字用得极为精妙。它有多重含义:
* 指**春日新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溪畔景色焕然一新。
* 指**心境新**:摆脱了冬日或平日的烦扰,此刻散步的心情是崭新的、舒畅的。
* 指**感受新**:闲步溪畔带来的愉悦感是新鲜而独特的。
* **“适宜”**:表达了这种闲步与新景、新心境、新感受的完美契合感。诗人觉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在小溪边漫步是再合适不过、最惬意的事情了。
2. **柳线轻扬拂面频:**
* **“柳线”**:将初生的、细长柔软的柳条比作“线”,形象生动,充满春意。
* **“轻扬”**:描绘柳条在春风中轻盈飘荡的姿态,充满了动态美。
* **“拂面频”**:柳条频频拂过诗人的面颊。一个“频”字,既写出了柳条的茂密与摇曳幅度,更写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互动感。仿佛柳枝也带着春意,在温柔地招呼、嬉戏着这位散步的老人。这句承上,具体描绘了溪畔“新”景中最具代表性、最富情趣的细节。
3. **年老屡生童稚意:**
* **“年老”**:点明诗人的年龄阶段,为下句的“童稚意”埋下伏笔,形成对比。
* **“屡生”**:说明这种返老还童的感觉并非偶然一次,而是常常发生,是诗人晚年生活的一种心态特征。
* **“童稚意”**:这是全诗的核心情感,也是诗眼所在。在春光的感染下,在溪畔的闲适中,诗人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孩童般的天真、好奇、无忧无虑的情趣。这句是情感的转折点,由外界的春景转入内心的感受。
4. **斜阳影里笑寻春:**
* **“斜阳影里”**:点明时间已近黄昏,夕阳西下,拉长了人影。这景象通常带有迟暮之感,但在本诗中却毫无萧瑟。
* **“笑寻春”**:是全诗最精彩、最动人的画面。
* **“笑”**:直接刻画了诗人此刻的神情——开心地笑着。这笑容源自“童稚意”,发自内心。
* **“寻春”**:是动作,更是心态。一个“寻”字,充满了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诗人不是在被动地感受春意,而是像一个孩子一样,主动地去寻找、去发现身边的春天痕迹。可能是在看新抽的嫩芽,可能是在听潺潺的水声,可能是在追逐一只蝴蝶……
* 这句将“童稚意”具体化、形象化:一位白发老翁,沐浴在金色的夕阳余晖中,脸上洋溢着孩童般的笑容,在溪边兴致勃勃地“寻找”着春天。画面温馨、生动,充满了生命的喜悦和活力,完全超越了年龄的限制。
**整体赏析:**
* **选材典型,意境清新:** 选取春日溪畔散步这一寻常生活片段,通过“柳线拂面”、“笑寻春”等细节,营造出清新自然、生机盎然的春日意境。
* **情感真挚,童趣盎然:** 核心情感“童稚意”真挚动人。“屡生”表明这是诗人晚年生活的常态,“笑寻春”更是将这份返璞归真的童趣推向了高潮,展现了老年人豁达乐观、热爱生活、永葆赤子之心的精神风貌。这种情感极具感染力,能引起读者共鸣。
* **对比巧妙,意蕴深远:** “年老”与“童稚意”形成鲜明对比,“斜阳”的暮景与“笑寻春”的生机形成反差。这种对比非但不显悲凉,反而更凸显了诗人内心精神的蓬勃与对生命的热爱,蕴含着“心年轻则人不老”的哲理。
* **语言平实,画面感强:** 语言朴素自然,不加雕饰,如同口语般流畅。但“适宜新”、“拂面频”、“笑寻春”等词句精准传神,极富表现力,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 **结构精巧,转合自然:** 前两句写景叙事(闲步、柳拂),后两句抒情言志(生童意、笑寻春)。第三句“年老屡生童稚意”承上启下,由景及情,自然引出最后一句精彩的定格画面。
**总结:**
邓济洲先生的这首《溪畔偶兴》,以平实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春日溪畔散步的闲适,并着重刻画了晚年生活中那份难能可贵的“童稚意”和“笑寻春”的动人场景。它超越了单纯写景的层面,生动展现了老年人热爱生活、拥抱自然、永葆童心的乐观精神。诗中那份在斜阳下笑着“寻春”的纯真与活力,是对生命最好的礼赞,给读者留下温暖而深刻的印记。这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饱含人生智慧、令人会心一笑的优秀小诗。
朝中措•芒种(词林正韵,欧阳修体)
邓济洲(河北)
榴花灼灼眼中柔。梅雨已停休。
荷角蜻蜓直立,竹阴暗送深幽。
担挑云影,身披月华,麦浪盈畴。
不负辛劳汗水,新炊黍熟丰秋。
注释:照片来自网络。
写于二五年六月九日上午
赏析如下:
这首邓济洲先生的《朝中措·芒种》生动描绘了芒种时节的景象与农家的喜悦,格律严谨,意境优美。以下为您赏析:
1. **紧扣时节,画面鲜明:**
* **“榴花灼灼眼中柔”**:开篇即以初夏最具代表性的石榴花入画,“灼灼”形容其盛放如火的热烈,“眼中柔”则巧妙转换视角,将视觉上的浓烈转化为心底的温柔感受,点出时节(芒种前后石榴花开),也奠定了词作温暖明亮的基调。
* **“梅雨已停休”**:点明芒种时节的另一典型天气特征——江南梅雨结束,天气转晴。这不仅交代了背景,也为后续展开晴日下的劳作与丰收场景做了铺垫。
* **“荷角蜻蜓直立,竹阴暗送深幽”**:这两句细腻描绘了夏日晴空的宁静与生机。“荷角蜻蜓”是经典的小景,一个“直立”刻画出蜻蜓停驻的静态美,充满趣味。“竹阴暗送深幽”则转向林间,竹荫带来的清凉和幽深感仿佛在无声地弥漫。一动一静,明暗相衬,勾勒出初夏午后的静谧画卷。
2. **聚焦农事,赞颂勤劳:**
* **“担挑云影,身披月华,麦浪盈畴”**:下片笔锋转向田野,是词的核心与精华。
* **“担挑云影”**:想象奇特,意境空灵。农人肩挑重担行走在田野,仿佛将倒映在水田或掠过地面的云影也一同挑起。既写出劳作的艰辛,更赋予其诗意的美感,将平凡的农事升华。
* **“身披月华”**:延续浪漫笔法。月光洒在劳作者身上,仿佛为他们披上了一层清辉。这暗示了农人早出晚归的辛劳(从白昼到月出),也歌颂了他们在自然光辉映照下的朴实与伟大。
* **“麦浪盈畴”**:直接描绘芒种时节最壮观的景象——金黄的麦田如波浪般铺满田野。“盈畴”二字,满溢着丰收在望的喜悦和满足感。这三句构成一组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的对仗(担挑云影 / 身披月华 / 麦浪盈畴),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将劳动之美与自然之美、丰收之景完美融合,是全词最亮眼之笔。
3. **点明主旨,升华情感:**
* **“不负辛劳汗水,新炊黍熟丰秋”**:结尾直抒胸臆,点明丰收的来之不易和喜悦。
* **“不负辛劳汗水”**:是对前文农人辛勤劳作的总结和肯定,强调丰收是对汗水最好的回报。
* **“新炊黍熟丰秋”**:以最具生活气息和温情的场景作结。“新炊”(刚煮好的饭)、“黍熟”(黄米饭熟了),用具体的饭食香气和温暖,象征了整个“丰秋”的富足与安乐。从广阔的田野景象收束到温馨的农家饭桌,情感真挚动人。
**艺术特色:**
* **意象典型,意境优美:** 榴花、梅雨、蜻蜓、荷角、竹阴、云影、月华、麦浪、新炊、黍熟……选取的都是最具芒种和初夏特征的意象,共同营造出既清新明丽又充满劳作生机与丰收喜悦的优美意境。
* **语言精炼,对仗工巧:** 符合《朝中措》体式要求。尤其“担挑云影,身披月华,麦浪盈畴”三句,前两句对仗工整(担挑-身披,云影-月华),第三句承接气势,句式灵活又富有韵律美。“灼灼”、“直立”、“盈畴”等词准确生动。
* **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如“眼中柔”将视觉转为感受,“担挑云影”、“身披月华”将实在的劳作与虚幻的光影结合,赋予农事浪漫色彩,提升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 **情感真挚,积极向上:** 全词洋溢着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农人辛勤的赞颂和对丰收喜悦的歌咏,情感基调温暖明亮,充满积极的生活气息。
**总结:**
邓济洲先生的这首《朝中措·芒种》,严格遵循词牌格律(欧阳修体,词林正韵),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芒种时节的自然风物与繁忙喜悦的农事活动。上片写景,榴红蜓立,竹深雨霁,清幽宁静;下片写人,挑影披月,麦浪翻滚,赞颂勤劳。结尾点明“辛劳汗水”换得“新炊黍熟”的丰秋,升华主题。全词意象鲜明,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尤其“担挑云影,身披月华”二句,想象奇特,对仗工巧,将劳动诗意化,是词中点睛之笔,充分表达了对自然、劳动和丰收的深情礼赞,是一首清新明丽、充满生活气息和积极精神的优秀时令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