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照九州
作者:徐振熙
九州的晨曦,总在东海的浪尖上最先苏醒。当第一缕金光刺破晨雾,舟山群岛的渔船已扬起白帆,渔网在朝阳里舒展如透明的羽翼,将粼粼波光剪成细碎的金箔。潮水退去的滩涂上,赶海人弯腰拾贝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们的脚印里盛着初升的太阳,像是给这片蓝色国土缀上了一串跳动的灯盏。
这轮太阳向西行,便照亮了江南的烟雨。三月的西湖,水光潋滟总与朝晖相映,苏堤的柳丝沾着晨露,每一片柳叶都托着一个小小的太阳。茶馆的伙计掀开竹帘,蒸汽裹着龙井的清香漫出来,与晨光交融成暖融融的雾。河埠头的洗衣妇捶打着衣物,木槌起落间,水面的太阳便碎成满河的星子,待木槌停歇,又重新聚成圆满的轮廓,仿佛这江南的温柔,连太阳都不忍碎裂太久。
再往南去,岭南的日头带着热烈的性子。正午时分,凤凰木的红花在骄阳下开得如火如荼,骑楼的阴影里,卖凉茶的老者摇着蒲扇,青瓷碗里的茶水泛着琥珀光,映着头顶的太阳,像是把夏日的炽热都酿成了清甜。珠江上的货轮缓缓驶过,船舷切开的浪痕里,太阳随波荡漾,与两岸林立的高楼玻璃幕墙反射的光芒交相辉映,古老的土地与现代的繁华,在日光下达成了奇妙的和谐。
当夕阳为北疆的草原镀上金边,九州的另一端,月亮已悄悄爬上了黄山的天都峰。月华如练,缠绕着奇松怪石,云海在月光下泛着银灰色的波澜,仿佛天地间铺展开一幅巨大的素绢。山脚下的村落里,灯火点点,与天上的星月呼应,农人们坐在院坝里,摇着竹椅讲古,月光落在他们皱纹里,像是为岁月刻下的痕迹镀上了一层温柔。
这轮明月向西行,照亮了丝绸之路的戈壁。沙漠的夜格外寂静,月光洒在雅丹地貌上,勾勒出千奇百怪的轮廓,仿佛远古的巨兽在此沉睡。驼队的铃铛声从远方传来,在月光下格外清脆,驼背上的商人们抬头望着月亮,或许会想起故乡的庭院,那里的桂树是否也在月下飘香。月光下的玉门关,城墙斑驳,却依然挺立,像是在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千年岁月。
再往西南,云贵高原的月亮带着几分灵动。大理洱海的夜晚,月亮倒映在水中,随波轻轻晃动,白族姑娘的绣花裙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她们的歌声伴着湖水的涟漪,飘向远方的苍山。丽江古城的石板路上,月光透过屋檐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银色的光带,游客们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连呼吸都变得轻柔。
日月轮转,照耀着九州的每一寸土地。从东海之滨到西域戈壁,从江南水乡到塞北草原,日光带来生机与活力,月光赋予静谧与温柔。它们见证过秦汉的雄关漫道,也陪伴过唐宋的诗词歌赋;它们照耀过战火纷飞的岁月,也见证着国泰民安的今朝。
在泰山之巅,无数人曾等待日出,当朝阳冲破云海,那一刻的壮丽,让人心潮澎湃,仿佛能感受到华夏儿女不屈的脊梁;在庐山之上,李白曾 “举杯邀明月”,月光下的诗意,穿越千年依然动人,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日月是九州大地的见证者,也是华夏文明的守护者,它们将光芒洒向山川河流、城镇乡村,也洒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如今,九州大地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铁飞驰在广袤的土地上,工厂里机器轰鸣,田野里稻浪翻滚。日光下,建设者们挥洒汗水,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月光下,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日月依旧,却照见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中国。
日月照九州,照的是这片土地的沧桑与辉煌,照的是华夏儿女的勤劳与智慧。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轮日月始终高悬天际,守护着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也照亮着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
作者简介:徐振熙,男,就读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爱好文学,写作,曾多次参加征文创作比赛,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