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冈仁波齐
文/ 何俊锋
储备了整个冬天,风起的日子,踩醒一缕炊烟,告别村口的平安庙,顺着花开的声音,一路向南。头顶遨游的归雁,长喙刺破蓝天,雷声煮沸了夏虹,匍匐的额头,亲吻大地,心与佛早已相连。虔诚地祷告,飘荡在秋里,磕头的身影,如水似烟,九天恩泽,清流一湾,指引向善的脚印,与风花雪月执手。
膜拜在山水之间,长发如缕,黑指红脸,唱歌的转山者,脚板把岁月磨亮,刚毅的眼神,是不是早就告别了家园。又一季,跨过雪原,出发的日子,依稀挂在天边,用了整整的三个年头,一才凝视到了东山,火红的喇嘛庙,飘出香烟,雪白的羊群,挂在山峦,多想成为一缕风,缠绵鲜艳的五色经幡,或者成为一朵白。依偎高原,满眼泪光,凝望冈仁波齐,心笑了。
雪山红的斑斓,朗朗月色,空谷无言,酥油灯摇曳,经筒飞转,梵音低沉,温暖了一路。是谁的蹒跚,双手合十,心中默念箴言。白塔屹立,玛尼默然,朝阳冉冉升起,祥云笼罩在寺巅,雪花纷纷落下,散落的帐篷,软软的牧鞭,洁白的哈达,从两掌之间缓缓升起,月白了东山。遥望雪域高原,冈仁波齐,莲灯一盏,佛光普照,修行在人间。
寒露图里的诗
文/杏花雨
当枫叶的红,蘸着秋光
在宣纸般的天空下晕染
远山的轮廓,在雾气里轻描淡写
一艘小船,泊在时光的涟漪上
清露初凝的夜
月光把梧桐叶的影子
铺成一地碎银
而季节的笔锋,已在山水间
写下“寒”的韵脚
我们在这帧画里
等风掠过枝头的簌簌声
等秋意漫过心尖的微凉
也等一份,在清寒里沉淀的
安稳与从容
大美麟游
文/唐志强
青山环抱碧水流,
麟游胜境画中求。
千年石刻藏古韵,
杜水长歌岁月悠。
秋泡温泉
文/王开国
彝山花谷温泉,
秋风轻拂水面。
身体半凉半热,
别具泡澡体验。
2025.10.8于百杜
寒露随吟
文/秦 牛
户外秋风落木稀,
枯枝雀鸟乱惊啼。
陋屋静夜逐昔梦,
冷露寒霜映彩霓。
金桂芳香情愫续,
昏灯瘦影月光迷。
江湖旧事蟾宫寂,
玉蕊心潮效范蠡。
2025 -10 -09于扶风
寒露抒怀
文/冯期武
西风渐紧露凝霜,
雁阵南飞字几行。
篱畔菊开金甲冷,
檐前蛛结玉丝长。
闲斟桂酒酬清夜,
漫理焦桐对晚凉。
莫叹秋深颜色改,
心田自有一春藏。
注解与创作思路:
意象选择:诗中融合寒露典型物候特征,如“露凝霜”“雁南飞”点明节气,“菊开金甲”呼应寒露三候“菊有黄华”的物候现象,同时以“蛛结玉丝”暗喻秋日细微景致,展现自然时序的变迁。
情感脉络:首联以秋风、霜露、雁阵构建苍茫秋境;颔联通过篱菊、蛛网的静物描写过渡至闲适心境;颈联以桂酒、焦琴(典故化用“焦尾琴”)传递文人雅趣;尾联收束于豁达——虽外物萧瑟,然心怀春意,契合传统“悲秋转达观”的抒情逻辑。
格律技法:采用七律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押平水韵 下平七阳韵;颔联、颈联严格对仗。“金甲”喻菊花瓣之灿烈,“玉丝”状蛛网之晶莹,工笔与写意结合。尾联“心田藏春”以虚写实,突破寒露萧瑟氛围,提升诗境。
此诗尝试在继承古典节气诗意的基础上,通过物象的巧妙组接与情感的层递转折,传递出对时序更迭的坦然与内在精神的坚守。
柏针上的蛛网
诗文/摄影/翟功印/2025.10.9
小枝碎叶的间隙
也要撑起一片天
一经一纬一绕一缠
都是用心编程
看似捕鱼的大网
又当午夜的摇篮
枕着悠适梦着星云
经得起日晒风吹
霜砍雨淋
尤其是细雨过后
让人惊艳的陶然
纵觅不到果腹的营养
却收获了串串珍珠
把玉洁纯美撒向人间
秋生寒露,岁暖人间
文/何俊锋
寒露时节,大自然宛如一位神奇的画师,用手中的彩笔描绘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仿佛是在讲述着秋天的故事。秋生寒露,把秋天恰到好处的凉意,酿成心头慢慢的欢喜。秋渐浓,凝露寒,秋风正不动声色地穿过时光的缝隙,让空气里多了几分沁骨的凉意,仿佛时光在此刻放慢了脚步,风把夏末的余温叠成信笺,托银杏叶捎来问候,每阵晚风都带着温柔,每场日落都有着回甘,让人细细品味这深秋的馈赠。
秋天的风不疾不徐,寒露时节从字面上凭生出几分季节的寒意。晨起推窗,但见院前草木皆凝着白露,在朝阳下闪着细碎的光,仿佛昨夜星辰坠入凡尘。这露水最是清冷,沾衣欲湿,触肤生凉,却偏在此时节,将人间烟火熏染得愈发温暖。秋日的阳光是极好的,不似夏日那般灼人,也不似冬日那般吝啬。它斜斜地穿过疏疏的梧桐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秋生寒露,当第一缕桂香漫过鼻尖,凝在晶莹中时,这般光景,恰似寒露时节的一碗姜茶,回甘于心间。
秋天的雨不大不小,刚好能润透心扉。草木最先感知这份凉意。小院里的花木 经过秋雨洗礼,蜷缩起叶的裙裾,连最后几片花瓣也蜷成小小的拳头,仿佛攥着整个夏天的记忆。而院外的桂花却开得正盛,金黄的蕊心还沾着夜露,像被谁撒了一把碎金。最动人的是梧桐叶,边缘开始泛起焦糖色,叶脉里却流淌着秋生寒露的光泽,它们飘落时总带着岁月的深情,与大地温暖拥抱。田野最懂得露水的语言。冬麦上的露珠:在太阳出来前晶莹剔透,预示着今冬麦子的丰收。
寒露与秋雾交融,秋天的况味愈来愈浓,守望田野的“稻草人”,衣服仿佛被露水打湿,稻茬落在泥土深处,一边酝酿新的年轮,一边在岁月的期盼里埋下丰收的伏笔。走在沾满寒露的落叶上,每一步都像踩碎时光的糖,稻穗垂首是对大地的致谢,枫叶变红是与季节的相约,蝉鸣退场,虫吟成了秋天新的乐章,荷花谢幕,桂香接过了芬芳,菊花接过了艳丽,,秋生寒露,岁暖人间,愿每个人都能在季节的更迭里,与万物共成长、共丰盈,遇见自己新的明朗,让所有等待,都值得被成全。
闲时看秋色,入目成画卷
文/何俊锋
走过那生活的喧嚣,在秋天里悄然踱步,清风吹过的街巷里,有几片泛黄的叶子飘飞,它落在人们的肩头,也落在那时间里,浅浅深深,化作岁月而叠的痕迹。我看过北方的胡杨林,也听过江南的虫鸣,偶尔在休息的时候,去古镇里拾几片百年的银杏叶,许多转瞬而过的风景,色彩斑斓又寂静,让这个季节,平添了许多的回味。我喜欢,明媚的阳光下,岁月舒然而闲,让那些纷纷扰扰,在沿途中远去,也喜欢,静落的秋雨中,时间悄然为念,让那些浮动的思绪,不知觉沉寂。
闲时看秋色,入目成画卷,我们走过的路上,不见了春夏的绚烂,却有它自己的风景,于这个秋天而言,即便山海萧然,人间丰收满满,纵使四季转凉,光阴也待期许。时间,将秋天描画的很美,让我们的言语,叙不尽它的颜色,当一场雨落,一阵风过,这个季节里,飘起了如花般翩然的落叶,携着路上迎面的秋意,让那长街旧巷里,多了些寂静悄然。我喜欢,阳光洒在窗前,落一地无声的斑驳,它浅浅轻轻跳跃,好似拂去了许多看不见的阴霾,这个季节,北方的叶子已经枯卷,南方的绿意却未曾少,每一座城市里,都有它自己的秋天,仿若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来去。
时间里,有一卷寂静的秋,清风微凉了走过的人,细雨浅淡了路上的尘,它将生活的纷繁,沿途的浮华,都在其中沉寂,留下山海染画的风景,不知觉入目,让人感叹唏嘘,也期待与它相逢。我们走过的路上,清风吹来,伴一季秋天的颜色,阳光洒落,淡却了沿途的阴霾,那往来匆匆的街巷里,有人奔波而忙,有人踱步而闲,也有人悄悄然,寄远了时间惦念。有时候,暂缓生活的纷繁,走出朝暮的喧嚣,寻一处亭廊而坐,看这个季节里,忽而飘落的叶子,听这段岁月中,时常往复的歌谣,或在那黄昏归途中,看晚霞静染的绚烂。
秋天,是一幅寂静的画卷,那泛黄的颜色,遍染了远处的山海,也在近处的枝丫间,斑驳了纷飞的落叶,我们别去了昨日纷繁,也盼着明天的途中,多些舒然的阳光。当一场雨落,一阵风过,这个季节,在不知觉间转凉,那些生活里沉寂的思绪,那些四季中浅淡的芬芳,好似刹那间,伴着岁月而来,又因清风而远。秋的颜色,人的惦念,我走过寂静街巷,也走过喧嚣城阙,习惯了风起,也等那雨落,当白云飘过远空,秋意染画山海,也盼一场相逢,在叶落的时间里。
一苇,知秋
文/ 何俊锋
诗经中,《蒹葭》一篇最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所谓蒹葭,亦是芦苇。此时节,寒露初凝,霜色微茫,秋水迢迢,芦苇萧萧。风起时,层层苇浪,摇曳如雪,水烟深处,仿佛犹见伊人身影,若近若远,宛在中央。水岸两旁的芦苇,似乎总与秋意有关,带着几分清寂、几分萧然。可你细看,你会发现,它就是秋本身,是秋天最澄澈、最自在的化身。旁的草木开花常常在枝繁叶茂的盛年,千姿百态,百媚千红。
芦苇抽出一身绒羽似的,近乎缟白的花,在风中轻轻摇动,飘飘然,施施然,好似飞翔。细长的茎杆在天地之间排开,绒羽轻颤,它在等待什么?它在用每一根细小绒羽感知风,记录风,成为风。风过处,千万株芦苇齐齐俯首,又在风息时缓缓直立,如潮汐退涨,如天地呼吸。它们以柔韧之姿,与无常的风达成某种永恒的默契。风是过客,芦苇是地的主人,却甘愿为风塑形,为风起舞。
你若静立于其中,你能听到那沙沙声里,藏着风的形状、水的温度、光的碎片。每一株芦苇都是一支笔,以身为杆,以花为毫,在虚空之中记录着无形无相的风。夕阳西下,暮色为芦苇镀上金边。成片的芦苇在风中轻摇,勾勒出温柔的轮廓,俨然就是一幅流动的油画。忽有倦鸟掠空而过,驮着余晖投入苇丛。这一瞬,整幅画面蓦然苏醒——芦花因飞羽的搅动扬起碎金,鸟翅划破的光影在水面荡漾。自然之笔终完成最后点睛,让静美之景陡然生出了心跳。
天地不言自成画,飞鸟不知自己成了画中魂。古人常以芦苇寄相思。这最寻常的植物,在河畔塘边默默生长,却承载了千年离愁。“芦苇萧萧吹晚风,画船长在雨声中。”“苦竹林边芦苇丛, 停舟一望思无穷。”古人行旅多循水路,夜泊时总与芦花为伴。月光洒在苇丛上,银波荡漾,恍如故乡的碎影。那漂泊的旅人竟与这芦苇有几分相似,都在风中漂泊,都在水上栖身。秋风起时,芦花如雪纷飞,恰似游子散落的乡愁。每一茎芦苇都记得:有人对月独酌,有人夜半吹笛,有人将家书折成纸船放入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