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正值寒露节气。晨雾渐散,裹挟着桂香的长江风漫入黄鹤楼公园,我依时伫立在毛泽东词亭的诗碑前,开启了当日上午的讲解工作。当“心潮逐浪高”的词句余韵仍在亭间流转,我正准备转讲《水调歌头·游泳》,长椅上一位女生忽然起身:“老师,您曾为我的爷爷奶奶和父亲讲解过诗词!”她举起手机,屏幕中定格的合影瞬间唤醒了我的记忆——那是三十四天前,我与成都一家三口在这方诗碑前的珍贵留影。
回溯至9月4日清晨,我在毛泽东词亭偶遇台阶下三位专注仰望碑刻的游客,便主动邀请:“欢迎上来聆听,我是志愿者,为您免费讲解毛主席诗词。”登阶而来的白发老翁声如洪钟:“这首《菩萨蛮·黄鹤楼》,我任教时早已熟记于心!”经交流得知,老人是成都的退休中学教师,其子护送老两口来汉,一则为送孙女赴华中师范大学报到,二则为圆二老登黄鹤楼的夙愿。
讲解过程中,老人不时插话补充见解,当谈及“龟蛇锁大江”时,他轻抚碑刻感慨:“当年授课,我总引导学生体悟词句中的山河气魄。”临别之际,其子执意提议合影,镜头定格瞬间,老人仍在低声念叨“心潮逐浪高”。当日晚间,我将合影分享于朋友圈,后续又剪辑讲解视频发布,未曾想这些记录竟成为此次重逢的伏笔。
“我叫刘怡凡,正是他们送校的孙女!”女生的话语将我拉回现实。她于昨日从成都返校,怀揣爷爷奶奶“务必寻得周老师”的嘱托及父亲转交的相片,抱持尝试的心态前来寻访。而我本应周四上岗,因10月8日为国庆中秋长假最后一日,我主动申请值守,经周三组陈组长统筹安排,得以在毛泽东词亭开展当日讲解工作。
再度开讲后,当“茫茫九派流中国”的词句响起,刘怡凡始终专注聆听。讲解结束,她在《诗享黄鹤楼》笔记本中留言:“听了讲解,对黄鹤楼的历史与古今传承有了更深认识,非常有缘,之前爷爷、奶奶、爸爸也听了周爷爷的讲解。”我们再度于诗碑前合影,镜头中,三十四天前的晨光与今日的桂香仿佛在此刻交融重叠。
“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此刻我深切领悟到这句标语的内涵。黄鹤楼自古便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文化底蕴相连,如今更非孤立的建筑地标,而是承载诗词记忆、联结心灵的文化纽带。作为志愿服务者,能以诗词为媒介,在这方文化舞台上讲解黄鹤楼诗词、传播英雄武汉精神,实为莫大荣幸。
暮色渐浓,我在笔记扉页郑重写下:
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
知音黄鹤,遇见无处不在。
2025年10月8日 寒露
于黄鹤楼公园毛泽东词亭
周智敏是武汉市文明市民、武钢十佳退休职工,自2015年起投身志愿服务。他担任第十届武汉园博会展园园长志愿者队长,带领团队获中央文明委“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奖,个人获园博会突出贡献奖。2017年至今,他在黄鹤楼公园担任诗词讲解志愿者,累计服务超1100小时,接待游客数万人次,获千余条好评,被评为黄鹤楼“优秀志愿者”。他创作《每日一诗赞园博》《每日一诗赞黄鹤》《每日一歌唱黄鹤》等诗歌2000余首,通过抖音、视频号传播黄鹤楼诗词及武汉精神,打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其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广泛报道,成为弘扬中华文化、践行志愿精神的公益典范。
来源 |作者
编审 |黄现
编辑 |长久
出品 |海内外文学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