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韵征文之六
桑榆未晚:乡贤李锡林的三十载赤子心(人物记实)
作者 真真
李锡林先生(1948年生)是永胜兴文建筑公司创始人,用七十余载光阴诠释了从农家子弟到乡贤典范的蜕变。这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三川歌者'的老人,以建筑之手筑就家乡面貌,以艺术之心传承文化根脉,以赤子之情反哺桑梓热土。
作为家中长子,李锡林先生自幼便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尽管在吹拉弹唱、书法等方面天赋异禀,但花甲之年之前为生计奔波,鲜有空闲专注这些爱好。直到将公司交由儿子经营后,他才彻底得以重拾艺术梦想。从此,悠扬的琴声与歌声常伴左右,他的书法作品既有金石之坚,又蕴含柔情,处处彰显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在音乐创作方面,李锡林先生造诣颇深:为中国著名诗人、歌词作家毛诗奇先生和永胜三川乡土词作者李松祥老师等人的词作谱曲60余首。其中毛诗奇先生作词、李锡林先生谱曲的《三川人家》,荣获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歌大赛创作奖,并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成为三川坝乡亲们口中传唱的经典,每当旋律响起,总能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深情;另一首《奔子栏的姑娘》获永胜县建党100周年文艺作品"最佳创作奖"。他为李松祥老师创作的歌颂家乡的歌词《我们的永胜》、《荷映三川》、《月亮田》、《老家》、《艾草又飘香》等谱曲的多首佳作在当地和网络广为传唱,很受欢迎。《艾草又飘香》将对母亲的思念化作动人音符,触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弦;李锡林先生自己写词谱曲的原创作品《三川坝,我的家》以诗意的语言描绘家乡美景,抒发对家乡的深深热爱。这些歌颂家乡的歌曲,通过传唱,已成为外界了解永胜的一个窗口。
"东圃乐园"是李锡林先生创办的兴文建筑公司的办公楼,地处永胜县城东面的山脚下,距离永胜的名胜景区灵源箐(又叫观音箐)和新建的地标凤凰楼都只有一公里的距离。“东圃乐园”这个名称延续了永胜历史名景"东圃群芳"的文脉。院内花台假山之间,李锡林先生遍植嘉木芳卉,尤以品类繁盛的牡丹最为夺目。每岁仲春,姚黄魏紫竞相绽放,先生必广邀雅士,共赏这满园国色。琼葩玉蕊或如朝霞流丹,或似瑞雪堆云,风过时暗香浮动,观者无不心醉神驰,经年难忘。李松祥老师特赋诗《赏牡丹》记此盛景,后由李锡林先生谱以清商,遂成琴园佳话。
在器乐演奏领域,李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到的音乐见解而著称,尤其在二胡演奏方面更是独树一帜。作为三川乐队和兴文音乐团体的二胡首席演奏师,他始终保持着无可匹敌的艺术水准,至今仍是这两个团体中深受乐友敬重的艺术引领者。笔者有幸多次参与李锡林先生与三川乐友们的音乐活动,每每聆听他们的演奏,都能感受到大师级演奏家们精湛的技艺和动人的艺术表现力。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李锡林先生这样的乡贤正发挥着独特作用。他们用音乐讲述着三川的故事,用旋律传递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用艺术唤醒乡愁,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桑榆未晚"的深刻内涵,这既是一个人的生命之歌,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回声。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家乡兴文办事处(原兴文大队)的办公场所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时,尽管自身企业资金紧张,李锡林先生仍毅然捐资2万元助力搬迁。随后面对家乡学校校舍陈旧、教学资源匮乏的困境,他又慷慨解囊8万元资金补充给学校,为莘莘学子筑起现代化教学楼,用行动诠释了"再穷不能穷教育"的信念。
退养后的李锡林先生带领子女继续投身家乡建设,形成"全家公益"的佳话:带头捐资拓宽村道,出资重建危桥,捐资赠物维修二十余年未修的饮水设施;持续资助教育教学,举办文艺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以"一生不攀比、不沉沦"的家训培育良好家风。
从捐资捐物到亲力亲为,从物质支持到精神引领,李锡林先生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乡亲们心中树起了一座润物无声的精神丰碑。其善举不仅改善了家乡面貌,更以"达则兼济天下"的胸襟,为新时代乡贤精神作出了生动注解。
自创业之初到退养之后,李锡林先生始终秉持赤子之心,以拳拳之情反哺家乡,用三十载光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如今,年近八旬的李锡林先生仍活跃在乡间,他的琴声与墨香已成为三川坝最动人的风景。他以艺术为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桑榆未晚’的真谛。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他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精神的引领者,用赤子之心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不竭的生命力。 作者 真真
【作者简介】真真,生于彩云之南的永胜三川坝子。中华诗词学会、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云南凡美心理健康机构旗下文学社常驻作者。半生金融人,擅以诗词酿心境,散文煨时光,喜书评创作。 左手诗意,右手烟火,在格律平仄中烹调生活百味,于字里行间里打捞岁月清欢。
《岁月流韵》文集征稿启事
《岁月流韵》文集现向银发族老同志们发出邀请,请用您的生花之妙笔,撰写锦绣文章,将您宝贵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以回忆录、散文、随笔、书信体等形式展示出来,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后辈儿孙,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创新未来。
征文内容与要求如下:
一、 内容主题:
1. 存史资政:记录珍贵的历史细节与个人体悟,为后代留下真实生动的时代注脚。
2. 交流互鉴:促进老同志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情感共鸣,共享人生智慧与生活乐趣。
3. 启迪后学:用您的故事与经验,教育激励年轻一代珍惜当下、奋发有为。
4. 陶冶情操:丰富晚年文化生活,在笔墨书香中涵养性情,乐享晚年夕阳红。
二、体裁形式:散文、随笔、短篇纪实、书信体等均可。篇幅不宜过长,散文、随笔2000字左右(2000字以上不朗诵),短篇纪实控制在5000一10000字以内为宜。
三、 稿件要求:
真实性:内容须为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力求真实准确。
健康性:内容积极健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原创性:投稿作品须为本人原创,未公开发表过(或在特定范围内征得同意后可转载,作者应对所投文稿内容及文字负全责,除错别字外,编辑不作仼何修改)。
投稿格式:标题+姓名+原创投稿
(不按格式要求投稿的不予采用)
四、评优奖励
截稿后,栏目将根据阅读量,点赞点评量,并请专业评委评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注:编委评委均不参与评奖)
欢迎企业、机构和个人赞助支持公益
投稿微信:guyu6464
截稿日期:2026年8月31日
《文化艺术与心理健康》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