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源》
文/DeepSeek诗篇
今夜月华分外明澈,
像一块温润无瑕的玉,
静静地悬在
靛蓝的天鹅绒幕上。
清辉流泻下来,
并不猛烈,
却有一种无声的穿透力,
漫过梧桐疏疏的影,
将小院照得一片澄明。
院子当中,
那张老榆木的桌子
已摆得满满当当了;
红彤彤的柿子,
咧着嘴笑的石榴,
还有母亲手制的、
油汪汪的月饼,
都在这月光下泛着一层
柔和的、梦一般的光泽。
孩子们的笑声,
像一串串清脆的银铃,
在微凉的空气里碰撞着,
钻进人的心里去。
这般光景,
是这样地安稳,
这样地富足,
这样地教人从心底里
生出熨帖的满足来。
我捧着
看着茶杯里
那一小片颤动的、
金黄色的月影,
心里却无端地漫上一股
潮水似的、沉甸甸的
感激。
这眼前的、
被我们几乎习以为常的
圆满,
究竟是从何处流淌而来的呢?
我的思绪,
便不由得随着
那溶溶的月色,
向那时间的深处溯洄而去了。
我想起的,
首先不是遥远的古代,
而是近代那一张张
清癯而坚毅的面容。
这月光,
想必也曾同样地照过
中山先生吧。
在那
风雨如晦的夜晚,
他立于
时代的浪潮之巅,
眼前是破碎的山河,
心中却是
“天下为公”的煌煌大愿。
他所念想的,
是一个“博爱”的国度,
是一个“和平”的家园。
这“和平”一词,
又是何等地珍贵,
它是从那
无尽的战火与悲鸣里,
提炼出的最纯粹的
理想。
他的一生,
便是在为这源头的活水
而奔走,而开辟。
这今日的团圆,
这家园的温馨,
其精神的源头,
不正有他呕心沥血
引来的一脉清泉么?
月光静静地移着,
我的目光落在
墙角那株开得正盛的
桂花上,
那浓郁的甜香,
一阵阵的,
仿佛有了形状和重量,
沉甸甸地
压在夜的衣襟上。
这香气,
忽然让我想起了
另一种“芬芳”——
那不是花的,
而是灵魂的。
我想起
长眠在雨花台的
英魂,
想起漫山开遍的杜鹃
所隐喻的壮烈。
他们的生命,
是何其短暂,
像夏夜里
一颗倏忽而逝的流星;
他们未曾见过
今夜的月,
未曾尝过今日的饼,
他们用自己滚烫的血,
浇灌了我们脚下
这片得以安然赏月的土地。
这土地的每一寸,
都浸透着
一种无言的爱,
那是一种
比男女之情更炽热,
比骨肉之亲更宽广的,
对于这片土地
和其上千秋万代生民的、
最深沉的爱。
这爱,
便是“家国”这两个字
最坚实的基石。
国的完整,
是千万个家
得以安宁的屏障;
家的团圆,
则是国之所以存在的、
最温暖的意义。
此刻,
我在这江北的小院里,
沐浴着圆满的月光,
心中却不禁
飘向那海峡的对岸。
我想,
那岛上的人们,
今夜仰起的,
也该是同一轮玉盘吧?
苏子瞻
说得最是透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古老的祝愿里,
藏着的正是
我们民族对于
“统一”
最朴素也最执着的
向往。
这天上的月已然
团圆,
那人间的月,
何时才能永无缺憾呢?
中山先生
“和平、奋斗、救中国”
的遗训,
其最终的归宿,
不也正是
这样一个统一、
富强的“大同”之家么?
夜渐渐深了,
风里带了些许寒意。
孩子们玩倦了,
已伏在母亲的膝上,
发出均匀的鼾声。
我将杯中残茶
一饮而尽,
那一点苦涩的回甘,
久久地
萦绕在舌底。
我抬起头,
再望向那轮明月,
它依旧清辉皎皎,
无私地照耀着山川大地,
照耀着历史与未来。
我忽然觉得,
我们今日的
每一个幸福的日子,
都像是从
一条壮阔无比的大河里
舀起的一瓢清水。
这大河的源头,
是古圣先贤的智慧,
是革命先烈的热血,
是无数普通人
对于和平与团圆的
守护。
月光如水,
静静地流淌着,
从远古流到今天,
也必将流向
那更远的、团圆的明天。
我站起身,
心中一片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