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寒露(押六麻韵)
唐增虎(山东)
疏林坠叶逐风斜,篱角寒英缀浅霞。
露复始凝阶下玉,霜轻初染鬓边花。
归鸿影断衡阳浦,晚菊香浮野老家。
且把新醅酬此节,一窗冷月浸秋纱。
七律•寒露(押七阳韵)
烟凝平野树含苍,水涸寒汀石覆霜。
蟹熟篱根肥带紫,枫燃岭岫艳浮光。
闲砧敲断斜阳影,远笛吟残客梦长。
莫叹秋深芳意尽,山茶初绽小庭香。
七绝•寒露吟(押七阳韵)
唐增虎(山东)
风染丹枫露结霜,篱边菊瘦暗浮香。
归鸿影断寒云外,独倚疏窗忆旧乡。
七绝•寒露
稻垛堆场晒暖阳,篱根收谷趁秋光。
田翁闲倚柴门笑,静待霜前酿酒香。
五律•寒露(押十一尤韵)
唐增虎(山东)
风紧蝉声歇,霜轻菊色稠。
疏林飘坠叶,浅渚泊归舟。
夜永砧音远,天高清漏悠。
添裳怀故旧,明月满西楼。
散文:《仲秋话寒露》
唐增虎(山东)
时序流转,当梧桐叶在晨露中浸出几分萧瑟,当夜风渐次添了凛冽,我们便知,寒露已携着仲秋最浓郁的况味,悄然登场。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标志着秋意渐浓,露凝而冷,也恰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时节点,藏着古人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
此时的天地,是一幅浓淡相宜的秋日长卷。看那田野间,五谷丰登的喜悦漫过田埂,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高粱红透了脸,玉米咧嘴笑着,每一粒果实都裹着阳光的温度;庭院里,桂香菊艳交织成诗,金桂细碎的花瓣簌簌飘落,香气却霸道地钻进每一寸空气,而秋菊则迎着微凉的风,或清雅或艳丽,在枝头绽放着最后的倔强;池塘边,残荷映月别有风情,枯瘦的荷梗擎着半卷的荷叶,倒映在清冷的月色里,不似盛夏的繁盛,却多了几分留白的诗意。
白日里,秋阳依旧温和,晒得人暖意融融,可一到夜晚,凉意便迫不及待地裹上身来,昼暖夜凉的温差,催促着人们收起轻薄的夏衣,换上柔软的秋衫。偶有细雨绵绵,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棂,洗去了夏末的燥热,也让晨起的世界笼着一层晨雾茫茫的朦胧,远处的山、近处的树,都在雾中若隐若现,恍如仙境。
这节气里,藏着收获的甜,也藏着离别的愁。瓜甜果熟的时节,咬一口脆生生的梨,甜汁在舌尖化开;拾一颗坠落的枣,软糯香甜;剥开咧嘴的石榴,玛瑙般的籽儿映着笑靥,是春华秋实最直接的馈赠。可热闹的双节刚刚落幕,车水马龙的喧嚣便沉淀为归岗的脚步,探亲的人们带着不舍惜别,踏上返程的路途,行囊里装着父母的牵挂,也装着对家的眷恋。抬头望去,一群群大雁排着“人”字、“一”字的队列,在高远的天际缓缓南飞,它们的鸣叫划破长空,像是在与这片土地作别,也为这仲秋添了几分漂泊的诗意。
古人笔下的寒露,更是意蕴悠长。王维曾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那雨后的秋山,恰是寒露时节最清透的模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想来也少不了寒露菊花的映衬;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诗句里,更是将寒露的清露与对故乡的思念缠缠绕绕,让这节气多了几分人情味。
寒露,是秋的深化,是收获的总结,也是对冬的期许。它用一场风、一滴露、一片叶,诉说着时光的故事,让我们在这冷暖交替间,读懂岁月的从容与深情。
诗歌:《秋雨》
唐增虎(山东)
云把褶皱里的凉,轻轻抖落
先吻湿空调外机的锈迹
再顺着窗沿,在玻璃上写一行模糊的诗
它偏爱早高峰的街道
与撑开的伞骨撞出细碎的响
有人护着公文包奔跑
水花里,浮着半块凉透的面包
风裹着冷意添了笔,说:凉了,凉了
檐角风铃顿了顿,接住半阙夏的余音
最是枝头那番挣扎——
雨珠敲得叶尖发白,先蜷起金边的骄傲
再纵身,扑向湿漉漉的道
午后换了节奏
在咖啡馆的玻璃上画倾斜的线
指腹擦出的笑脸
转瞬间被新的雨痕吞掉
有人拉紧衣领,踩过满地碎响
那不是叹息,是季节在换妆
路灯亮起时最是缠绵
教落叶抱着水珠跳舞
每片旋转的影子
都像未接住的叹息,碎在水洼里
直到黎明漫过草尖
它才蜷成露珠,悄悄吻过带霜的花瓣
然后,随第一缕光隐去
只留泥土记得
这场关于告别、换妆
与新生的絮语

编者简介:艾兰,本名王凤,曾用名蓝雪花,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微信qq118490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