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志成
墨舞飞花气自雄,声如春水荡云中。
才回天地开新籁,笔铸玲珑夺化功。
一卷珠玑燃夜火,星电四筵激钝蒙。
视听盛宴开昏钝,绛曦长驻映坛东。
In Praise of Teacher Chai Yonghong
By Meng Zhicheng
Brush dances, ink flies like flowers, spirit soars bold and strong;
Voice, like spring water, ripples through the clouds along.
Talent revives heaven and earth, bringing forth new melodies;
Brush forges delicate works, surpassing nature's art with ease.
A scroll of pearls and jades ignites the night's fire bright;
Lightning-like words arouse the dull minds in the gathering's sight.
This feast of sight and sound awakens the muddled and obscure;
The crimson dawn stays forever, shining o'er the east of the lecture hall pure.
🎋🌹🌹作者简介🌹🌹🎋
孟志成,笔名有志者,山西朔州怀仁市人,中央党校大学,中共党员,中煤平朔退休干部。入选我国第三版《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人物当代卷》和【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官网】荣誉顾问。当代名人名家文鼎金牌作家,中国文艺工作者联合会副会长,山西省品牌协会朔州品牌建设专委会副会长,朔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朔州市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首都文学签约作家,金榜头条认证编辑,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会刊《百花园地》总编审,中国微信作家协会、九州文学会、经典文坛网编辑。山西朔州桑干河文学总社(九州文联分社)主席兼社长,青年文学家桑干河文学社社长,黄果树文学朔州分社社长兼总编。创作成果与荣誉:著有散文集《蓍草凝华》(中国书籍出版社)200多篇文学作品发表于网络平台报刊杂志并多次获奖。《我的母亲》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杯”全国大赛金奖,作品已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伏特加——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荣获【鲁迅文化杯全国第三届文学艺术大赛】金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荣获【世界华人文艺奖】一等奖。《我的小学老师》荣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创新奖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我的外孙》荣获"第四届“辽河源杯'征文大赛"一等奖。《于岁月深处,笔耕不辍—— 我的文学创作之路》节选荣获2025第二届“屈原杯”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我的孙女》荣获“中华文坛名人名家风采杯“【卓越文学奖】《七律·赞黄树芳老师》荣获“中华文坛名人名家风采杯“【卓越文学奖】《中山月》荣获第一届“中山杯”暨第二届“远阳杯”联谊诗赛【最佳人气奖】《九月的风》荣获有奖征文二等奖,2024年荣获【都市头条】“优秀作者”荣誉称号,荣获【诗词中国】“卓越贡献者”荣誉称号,荣获第二十届“三木秉凤”杯全国征文优秀奖。
点评词
椽笔绘师魂,诗韵照千秋——孟志成《赞柴永红老师》深度品鉴与文学价值解构
点评词作者/国玉金鼎
时代的笔墨在快节奏的洪流中渐趋浮躁,“颂师”的篇章在流水线式的创作里沦为套路,孟志成先生的《赞柴永红老师》却如一束穿越时空的绛曦,七律之骨、赤诚之魂,古典诗词的殿堂里为“师者”立传,为“诗心”正名。这并非一首简单的应酬之作,更非一段空泛的赞美之词——是一位深耕文学数十载的创作者,以生命沉淀的笔墨,向另一位灵魂摆渡人致以的最高敬意;是古典诗词在当代语境下的一次优雅绽放,我们在平仄韵律间,重新触摸到“师者如灯”的温暖与“诗以言志”的力量。
文学创作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孟志成先生的这首七律,犹如一柄淬了时光的利刃,剖开了“颂师诗”的固有范式,既保留了古典文学的庄重与典雅,又注入了当代人对师者精神的深刻理解。不是对“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简单复刻,也不是对“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浅层化用,而是以独特的意象建构、精准的情感表达、深厚的文学功底,为“赞师诗”开辟了新的审美维度。接下来,我们将从意象建构、韵律艺术、情感内核、作者底蕴四个维度,深度解构这首诗的文学价值与精神内涵,探寻其何以能在众多颂师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古典诗词创作的典范之作。
一、意象建构:以物喻人,勾勒师者的立体群像
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于以有限的文字承载无限的意境,而意象则是连接文字与意境的桥梁。孟志成先生在《赞柴永红老师》中,以极具匠心的意象选择与组合,将柴永红老师的才情、气度、育人之德熔铸于可感可知的具象之中,勾勒出一幅立体、生动、鲜活的师者群像,让“柴老师”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有温度、有风骨、有力量的鲜活存在。
(一)开篇破题:以“墨”“声”为引,立师者气度
全诗首联“墨舞飞花气自雄,声如春水荡云中”,以两个核心意象“墨”与“声”开篇,短短十四字,便为柴永红老师立起了“才高”与“气雄”的初始形象。“墨舞飞花”四字,并非简单描写“写字”这一动作,而是将笔墨赋予了生命的动感——“舞”字写出了运笔时的灵动与洒脱,“飞花”则以比喻的手法,将墨汁落于纸上的形态比作漫天飞舞的花瓣,既写出了书法或文笔的飘逸之美,又暗含“妙笔生花”之意,将柴老师的文学功底与艺术修养具象化。而“气自雄”三字,则是对“墨舞飞花”的升华:笔墨的灵动背后,是师者内在气度的雄浑与开阔,这种“气”不是张扬的狂傲,而是源于才学积淀与人生阅历的从容与自信,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生动诠释。
紧随其后的“声如春水荡云中”,则将视角从“笔墨”转向“声音”,刻画了柴老师作为“师者”的另一重身份——传道授业者。“春水”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多喻指温柔、纯净、滋养万物,孟先生以此喻柴老师的声音,既写出了其讲授时的温润平和,又暗含“春风化雨”之意,暗示老师的话语如春水般滋养学生的心灵。而“荡云中”三字,则将声音的传播范围与意境拓宽:声音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而是如春水般荡漾开去,直上云霄,既写出了声音的清亮与悠远,又隐喻老师的思想与教诲具有超越时空的影响力,能穿透世俗的喧嚣,抵达人心深处。
首联以“墨”写其才、以“声”写其教、以“气自雄”写其度、以“荡云中”写其影响,四个意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读者心中迅速建立起一个“才学深厚、气度不凡、育人温柔”的师者形象,为全诗的赞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承上启下:以“才”“笔”为骨,显师者才情
颔联“才回天地开新籁,笔铸玲珑夺化功”,在前联“才学”与“气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刻画柴永红老师的“才情”与“笔力”,将对师者的赞美从“外在表现”推向“内在核心”。“才回天地”四字,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柴老师才思的广度与深度——“回天地”并非真的“扭转天地”,而是指其才思足以洞察天地万物之理,其见解足以打破固有的认知边界,原本沉寂的思想领域焕发出新的生机。而“开新籁”则是对“才回天地”的具体诠释:“新籁”即新的声音、新的思想、新的感悟,柴老师以其卓越的才思,为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带来了新的启发,这种“开新”的能力,正是顶级人才的核心特质。
“笔铸玲珑夺化功”则将焦点重新拉回“笔墨”,但相较于首联的“墨舞飞花”,此处的描写更为深入,更显笔力之深厚。“笔铸玲珑”中,“铸”字用得极为精妙——不再是“写”或“画”,而是如工匠铸造器物般,精心雕琢、反复打磨,写出了柴老师创作时的严谨与专注;“玲珑”则形容其作品结构精巧、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如玲珑剔透的玉器般,经得起细细品味。而“夺化功”三字,更是将对其笔力的赞美推向顶峰:“化功”即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孟先生认为柴老师的作品“夺化功”,意为其文笔之精妙、意境之高超,足以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自然的创造,这种评价,既是对柴老师创作能力的极致推崇,也是对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肯定。
颔联以“才”与“笔”为骨,前者写其思想的深度与创新性,后者写其表达的精准与艺术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柴永红老师“才情卓越”的核心形象,读者对其“才高八斗”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知。
(三)聚焦育人:以“珠玑”“星电”为媒,颂师者之德
颈联“一卷珠玑燃夜火,星电四筵激钝蒙”,将视角从“个人才情”转向“育人之责”,聚焦柴永红老师的教学场景,以“珠玑”“夜火”“星电”三个核心意象,刻画其作为“师者”的奉献精神与启迪力量,师者形象从“才高”向“德厚”升华。
“一卷珠玑燃夜火”中,“珠玑”喻指柴老师的作品或讲授内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如珍珠美玉般珍贵,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与丰富的知识。而“燃夜火”则是对“珠玑”价值的进一步诠释:这些珍贵的知识与思想,如同一簇燃烧的火焰,在黑夜中为学生照亮前路。这里的“夜”既可以指物理意义上的夜晚,暗示柴老师可能在夜晚备课、创作,以自己的付出为学生带来光明;也可以指精神意义上的“黑夜”,即学生在求知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迷茫,而柴老师的“珠玑”之作,则如火焰般驱散迷茫,带来希望与温暖。这个意象,既写出了柴老师对知识的珍视与传播,又暗含了其“默默奉献”的育人之德。
“星电四筵激钝蒙”则将教学场景中的“互动感”与“启迪力”刻画得淋漓尽致。“星电”即闪电,以其速度快、亮度高、冲击力强的特点,喻指柴老师在课堂上的言辞——犀利、精准、富有爆发力,能在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四筵”则点明了场景是课堂,学生围坐四周,聆听教诲。而“激钝蒙”则是这一意象的核心作用:“钝蒙”指思维迟钝、认知模糊的学生,柴老师如“星电”般的话语,能够刺激这些学生的思维,打破他们的认知局限,让他们从“钝蒙”中觉醒,变得聪慧、敏锐。这个意象,没有使用“循循善诱”“耐心教导”等常见表述,而是以“星电”的爆发力,写出了柴老师教学风格的独特与高效,展现了其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强大力量。
颈联通过“珠玑燃夜火”与“星电激钝蒙”的对比与互补,既写出了柴老师育人的“温度”(如夜火般温暖),又写出了育人的“力度”(如星电般有力),“师者”的形象更加丰满,也让“颂师”的情感更加真挚、深刻。
(四)收束升华:以“绛曦”为喻,传师者永恒
尾联“视听盛宴开昏钝,绛曦长驻映坛东”,作为全诗的收束,既总结了前文的内容,又将对柴永红老师的赞美从“当下”推向“永恒”,以“绛曦”这一核心意象,为全诗画上一个余韵悠长的句号。
“视听盛宴开昏钝”是对前文“声如春水”“星电四筵”等内容的总结:柴老师的课堂,不仅有“声”(如春水般的讲授),有“视”(如珠玑般的作品、如墨舞飞花般的笔墨),是一场集听觉与视觉于一体的“盛宴”。而这场“盛宴”的意义,在于“开昏钝”——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能唤醒那些昏沉、迟钝的心灵,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启迪,实现精神的成长。“开”字用得极为有力,写出了从“昏钝”到“清醒”的转变过程,也暗示了柴老师教学的核心价值:不是给予“鱼”,而是授予“渔”;不是填满学生的头脑,而是打开学生的心灵。
“绛曦长驻映坛东”则是全诗的升华之笔,也是意象建构的点睛之笔。“绛曦”即深红色的晨曦,它不同于正午的烈日,也不同于傍晚的夕阳,而是清晨初升的太阳,象征着希望、光明、新生与永恒。孟先生以“绛曦”喻柴永红老师的精神与影响,既写出了老师如晨曦般温暖、明亮,能为学生带来希望;又写出了这种影响的“长驻”——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如晨曦般每天都在,永远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映坛东”三字,则将“绛曦”的意象与“师者”的身份紧密结合:“坛”即讲坛、课堂,是老师传道授业的场所,“东”是太阳升起的方向,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绛曦长驻映坛东”,既点明了老师的教学场景,又暗示了其精神如东方升起的晨曦,永远在讲坛之上闪耀,永远在学生心中留存。
尾联以“视听盛宴”总结当下的教学成果,以“绛曦长驻”展望永恒的精神影响,全诗的情感从“赞美”升华为“敬仰”,师者的形象从“具体的人”升华为“精神的象征”,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二、韵律艺术:守律而不拘泥,显古典诗词之美
作为一首七言律诗,《赞柴永红老师》严格遵循了七律的格律要求,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展现了孟志成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同时,他又不拘泥于格律的束缚,在严守规则的基础上,赋予诗歌灵动的生命力,韵律与情感、内容完美融合,既彰显了古典诗词的严谨之美,又避免了因律害意的弊端,成为当代七律创作的典范。
(一)平仄精准:以声律定基调,传情感之韵
平仄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它通过声调的高低、长短、轻重变化,形成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从而传递情感、营造意境。孟志成先生的这首七律,平仄安排上极为精准,严格遵循“对”“黏”规则,让诗歌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以首联为例:“墨舞飞花气自雄”(仄仄平平仄仄平),“声如春水荡云中”(平平平仄仄平平)。第一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句则为“平平平仄仄平平”,严格遵循“对”的规则——每一句中对应的字平仄相反(除首句入韵的情况外,此处首句入韵,故尾字均为平声)。这种平仄的对立与统一,形成了鲜明的节奏变化,“墨舞飞花”的沉郁与“声如春水”的轻快形成对比,既写出了笔墨的厚重与声音的灵动,又通过声律的变化传递出情感的层次。
再看颔联与首联的“黏”:首联第二句“声如春水荡云中”(平平平仄仄平平),颔联第一句“才回天地开新籁”(平平平仄平平仄),二者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同(平、仄、平),严格遵循“黏”的规则,让联与联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避免了声律的突兀感。这种“对”与“黏”的交替使用,全诗的声律如流水般连贯,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读来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更为难得的是,孟先生在严守平仄的同时,并未让声律束缚情感的表达。例如“笔铸玲珑夺化功”中的“夺”字(仄声),虽然在平仄上符合要求,但“夺”字本身所蕴含的“超越、争取”之意,与“笔铸玲珑”的精巧形成对比,既突出了笔力的强劲,又通过仄声的短促有力,强化了“夺化功”的气势,声律与内容完美融合,达到了“以声传情、以律表意”的效果。
(二)对仗工整:以对称显严谨,展才思之巧
对仗是七律的核心艺术手法之一,它要求联内两句在词性、结构、意境等方面相互对应,形成对称之美,同时也考验着创作者的才思与文字功底。孟志成先生的这首七律,对仗上堪称“工稳”,无论是词性相对、结构相同,还是意境相合,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字驾驭能力。
1. 颔联对仗:大气磅礴,显才情之高
颔联“才回天地开新籁,笔铸玲珑夺化功”,是全诗对仗最为工整的一联。从词性上看:“才”(名词)对“笔”(名词),均指创作的核心能力;“回”(动词)对“铸”(动词),均指主动的行为;“天地”(并列名词)对“玲珑”(并列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名词,指精巧之物),虽词性略有差异,但意境上均指向“宏大”与“精巧”的对比;“开”(动词)对“夺”(动词),均指“创造”或“获取”的动作;“新籁”(偏正名词,指新的声音)对“化功”(偏正名词,指造化之功),均指抽象的成果。词性的精准对应,两句在结构上形成完美的对称。
从意境上看,“才回天地开新籁”写的是“才思”的宏大与创新——以才思扭转天地,开辟新的思想领域;“笔铸玲珑夺化功”写的是“笔力”的精巧与卓越——以笔墨铸造精巧之作,超越自然的造化。一“宏”一“巧”,一“才”一“笔”,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相互补充,共同展现了柴永红老师“才高笔妙”的核心特质,对仗不仅是形式上的对称,更是内容上的深化。
2. 颈联对仗:动静结合,显育人之效
颈联“一卷珠玑燃夜火,星电四筵激钝蒙”,同样是对仗工整的典范,且在动静结合上更具特色。从词性上看:“一卷”(数量词)对“星电”(名词,此处以“星电”代指“如星电般的话语”),虽形式不同,但均指“具体的事物”;“珠玑”(并列名词,指珍贵的文字)对“四筵”(偏正名词,指课堂),均指与“教学”相关的载体;“燃”(动词)对“激”(动词),均指“引发”或“点燃”的动作;“夜火”(偏正名词,指黑夜中的火焰)对“钝蒙”(并列名词,指迟钝的心灵),均指“被作用的对象”。词性的对应虽不如颔联那般严格,但在意境上却更为灵动。
从意境上看,“一卷珠玑燃夜火”是“静中见动”——“珠玑”是静态的文字,“燃夜火”则让静态的文字变得有温度、有力量,如火焰般燃烧;“星电四筵激钝蒙”是“动中见静”——“星电”是动态的、有冲击力的,“激钝蒙”则是让动态的话语作用于静态的、迟钝的心灵,心灵从“静”到“动”,从“钝”到“灵”。一静一动,一温一烈,既写出了柴老师育人方式的多样性,又展现了育人效果的显著性,对仗在形式美的基础上,更具情感的张力与内容的深度。
(三)押韵和谐:以韵脚贯全诗,凝情感之核
押韵是诗歌韵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相同或相似的韵脚,将全诗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韵律感,同时也能凝聚情感,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孟志成先生的这首七律,采用“平水韵”中的“东”韵(雄、中、功、蒙、东),韵脚统一,读来朗朗上口,既符合七律“二、四、六、八句押韵”的规则,又让韵脚与诗歌的情感、内容完美融合。
韵脚“雄”“中”“功”“蒙”“东”均为“东”韵,发音洪亮、开阔,与诗歌赞美师者的宏大主题相契合。“雄”字开篇,奠定了全诗“气雄”的基调;“中”字承接,写出了声音的悠远与传播之广;“功”字深化,赞美了笔力的卓越与造化之功;“蒙”字转折,聚焦育人之效,写出了对“钝蒙”的启迪;“东”字收束,以“坛东”点出教学场景,以“绛曦长驻”升华主题。韵脚的层层递进,与诗歌内容的层层深入形成呼应,韵律成为情感的载体,每一个韵脚都成为情感的爆发点,读者在朗朗上口的韵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对柴永红老师的崇敬与赞美。
同时,孟先生在押韵时,并未为了凑韵而使用生僻字或牵强的词汇,所有韵脚均自然融入诗句之中,与上下文完美衔接。例如“声如春水荡云中”的“中”,既符合韵脚要求,又写出了声音“荡云中”的意境;“笔铸玲珑夺化功”的“功”,既押韵,又突出了“造化之功”的主题。这种“自然押韵、以韵传情”的写法,避免了“为韵害意”的弊端,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三、情感内核:以真为魂,诉师生情谊与尊师之德
一首好的诗歌,不仅要有精巧的意象与和谐的韵律,更要有真挚的情感内核。孟志成先生的《赞柴永红老师》之所以能打动人,关键在于其情感的“真”——这种“真”不是空泛的口号,不是虚假的应酬,而是源于对师者的真切崇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师生情谊的珍视。在这首诗中,孟先生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诉个人之敬,又传尊师之德,诗歌的情感内核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一)个人情感:源于相知,敬于才情
孟志成先生作为一位深耕文学领域数十年的创作者,与柴永红老师之间,必然存在着“文人相惜”的知己之情。这种“相知”,让他对柴老师的才情、气度、育人之德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他的赞美更加具体、更加真挚。
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种“相知”:“墨舞飞花”“笔铸玲珑”等意象,并非对“文人”的泛泛描写,而是基于对柴老师笔墨风格的深刻了解;“声如春水”“星电四筵”等描写,也不是对“老师”的刻板印象,而是对柴老师教学风格的精准捕捉。这种“精准”,源于“相知”——只有真正了解一个人,才能写出如此贴合其特质的文字;只有真正敬佩一个人,才能将这份敬佩融入每一个意象、每一个词句之中。
例如“一卷珠玑燃夜火”一句,若非亲眼见过柴老师的作品,若非亲身感受过其文字的力量,怎能将其作品比作“珠玑”?怎能感受到其文字如“夜火”般的温暖与光明?这种情感,不是“听说”来的,而是“感受”来的;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经历”出来的。正是这种源于“相知”的真挚情感,诗歌的赞美避免了空泛与虚假,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二)时代精神:弘扬尊师,传承美德
除了个人情感,《赞柴永红老师》还承载着弘扬“尊师重教”时代精神的使命。当代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与快节奏生活的冲击,“尊师”的传统美德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师者”的价值也在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中被弱化。孟志成先生以诗歌为载体,赞美柴永红老师,实则是在为“师者”正名,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诗歌中,“绛曦长驻映坛东”一句,不仅是对柴老师个人的赞美,更是对所有“师者”的礼赞——每一位老师,都是照亮学生前路的“绛曦”;每一个讲坛,都应该有“绛曦”的光芒闪耀。这种对“师者”价值的肯定,对“尊师”美德的弘扬,正是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孟先生以自己的笔墨,将这种精神力量传递出去,更多人重新认识“师者”的伟大,重新拾起“尊师”的美德,这正是诗歌情感内核的深度所在。
同时,诗歌中对“育人”的强调,也与当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契合。“星电四筵激钝蒙”“视听盛宴开昏钝”等句,不仅写出了柴老师的育人之效,更强调了教育的核心价值——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心灵的启迪;不是成绩的提升,而是人格的塑造。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核超越了个人情谊,上升到了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与思考,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时代意义。
四、作者底蕴:笔耕不辍,以积淀铸佳作
一首优秀的诗歌,离不开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与人生积淀。孟志成先生之所以能写出《赞柴永红老师》这样的佳作,与其数十年如一日的笔耕不辍、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学修养密不可分。从其作者简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首诗是他文学积淀与人生智慧的结晶,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一)创作经历:笔耕不辍,练就生花妙笔
孟志成先生作为一位退休干部,并未在退休后停止创作的脚步,而是以“有志者”为笔名,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著有散文集《蓍草凝华》,有200多篇文学作品发表于网络平台与报刊杂志,这种“笔耕不辍”的创作态度,他的文字驾驭能力得到了不断的锤炼与提升。
从其获奖经历中,我们更能看到他的创作实力:《我的母亲》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杯”全国大赛金奖,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伏特加——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荣获“鲁迅文化杯全国第三届文学艺术大赛”金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荣获“世界华人文艺奖”一等奖……这些奖项涵盖了散文、诗歌、评论等多个领域,涉及国内与国际多个平台,充分证明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全面性与高水平。
正是这种数十年的创作积累,他能够熟练运用古典诗词的格律与技巧,能够精准选择意象、组织语言、营造意境。《赞柴永红老师》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他创作经验的体现;每一个意象、每一处对仗,都是他文字功底的证明。没有这种“笔耕不辍”的坚持,就没有如此精炼、典雅、动人的诗歌。
(二)人生阅历:厚积薄发,沉淀真挚情感
孟志成先生的人生阅历,为他的诗歌注入了深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他是中共党员,是中煤平朔退休干部,这种身份让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他是多个文学组织的负责人,如山西朔州桑干河文学总社主席兼社长、青年文学家桑干河文学社社长等,这种经历让他对文学的价值与使命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他还是朔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朔州市医师协会副会长,这种跨领域的身份,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人性、对社会有着更为全面的认知。
同时,他的作品多聚焦于“人”与“情”,如《我的母亲》《我的小学老师》《我的外孙》《我的孙女》等,均以亲情、师情为主题,展现了他对“情”的珍视与深刻感悟。这种对“情”的敏感与细腻,他能够精准捕捉到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能够将对柴永红老师的崇敬与赞美转化为具体、生动、动人的文字。
正是这种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对“情”的深刻感悟,他的诗歌既有文学的雅致,又有生活的温度;既有古典的庄重,又有当代的鲜活。《赞柴永红老师》不仅是一首赞美诗,更是他人生智慧与情感积淀的结晶。
(三)文学修养:博采众长,传承古典文脉
孟志成先生作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修养与研究。他不仅能够熟练创作七律,还能将古典文学的精髓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让古典诗词在当代语境下焕发生机。
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七律·赞黄树芳老师》荣获“中华文坛名人名家风采杯”卓越文学奖,证明了他在古典诗词创作上的实力;《中山月》荣获第一届“中山杯”暨第二届“远阳杯”联谊诗赛最佳人气奖,展现了他将古典意象与当代主题相结合的能力。这种“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文学追求,他的诗歌既保留了古典文学的韵味,又具有当代的时代气息。
《赞柴永红老师》中,他既严格遵循七律的格律要求,又融入了当代人对师者的理解与赞美;既化用了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春水”“珠玑”“曦”等),又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如“星电”喻教学语言、“绛曦”喻师者精神)。这种“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文学修养,他的诗歌成为连接古典与当代的桥梁,既传承了古典文脉,又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结语:诗以颂师,魂以传世
孟志成先生的《赞柴永红老师》,是一首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佳作。以精巧的意象建构,勾勒出立体鲜活的师者群像;以严谨的韵律艺术,彰显古典诗词的和谐之美;以真挚的情感内核,传递师生情谊与尊师之德;以深厚的作者底蕴,展现“厚积薄发”的创作实力。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古典诗词在当代的优雅绽放,看到了“师者如灯”的温暖与伟大,看到了一位创作者对文学、对教育、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赞美了柴永红老师这一位优秀的师者,更在于它为“颂师诗”树立了新的标杆,为古典诗词的当代创作提供了新的范例,为“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注入了新的时代力量。如同一束“绛曦”,不仅照亮了柴永红老师的讲坛,也照亮了当代文学的道路,更照亮了每一个读者心中对“师者”的崇敬与感恩。
正如孟志成先生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笔耕不辍”那般,《赞柴永红老师》这首诗,也将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与精神内涵,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流传,更多人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到师者精神的伟大,让“诗以言志、诗以传情”的传统,当代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