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楼记
文/张玉芳
诵/刘海平
绵州扼蜀道之要,涪水贯郡城之央。唐显庆间,太宗子越王贞刺此土,慨然有筑楼之志——耗银五万,殚精三载,劈荆取木于蜀山,采石炼瓦于江渚,终成此“危楼百尺摩苍穹”之巨构。飞檐翘角,欲挟风云而凌霄;雕梁画栋,似凝星斗以焕彩。时人叹其壮,谓“蜀地未有之盛”。然越王岂知,此楼非仅为一时之观,更将为千年之镜,照见兴衰、映透圆缺,与蜀地山川共载华夏哲思也。
岁在中秋,金风送爽,桂馥漫江。登斯楼也,仰见皓月当空,清辉遍洒,瓦当凝霜,柱础含露;俯察涪水汤汤,波光粼粼,舟楫往来,渔火明灭。远岫如黛,隐现于云雾之间,是蜀山千年未改之骨;近郭似画,错落于烟树之畔,是绵州世代相承之魂。摩挲廊柱,唐贤遗墨斑驳可辨:太白“手可摘星辰”之句,尚带吞吐宇宙之豪气;子美“显庆年中作”之咏,犹含俯仰古今之悲怆。指尖触处,似触得盛唐的温度,亦触得岁月的沧桑——楼曾倾圮于兵燹,复重建于新朝,木朽而石存,貌易而魂驻,恰如蜀地历经风雨而愈韧,华夏饱经磨难而弥坚。
俄而楼中雅乐乍起,古筝泠泠,如蜀山清泉漱石,涤尽尘嚣;琵琶切切,似涪江夜雨滴荷,牵人情思;笛音悠悠,若秋空孤鹤唳云,引人遐思。乐者衣汉服,发高髻,指尖流转间,似将越王设宴时的丝竹、诗仙把酒时的歌吟,从时光深处唤醒。座中童孺屏息,眸中闪好奇之光;耆老垂首,鬓边凝沧桑之霜——一曲未终,满座默然,非为乐之悦耳,实为声中藏故园之魂、岁月之重,动人心魄也。
转至东隅茶肆,又见蜀中风骨。茶博士袒臂执长嘴铜壶,腕转如飞,演“龙行十八式”,壶身轻旋,碧潭飘雪 浅啜之际,忽忆越王筑楼时,斧凿之声彻昼夜,而今楼在人非;又念昔年诗客登临处,吟哦之声绕梁栋,而今声歇情留。方悟天地万物,未有恒常:楼可毁而复建,人可逝而名传,月可缺而又圆,唯“悲欢离合”之境不改,“阴晴圆缺”之理永恒。此非独蜀地之悟,实为华夏共通之心也。
昔范文正作《岳阳楼记》,以“先忧后乐”立仁者之境;今吾登越王楼,见“盈亏相生”藏天地之机。盖楼之存亡,非关砖石之固,而在是否能承人心之寄;景之盛衰,无关四时之变,而在是否能载文脉之魂。当夜色深沉,月华渐隐,涪江涛声似低吟古训:“所谓不朽,非物之恒存,乃理之永续——楼塌而‘圆缺’之思不灭,人去而‘共情’之念长存,此乃越王楼真意,亦为华夏文明绵延之根也。”斯语如磐,叩击心魂,良久不绝。遂记之,冀来者登此楼、观此景时,不仅见蜀地之沧桑,更能悟天地之至理,不负蜀地千年之魂也,使千年哲思,代代相承。
楼头望月,思接千古——遥想太白把酒吟“星辰”、子美凭栏叹“兴废”,皆以笔墨留此楼风骨。今吾登临有感,既以文记其理,更欲效先贤寄情于词,借一阕《水调歌头》,与唐时诗魂隔空唱和,续此涪江楼月间的千年雅意:
水调歌头•越王楼望月
文/张玉芳
危阁刺霄汉,把盏向清蟾。千年兴废云外,今古一轮悬。曾亮越王挥筑,又照诗仙飞笔,盈亏转坤乾。漫瞰涪江练,浩气贯长天。
凭圆缺,观聚散,破迷关。浮名蜗角安绊?雨雪任推迁。纵使风霜换世,犹有文脉如炬,无处不婵娟。把酒檐铃远,胸次纳千川。
作者简介:张玉芳:笔名眸倾天下、无瑕,1990年,井陉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女工委副主任,《太行诗苑》编辑,《方台钓韵》副主编,河北省新艺术家联合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诗观:以诗为杖,不懈攀登。
刘海平,媒体人,播音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播音主持专委会主任,国际中文朗诵金梅花奖获得者。
编辑制作:王利馨
审核:张佩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