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里的山语与水鸣
文/胡成斌
秋雨,似一位素衣的诗人,悄然降临在这方群山环抱的村落。它不似春雨那般娇柔缠绵,也不似夏雨那般热烈急促,只是以一种沉静而绵长的姿态,将整个世界晕染成一幅带着湿润气息的水墨长卷。
当第一缕秋意随着风的裙摆掠过山巅的树影,雨丝便开始了它的轻舞。起初是极细微的,若有似无地落在竹叶上,惊起一串极轻的颤音,像是大自然在调试一把古老的竖琴。渐渐地,雨丝密了起来,织成一张朦胧的网,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屋舍都笼在其中。山雾也随之而来,从山谷间悠悠地升起,与雨雾交融在一起,让那黛青色的山影变得愈发空灵,仿佛是从水墨宣纸上晕染开来的写意笔触,每一笔都透着浑然天成的诗意。
我站在溪水旁,看那秋雨如何唤醒了这条蛰伏的溪流。平日里,它是温顺的,潺潺的流水声像少女的低语。可一场秋雨过后,它像是被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变得激昂起来。浑浊的水流裹挟着落叶、碎石,奔腾而下,在石堰处形成一道不算壮阔却极具力量感的小瀑布。白色的水花在石间翻腾、碎裂,发出“哗哗”的声响,那是水与石的对话,是秋雨赋予山川的韵律。水珠飞溅到空气中,带着湿润的凉意,落在脸上,瞬间便化开,仿佛是大自然递来的一枚枚清凉的吻。
溪边的老房子,在秋雨的冲刷下,露出了岁月的肌理。土黄色的墙面上,不知被雨水洇开了多少故事的褶皱。屋角的蛛网被雨水打散,又在片刻后被风重新织起,循环往复,如同时光的经纬。门前那棵老柿树,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偶尔有熟透的柿子在雨中微微晃动,像一盏盏橙红色的小灯笼,在灰蒙蒙的天地间执拗地亮着,给这清冷的秋景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
电线杆矗立在雨中,黑色的轮廓在雨雾里有些模糊。上面缠绕的电线,像是无数条银色的琴弦,秋雨落在上面,发出细碎的“嗒嗒”声,与溪流的“哗哗”、风过树叶的“沙沙”交织在一起,谱成了一曲独属于山间秋雨的交响乐。那座远处的白色小楼,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像是一位沉默的观察者,看遍了这山间秋雨的岁岁年年。
秋雨是有味道的。它裹挟着泥土的腥气、草木的清气,还有山涧特有的那种微凉的气息,扑面而来。深吸一口,那味道便顺着鼻腔,浸润到肺腑里,让人的每一个毛孔都仿佛被这秋意唤醒,变得通透而敏锐。脚下的泥土,在雨水的浸润下,变得松软,踩上去,会留下浅浅的脚印,那脚印很快又被新的雨丝填满,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只有泥土记得那瞬间的重量。
雨幕中的山林,是最动人的。每一片叶子都在雨中舒展着身姿,接受着秋雨的洗礼。绿色的、黄色的、红色的叶片,在雨的映衬下,层次愈发分明。一阵风吹过,树叶摇曳,雨珠便成串地落下,像是叶的泪,又像是叶的歌。那些挂在枝头的野果,被雨水冲刷得晶莹剔透,诱惑着林中的飞鸟,也诱惑着偶尔路过的山民。
我沿着溪边的小径慢慢走着,雨丝落在伞面,发出均匀的声响。偶尔有调皮的雨丝绕过伞沿,落在手背上,那凉意瞬间便传遍全身,却并不让人觉得寒冷,反而有一种清醒的愉悦。路边的小草,已经开始泛黄,却在雨水的滋养下,依旧倔强地挺立着,它们的叶片上,滚动着一颗颗饱满的雨珠,像是珍藏着的珍珠。
秋雨,就这样不疾不徐地落着,把时间都放慢了。在这雨声里,村落里的一切都仿佛进入了一种静谧的禅境。鸡不鸣,狗不吠,只有雨声、水声、风声,在天地间悠悠回荡。那些平日里忙碌的身影,此刻也该是守在屋中,听着雨声,喝着热茶,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闲静吧。
不知过了多久,雨势渐渐小了。山雾开始散去,远处的山峦慢慢显露出清晰的轮廓。溪流的奔腾也缓和了些,水声变得温柔起来。阳光似乎想要穿透云层,在天际露出一点微弱的光。
我停下脚步,回望这被秋雨浸润过的世界。山更青了,水更活了,空气更净了。秋雨,像是一位神奇的画师,用它的笔触,将这山间村落的秋意,渲染得如此淋漓尽致。它不仅带来了清凉,更带来了一份宁静,一份诗意,一份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眷恋。
这场秋雨,终将过去。但它留在山间的印记,留在溪流里的欢歌,留在树叶上的晶莹,还有留在我心中的那份感动,却会久久不散。它让我明白,原来秋的美,不止在层林尽染的绚烂,也在这细雨绵绵的温柔;不止在硕果累累的丰饶,也在这山水交响的灵动。
我愿把这场秋雨的记忆,珍藏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待到来年秋至,雨声再起时,我定会再次想起,想起这山间的雨,这雨中的山,这山水间的无尽诗意。
作者简介
胡成斌(笔名:凝渊):男,汉族,1980年1月出生于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2022年毕业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工程分院,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2015年至2018年任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支部委员兼村文书,2018年至今任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党支部副书记,早阳镇人大代表、早阳镇党代表,2025年西北工业大学法学本科毕业,乡村振兴规划师,汉滨区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鲁南作家》编辑部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