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数字迷思
周屿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份《当代婚恋行为数字化调研报告》,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报告指出,73%的年轻人使用过恋爱匹配软件,但其中68%表示这些算法“无法捕捉人性的复杂”。
“我们被数据绑架了。”赵小雨在午餐时感叹,“连心动都要先经过系统筛选。”
陆瑾熙翻看报告中的个案访谈部分。一个32岁的工程师描述了他如何编写程序自动筛选约会对象,最终却发现自己“爱上”了聊天机器人的对话模式。
“算法在模仿人类,人类却在模仿算法。”周屿在电话里这样解读,“这是个危险的循环。”
当晚,陆瑾熙陪沈乐怡参加一个科技沙龙。主讲人正是那位工程师,他现场演示了如何用AI分析约会对象的社交媒体数据。
“这侵犯隐私!”台下有人抗议。
“但你们不都在做同样的事吗?”工程师反问,“查看对方的朋友圈、微博、豆瓣标记,不过是手动和自动的区别。”
沈乐怡突然站起来:“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我们试图用这种方法规避受伤的风险。但感情的本质就是冒险,没有捷径。”
沙龙结束后,三个女人在酒吧继续讨论。
“我受够了这种量化一切的趋势。”沈乐怡灌下一口威士忌,“上周有个约会对象直接问我‘你的婚恋市场估值是多少’,我直接把酒泼在他脸上了。”
陆瑾熙想起最近的一个追求者,第二次约会就拿出婚前协议范本,条款细致到节假日分配和宠物抚养权。
“也许我们需要回归更朴素的相遇方式。”她轻声说。
第十三章:故乡来信
陆瑾熙收到老家表姨的来信,请求她帮忙劝说女儿不要远嫁。这个22岁的女孩准备跟随男友去西部支教,家人都认为她“被爱情冲昏头脑”。
“你见识广,说话有分量。”表姨在电话里哽咽,“不能让她把一辈子毁在穷山沟里。”
陆瑾熙约表妹林小雪在上海见面。女孩穿着朴素的棉布裙,眼神却异常坚定。
“我不是为爱情牺牲,是为理想。”林小雪打开支教项目的资料,“这里的孩子需要老师,而这是我想要的生活。”
“考虑过现实问题吗?收入、医疗、孩子教育...”
“表姐,你说的这些我都考虑过了。”林小雪微笑,“我和志强签了协议,支教期间各自保持经济独立,如果未来发展方向不同,就好聚好散。”
陆瑾熙惊讶于这个年轻女孩的清醒。更让她惊讶的是,林小雪和男友的“人生规划表”细致到未来五年的每一个阶段,包括可能的分离方案。
“你们这一代...”陆瑾熙不知该如何评价。
“我们这一代不再把爱情和婚姻捆绑在一起。”林小雪说,“爱情是当下的真诚,婚姻是长期的合作。两者可以结合,但不必强求。”
送走表妹后,陆瑾熙在咖啡馆坐了很久。她意识到,自己对年轻一代的理解可能已经落伍。
第十四章:深夜急诊
沈乐怡突发急性阑尾炎,深夜被送往医院。陆瑾熙赶到时,发现周屿已经在手术室外等候。
“她助理联系不上家人,就打给了我。”周屿解释。
手术很顺利,但术后需要有人陪护。让陆瑾熙意外的是,前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前男友、艺术圈的朋友、甚至几个她从未听沈乐怡提起过的“好朋友”。
“看护排班表已经排满一周了。”护士笑着说,“这位小姐人缘真好。”
沈乐怡虚弱地靠在病床上:“看,这就是我选择的家人。”
陆瑾熙在陪护时,遇到前来送汤的王亚玲。两个女人在走廊里边走边聊。
“我好像有点理解乐怡了。”王亚玲说,“婚姻不是唯一获得照顾和支持的方式。”
“但你看起来婚姻生活不错?”
“因为我们重新定义了婚姻。”王亚玲微笑,“我和先生各自有独立的房间和账户,每周安排‘约会夜’,每年各自单独旅行。传统,但又不完全传统。”
陆瑾熙想起最近读到的社会学研究:现代婚姻正在从“制度型”转向“伴侣型”,重点从履行责任转向情感支持和个人成长。
沈乐怡出院那天,周屿带来一份研究报告初稿。数据显示,拥有多元支持网络(包括朋友、同事、兴趣社群)的单身者,幸福指数不低于婚姻幸福的人。
“社会总是过度关注人们缺少什么,”周屿说,“而不是关注他们拥有什么。”
第十五章:春节围城
春节将至,陆瑾熙面临回家过年的压力。母亲在电话里暗示,已经安排了多场相亲。
“你就不能理解一下我的处境吗?”陆瑾熙难得地对母亲发了火。
“那你理解我的处境吗?”母亲反问,“所有亲戚都在问你的婚事,我连麻将都不敢去打!”
这场争吵以冷战告终。陆瑾熙向公司申请了春节值班,准备留在上海。
令她意外的是,越来越多同事做出同样选择。行政部甚至组织了“春节不催婚联盟”,预定酒店一起过年。
“这是我第三年不回家过年了。”赵小雨在登记表上签名,“用年终奖带父母旅行,比回家吵架强。”
小年夜,陆瑾熙收到母亲寄来的包裹。里面除了年货,还有一封信:
“熙熙,妈妈想了很久。你不快乐,妈妈也不会快乐。这个春节,如果你不愿意回来,妈妈可以去上海陪你。或者,如果你需要自己的空间,妈妈也理解。你的人生,终究要你自己决定。”
信纸上有泪痕。陆瑾熙打电话给母亲,两人在电话里哭了又笑。
最终,陆瑾熙还是回家了。但这一次,她和母亲达成的共识:不安排相亲,不催婚,就像朋友一样相处。
除夕夜,看着春晚,母亲突然说:“其实一个人过,也比两个人互相折磨强。你王阿姨昨天又来找我哭,她丈夫出轨了。”
陆瑾熙握住母亲的手。在辞旧迎新的钟声里,某种新的理解正在萌芽。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