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代际对话
陆瑾熙的母亲从老家来访,恰逢沈乐怡前来借书。三个女人坐在阳台上,展开了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
“你们这一代太自私了。”母亲看着沈乐怡,“只考虑自己快不快乐,不考虑家庭责任。”
沈乐怡放下茶杯:“阿姨,您那代人为家庭牺牲很多,但我们想问——为什么一定要有人牺牲?”
母亲皱眉:“家庭就是互相付出,怎么叫牺牲?”
“如果是互相的,为什么统计数据显示,已婚女性每天平均比丈夫多承担三小时家务?”沈乐怡打开手机调出数据,“为什么在双职工家庭中,女性花在家务和育儿上的时间仍然是男性的1.8倍?”
陆瑾熙试图打圆场,母亲却摆摆手:“数据不能代表一切。我为你父亲付出,是因为他也在为这个家打拼。”
“但您放弃了教师晋升的机会,就为了调去清闲岗位照顾家庭。”陆瑾熙轻声说,“您常说的,要不是为了我们...”
母亲沉默片刻:“那是我的选择。”
“我们也在做自己的选择。”沈乐怡语气缓和下来,“只是时代不同了,选择更多了。”
那晚母亲失眠了,陆瑾熙陪她在客厅喝茶。
“也许你们是对的。”母亲突然说,“今天看到乐怡拿出的那些数据,我想起很多老同事。她们有的婚姻幸福,有的却在忍受家暴、背叛,却因为经济不独立不敢离婚。”
月光透过窗帘,在母亲脸上投下斑驳的阴影。
“我只是担心...等你老了,身边连个端茶倒水的人都没有。”
陆瑾熙握住母亲的手:“妈,我有养老金,有保险,有朋友。就算结婚,也不该指望对方来养老啊。”
第九章:量化爱情
赵小雨的Excel择偶表格在办公室传开后,引发了一场关于“爱情能否量化”的讨论。
“感情当然要理性分析。”技术部的程序员展示自己编写的配对算法,“输入性格测试结果、价值观评分、生活习惯,系统就能计算匹配度。”
市场营销总监摇头:“这太冰冷了。我和我太太完全不符合这些标准,却在一起二十年了。”
陆瑾熙听着争论,想起周屿前几天发来的研究论文。论文指出,现代年轻人正在用新型工具管理情感生活,从约会App的筛选机制到共同开支的记账软件。
午休时,赵小雨悄悄找到陆瑾熙:“陆总,我决定和评分第三的那个男生交往。”
“为什么不是第一?”
“第一的那个...没有心动的感觉。”赵小雨脸红,“数据很重要,但不能代表一切。”
这个回答让陆瑾熙陷入思考。当晚与周屿共进晚餐时,她提起这件事。
“这是很有趣的现象。”周屿切着牛排,“人类一直在尝试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来管理亲密关系。从前是八字合婚,现在是大数据匹配。但本质上,我们都在理性与感性间寻找平衡。”
“你怎么看沈乐怡的生活方式?”
“作为朋友,我尊重她的选择;作为研究者,我认为这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周屿说,“当旧规则被打破,新规则尚未建立时,人们会尝试各种可能性。重要的是,这些选择是否出自清醒的认知和对自己与他人的尊重。”
晚餐后,周屿送陆瑾熙回家。在公寓楼下,他温和地问:“我们的匹配度,你打多少分?”
陆瑾熙笑了:“这是个超纲题。”
第十章:隐秘的伤痛
沈乐怡的摄影展筹备进入尾声,主题是“当代亲密关系的千百种形态”。陆瑾熙前来帮忙布展,被一幅黑白肖像震撼——画面中的女子身着婚纱,独自站在空荡的教堂里,眼神复杂。
“这是艾米,三十二岁,上个月取消了婚礼。”沈乐怡轻声解释,“她说最难过的是要通知所有宾客,面对那些或同情或非议的目光。”
展览开幕后,引发广泛讨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对比照片:一边是笑容灿烂的婚礼现场,一边是同一对夫妻三年后在心理咨询室里的疲惫面容。
“太大胆了。”一位艺术评论家写道,“沈乐怡撕开了浪漫幻想的面纱,让我们直视亲密关系中的真实困境。”
展览期间,陆瑾熙遇到前来观展的王亚玲。拆迁协议终于签妥,她的婚事却因长久的拖延出现了裂痕。
“他觉得我把钱看得比感情重。”王亚玲站在一幅描绘争吵伴侣的作品前,“可如果没有基本的生存保障,感情又能维持多久?”
与此同时,赵小雨的量化爱情实验宣告失败。那个“评分第三”的男生提出分手,理由是“数据分析显示我们长期匹配度不足”。
“我好像把感情变成了一场商业评估。”赵小雨苦笑着对陆瑾熙说,“却忘了感情最动人的部分,恰恰是那些无法被量化的瞬间。”
陆瑾熙在展览留言簿上看到一句话:“我们这一代,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自由,却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抉择重量。”
第十一章:重新定义
入冬后,上海下起了小雪。陆瑾熙在公司加班到深夜,发现陈静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在整理离职交接材料。”陈静微笑,“我申请了加拿大的研究生,去读性别研究。”
陆瑾熙有些惊讶,但很快理解了这个选择。
“取消婚约后,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关系适合我。”陈静收拾着书架,“也许答案不在现有的选项里,我需要去更广阔的天地寻找。”
那周末,陆瑾熙受邀参加一个特别的聚会。到场的有选择不婚的沈乐怡,准备出国的陈静,坚持试婚的晓雨表妹,甚至还有终于决定结婚的王亚玲。
“我和男友做了婚前咨询,”王亚玲说,“我们签了详细的协议,包括家务分配、财务管理和生育计划。律师说我们像在谈生意,但我觉得这比婚后为这些事吵架强。”
李晓雨的试婚进入第六个月,她和男友决定延长试婚期。“还有很多需要磨合的地方,不急着一时。”
沈乐怡宣布即将去北欧旅居半年:“我想看看不同文化如何处理亲密关系。”
聚会尾声,大家举杯相庆。陆瑾熙看着眼前这些做出不同选择的女性,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重要的不是选择结婚还是不婚,是选择权掌握在谁手中。
那晚她给周屿发了信息:“我想我们可以继续那些超纲题的研究。”
周屿回复:“随时准备好做你的研究对象。”
站在公寓窗前,陆瑾熙望着雪中的城市。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摸索自己的道路。而真正的进步,或许不是所有人都做出同样的选择,而是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并且尊重他人选择的权利。
雪花纷飞中,陆瑾熙打开电脑,开始撰写一个新的项目计划书。这个项目无关商业,而是关于当代女性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幸福体系。她知道,这将是比任何商业并购都更加复杂,也更有意义的课题。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