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此文不长。文中依托《大仁和乡志》《李氏族谱》《诸城县志续》等史料,梳理出唐家洼立村以来的发展历程 —— 从唐氏家族定居建村、唐员外时期的声名远扬,到佃户延续村名,再到近现代村民从 “多目不识丁” 到重视文化、多人大学毕业奉献社会。这不仅是一个村落的兴衰记,更折射出乡村中国在时代浪潮中文化觉醒与人才成长的变迁。】

台见新
山东省诸城市小仁和村北一里处岭半坡,有一个小村,名叫唐家洼,不足20户人家,70多口人。村子虽小,然而却非常古老,明朝中期,这一带就有“唐家洼”“棘子园”“凤凰庄”三个村庄,而在三个村中,“唐家洼”立村最早,名头最响。
据《大仁和乡志》(1985年版)记载:唐家洼,明嘉靖初期(1522年)唐家由山西移民迁来定居,因为该村处在两岭之间低洼处,就以姓取名——唐家洼。明代村里曾经出过一名唐员外,唐员外财大气粗,有权有势,加上唐员外乐施好善,口碑甚好,所以该村名头响亮,盖住了另外两个村庄名号,明代这一带世人曾经统称为“唐家洼”。俗话说得好,“富不过三代”,后来,唐员外去世了,其后人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结交匪人,竟敢造反,触犯了朝廷法令,遭了个满门抄斩。唐氏后人虽没有了,然而,佃户们却仍在这里生活,所以村名就流传了下来。
据村内《李氏族谱》记载:“始祖车公、明公二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唐家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修《诸城县志续》记载:“百尺河练,唐家洼”。
解放前,该村村民皆忠厚老实之人,以耕田为业,村民多目不识丁。解放后,村民十分重视文化,其中,李水,中学教师,文采出众,在全县语文教师大比武中,名列前茅,深受广大师生的推崇与称赞。现在该村已经有多人大学毕业,在祖国不同岗位上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021年11月8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志》副主编、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