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仲秋话寒露
唐增虎(山东)
时序流转,当梧桐叶在晨露中浸出几分萧瑟,当夜风渐次添了凛冽,我们便知,寒露已携着仲秋最浓郁的况味,悄然登场。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标志着秋意渐浓,露凝而冷,也恰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时节点,藏着古人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
此时的天地,是一幅浓淡相宜的秋日长卷。看那田野间,五谷丰登的喜悦漫过田埂,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高粱红透了脸,玉米咧嘴笑着,每一粒果实都裹着阳光的温度;庭院里,桂香菊艳交织成诗,金桂细碎的花瓣簌簌飘落,香气却霸道地钻进每一寸空气,而秋菊则迎着微凉的风,或清雅或艳丽,在枝头绽放着最后的倔强;池塘边,残荷映月别有风情,枯瘦的荷梗擎着半卷的荷叶,倒映在清冷的月色里,不似盛夏的繁盛,却多了几分留白的诗意。
白日里,秋阳依旧温和,晒得人暖意融融,可一到夜晚,凉意便迫不及待地裹上身来,昼暖夜凉的温差,催促着人们收起轻薄的夏衣,换上柔软的秋衫。偶有细雨绵绵,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棂,洗去了夏末的燥热,也让晨起的世界笼着一层晨雾茫茫的朦胧,远处的山、近处的树,都在雾中若隐若现,恍如仙境。
这节气里,藏着收获的甜,也藏着离别的愁。瓜甜果熟的时节,咬一口脆生生的梨,甜汁在舌尖化开;拾一颗坠落的枣,软糯香甜;剥开咧嘴的石榴,玛瑙般的籽儿映着笑靥,是春华秋实最直接的馈赠。可热闹的双节刚刚落幕,车水马龙的喧嚣便沉淀为归岗的脚步,探亲的人们带着不舍惜别,踏上返程的路途,行囊里装着父母的牵挂,也装着对家的眷恋。抬头望去,一群群大雁排着“人”字、“一”字的队列,在高远的天际缓缓南飞,它们的鸣叫划破长空,像是在与这片土地作别,也为这仲秋添了几分漂泊的诗意。
古人笔下的寒露,更是意蕴悠长。王维曾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那雨后的秋山,恰是寒露时节最清透的模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想来也少不了寒露菊花的映衬;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诗句里,更是将寒露的清露与对故乡的思念缠缠绕绕,让这节气多了几分人情味。
寒露,是秋的深化,是收获的总结,也是对冬的期许。它用一场风、一滴露、一片叶,诉说着时光的故事,让我们在这冷暖交替间,读懂岁月的从容与深情。作者简介
唐增虎,1958年生,汉族,大学本科,山东泰安人,国网山东电力淄博供电公司退休,工程师,技师,用电专家,电工培训中心校长。自小爱好散文诗歌,多年来在报刊发表近三百篇。系临淄区和淄博市诗协会员;临淄区作协会员,青州市诗协会员,淄博散文学会监事长,淄博哲学学会理事,山东收藏家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诗协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半月刊特约作家;官方艺术国礼鉴定顾问;中国诗人作家网会员,红柳诗社名誉社长,世界诗歌联盟创作集团总裁。
被誉为:新时代人民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名家。
荣获:《新绪杯》金奖,签约诗人和特约作家;
青年文学杂志社优秀作家;
《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等。
笔名:虎乐为善(博客微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