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翻到了 10 月 8 日,又是一年寒露至,亲爱的老伴,你离开我整整一年了。
今晨,秋风裹着松花江的清冽,将树叶吹落了一地,窗外的江湾上飘起了薄雾。惊觉这一天,不仅是北方秋意已深的节点,更是你离开我整整一年的日子。原来三百六十多个日夜,竟长到足以让秋叶生了又落,却又短到闭眼仍是你我在深秋的傍晚散步时,你把带着体温的外套披在我身上时的暖意还清晰如昨。
老伴,我总觉得你只是出了趟远差。家里的茶桌上还摆放着那年我俩去云南我买给你常喝茶用的银质水杯,书桌的抽屉里,你的老花镜和笔记本还躺在那里整整齐齐,每次吃饭我还习惯的拿出两副筷子,总觉得你说不上哪天就风尘仆仆的再次推开家门出现在我的眼前。
亲爱的老伴,你知道吗?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那片白桦林里,一棵又大又粗的白桦树下,我和儿子为你选了处衣冠冢,那里背靠大剧院,前面就是你最喜欢的江湾,关键是,在那儿抬头就能望见远处咱们的家。那是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像极了咱俩情定根河的那片白桦林。那里能看到江湾的芦苇荡,还能瞥见不远处我们常去看的那个喜鹊窝,风过的时候,树叶沙沙作响,就好像你在和我轻轻的细语。
亲爱的,这一年我常去白桦林和你说话,带一杯你爱喝的茶,说说家里的大事小情,说说咱家的水仙花又开了,还有那盆你喜欢的麒麟掌茂盛的像一头雄狮,说说我最近写了几篇文章,又读了几本书。每次和你说完话,沿着我们从前散步的路慢慢往回走,江风拂来,仿佛你的手在轻轻抚摸我的秀发。走过那段木栈道,就是你总说“每到秋天,夕阳能把大剧院的白穹顶染成金色,连江湾的水面都映着霞光”的地方,你曾在这儿蹲下来拍过那片芦苇,我们在这里并肩看过晚霞,你说“这处风光最适合拍照”。是的,在这个秋天的夕阳里,我把我们共同拍摄过的景色,一次一次的重新定格,每个我们曾经拍照的地方,我都按从前的角度再重新拍一次,只是镜头里没有了你,可按下快门时,好像还能听见你在我耳边说“镜头再抬高一点,对,把景深拉长……”
老伴,这一年,我学着适应了自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遛弯,一个人逛超市。每次对着货架上的商品犹豫时,总想起你说“选贵的,别怕花钱”。我还试着一个人把室内那盆大冬青移到了阳台,你以前总说“哈尔滨的冬天太漫长了,这花儿得多晒晒太阳”。
亲爱的,你知道吗?你的书《挂在山腰上的小站》,经过你学生的多方努力,已经被呼伦贝尔图书馆、牙克石图书馆收藏了,后来她又给了我内蒙古和山东省图书馆的电话,经过多次联系,内蒙图书馆,还有咱们老家山东济南图书馆,也都把你的书收进了馆藏。这样,你的书除了被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外,大兴安岭地区,内蒙、和山东老家地区,这些你最魂牵梦绕的地方也都有了你忠实的读者。每次看见书脊上你的名字,我心里都特别欣慰,你写的那些关于铁路、关于小站,关于老家和大山里的文章,终于有了更多人看见。你的文字,也终于回到了所有你爱过的土地上。
还有,这一年公众号《山野的窝棚》仍在延续着你文字的生命,已经陆陆续续发表了五十余篇你的作品,累计阅读量已有3 万多人次了。常有读者留言说,你的文字里有山野的清香、有泥土的芬芳,还有如诗的浪漫和火热的激情。我把留言都一一记下了,下次去白桦林时说给你听。
哦,还有,今年一月份我为你做了视频号——《梦见山里花开时》,把你的影像,你写过的大兴安岭、伊图里河,你工作、生活的地方、拍过的风景,都剪进了视频里。你看,这人间仍有你的音容笑貌,你那充满激情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透过镜头,那个待人热情、满怀浪漫的你,那个对铁路事业激情无限的你,还活跃在我们的视线中。
有人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我深以为然——你的生命从没有离开,它永远和我贴在一起。我守着“山野的窝棚”,这就是我们的家,窝棚在,你就仍和我们在一起,和每一个被你的文字打动的人在一起。
老伴,今年夏天,我又重新栽种了一株你喜欢的富贵竹,如今绿油油的枝杆上已经冒出了嫩芽,在阳光里透着新绿。等到明年春天,它们一定会渐渐舒展、蓬勃生长。就像你的文字还在被人阅读,你的故事还在被人记得,那些没说完的话、没写完的文章,没做完的事,都化作了岁月里的念想,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悄悄滋长。
亲爱的,你听,窗外的风将树叶又吹得沙沙作响,我拿起你的书泡上一杯茶慢慢品读,内心平静了许多。从前你总说我性子急,遇事急三火四的,如今我学会了慢慢等——等茶水凉到适口,等夕阳落满江湾,等一场回忆漫过心头,等你走进我的梦乡……我知道,你从未真正离开,只是换了种方式来陪着我,你看——你是清晨里带着朝阳的一缕清风,是夕阳下白桦林中掠过的飞鸟,是天边那抹绚丽的霞光,是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是满天的繁星,是江湾里的蛙鸣,更是这个深秋,你那灿烂的笑容传递给我的温情。
亲爱的老伴,你安心的歇息吧,我知道你是太累啦,往后的岁岁年年,不管是秋季的寒露还是深冬的大雪,我都会带着你的温暖,守着白桦林的约定,守着湿地的旧影,也守着你留在世间的文字与热爱,好好生活,好好爱这个我们曾经一起牵挂的家,爱这片共同生活过的土地。
作者简介,医生,文学家,新媒体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