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王永标
铺被今宵一梦寒,打工儿女尚衣单。
中秋原是团圆节,月落天涯人未还。
《寒露》诗评:一枕寒凉,满纸牵挂
王永标的《寒露》以极简篇幅,将节气寒意与人间思念拧成一股戳心的暖流,是首字字见情的写实佳作。
全诗以“寒”为线,开篇“铺被今宵一梦寒”从自身视角切入,用寒露夜添被的日常动作,把节气的微凉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体感,为下文的牵挂埋下伏笔。接着笔锋一转,“打工儿女尚衣单”,由己及人,瞬间将个人的“寒”升华为对远方子女的担忧——自己已觉夜凉,穿得单薄的孩子在他乡又该如何?这种对比,让父母的牵挂不再是空泛的抒情,而是有细节、有温度的惦念。
后两句“中秋原是团圆节,月落天涯人未还”,则把思念放在“中秋团圆”的文化语境里,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原是”二字道尽遗憾,本应团圆的日子,月亮已落,天涯的人却仍未归,既点出打工家庭的分离常态,也让这份牵挂多了一层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没有华丽辞藻,却用“铺被”“衣单”“月落”这些朴素的意象,将父母对子女的爱、异乡人的漂泊感,藏在寒露的夜色里,读来让人心里一暖又一酸,极具共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