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九重阳:敬老传承两千年
文/许刚(山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尽了重阳节的思乡与念亲之情,也让这一古老节日的习俗深入人心。
重阳节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易经》中“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又因日月并阳、两九相重,也称“九九节”。最初,重阳节是古人祭祀天地、祈求长寿的日子,后逐渐演化为登高避灾、赏菊饮酒、插茱萸的民俗活动。
敬老孝亲是重阳节的核心内涵,这与“二十四孝”的精神一脉相承。东汉时期的“卧冰求鲤”,王祥为侍亲寒冬赤身卧于冰面,以体温融冰求鱼;“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为母煎药,必先亲口尝过冷热,再奉与母亲。这些故事虽带传奇色彩,却凝聚着古人对“孝”的极致追求,也为重阳节注入了尊老的文化基因。
如今,重阳节被赋予“老人节”的新内涵,当代敬老典范更让传统美德焕发新生。“时代楷模”张桂梅,不仅创办免费女子高中,还长期照料社区孤寡老人,为他们洗衣做饭、寻医问药,用行动诠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乡村医生贺星龙,二十余年骑坏数十辆摩托车,奔波于山间为留守老人送医上门,用坚守守护老人健康。
从插茱萸的古俗到敬老人的新风,从二十四孝的典故到当代楷模的善举,重阳节跨越千年,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对长辈的尊崇。它提醒我们,敬老不仅是节日里的仪式,更是融入日常的责任,唯有代代传承,方能让孝亲美德永不褪色。
许刚(神采飘逸),笔名亦复,山西芮城人。自幼爱好文 学,喜欢写作。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精短文学学会会员,《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签约作家,《中国诗人作家口网》签约诗人作家,哈尔滨市呼兰区萧乡文学社会员、签约作家,《当代新文学》社理事,华夏诗词文学社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百灵分会理事,鼓浪屿分会理事,《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第九届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齐鲁新文学》山西分社社长,九州文学会经典文坛网运城分会主席,魏风新文苑文学社九州联社主席、社长,都市头条,金榜头条认证编辑,在报刊及各网络平台发表小说、诗歌、散文32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