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扬州(散文)
作者:王绍亮
诵读:燕儿
高铁在小雨中飞驶着。国庆节之前,已白了头、年近八旬的我和老伴,受女儿之邀,又要打卡扬州。
说起扬州,我不陌生。二十年前受朋友之邀,曾两次游览该城。她虽然不大,但给人的印象是活在古诗、美文中的一座老城。她虽位于长江之北,却不输江南苏杭。盛唐时,先有大诗人李白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篇,后又有杜牧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接着,不但历代名人墨客留下很多诗章,更因景美,还流传了不少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故事。而且乾隆每次南下,必在扬州下榻,不但游园观景,还留下百多篇诗文墨宝。所以扬州虽在江北,却与苏杭一样,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追求的圣地。
我也喜欢扬州。前两次赴扬州,不但游览了大运河、瘦西湖和大明寺,参观了江北有名的个园、何园和众多古宅,还在多条青砖灰瓦的老街道上漫步寻古,在绿柳清波的河道旁观景寻诗。
当你走在这座城市里时,似乎穿越时空,走回到古代,穿越了历史。仿佛看到了欧阳修在挥毫写诗,听到了鉴真和尚在大明寺默诵经文,还能瞧见身着唐装的仕女正在绣楼挥针绣花。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古老的扬州像印书一样,一直刻印在我的脑中。
现在扬州又是什么样子?我想象不出。因为改革开放后,全国的大建设经过拆旧建新,已经改变了不少城市的面貌。就说眼前,你从高铁车窗向外看,沿途不管大城小市,几乎都竖起了高耸入云的楼群,已经不见了坐绿皮火车时窗外闪过的四合院和平顶楼。
扬州呢?是否也变成水泥森林了呢?说实话,我真怕扬州也卷入大拆大建的洪流。因为一旦大拆大建,瘦西湖、大运河也被高楼大厦包围,扬州就不是我心中的扬州了。
还好,当高铁靠近扬州郊区时,并没发现高楼林立。出了高铁站,在打车进城的路上,也没有高楼大厦夹道欢迎。马路两旁除了交错的河道和密密的林木,展现在眼前的依旧还是当年的青砖灰瓦、高挑檐头的百年老房子;大街小巷还是古色古香的老店旧铺,街上走的仍是不紧不慢、和声细语的老扬州人。
我感到欣慰,欣慰的是扬州还是我心中的扬州。但又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年别人都翻天覆地,而扬州却依然如故?真猜不出扬州人这些年都干什么去了?
当你真仔细看,才会发现,扬州也在变。不过不是大轰大嗡、大拆大建,而是在理性地变、精致地变,在扎扎实实地变。
司机告诉我,这些年扬州人更注重对老城细节的打造。他们深知扬州是千年古城,历史价值深远。所以多年以来,扬州仍然坚持城中不建五层以上高楼,把主要功夫都下在了对老建筑的精心修缮上。并在修缮中依照文物保护要求,做到了青砖灰瓦不变,古河古桥不变,而且做到了修旧如旧。
他们在修缮旧建筑的同时,不但对一些过去曾在战火中损毁的古建筑进行了仿古重建,还新建了大运河博物馆,让历史重生再现。 另外,扬州在做好旧城改造的基础上,又对个园、何园、大明寺等著名景点进行了绿化美化,在考证历史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很多文字阐述。同时又增修了欧阳修、朱自清、鉴真和尚纪念馆,并对江泽民同志的故居也进行了修复。这些工作不但显现了扬州人尊重历史,更让人看清了他们懂得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正是这种理念,给这座历史名城又增添了新的光芒。
扬州人不但做事注重细节,做人更是谦和有度。在这里你看不到北方人的大大咧咧。扬州人办什么事都细致入微,且不说商店景点一尘不染,就是马路旁的台阶,清洁工都拿抹布擦来擦去,擦得干净得能滑倒苍蝇。
另外,古城人做生意也不像外地人那样粗声大气、开口谈钱。人家做起生意来,不管男女都和言细语、温暖如春,就是警察执勤也都彬彬有礼。
更让人难忘的还有扬州的餐饮,绝对是别具特色。人家不像我们北方,吃饭喝酒都是大碟子大碗,而且一上就是一二十个菜,吃起来不是划拳就是大声嚷嚷。扬州饭店多是小碟子小碗,以小套餐为主。而且店店是多色多味,不忘突出扬州菜风味特点。蟹黄包、狮子头、扬州炒饭、松鼠桂鱼是他们的主打,细如发丝的豆腐羹更是他们的特色,外地人去了这都是必点之菜。
而且扬州人吃饭相当文明,细嚼慢咽没声音,说话也是轻声细语,处处都显示出老祖宗传下来的品味与高尚。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细节和特色,扬州人才别具一格,让你相处不高看他们一眼都不行。
扬州的白天是热闹的,夜景更是别具特色。大运河、大明寺、瘦西湖、个园、何园,晚上都是彩灯四射,游人如织。
彩灯照耀下,除大运河游船来往之外,多处景点都增加了歌舞演出。月光之下,悠扬的评弹、古装歌舞,都还在继续着白天的繁华与热闹。
扬州的夜市更夺眼球。你就看吧,特色街处处展示着江南的绣品美作,引得游客眉飞色舞、买个不绝。美食街在灯火之下更是芳香四射。瞧吧,烧烤、火锅、糕点、糖果,全是扬州当地的特色。吱吱啦啦引的你哟,个个馋涎不止。这样的夜市远比北方热闹,谁进去都会让你流连返。
要不是八十岁的老腿叫累,我真想一夜不眠,把整个扬州再游上一遍。
在扬州,没有萧条。你看不到下岗的焦虑,瞧不见门店转让的标牌,更看不到烂尾楼刺眼的光芒,更没有经济下行的冷落。处处都在显示繁华,难怪千里万里外的人们都愿打卡扬州。因为只要到了扬州,你就像进了天堂,就会沉浸在无忧无虑的极乐之中。
转眼三天过去了,我们坐上高铁又开始返程。车窗外,高楼大厦又一闪而过,被按下暂停键的吊塔和一排排烂尾楼又涌入了眼帘。 望着这一切,我又开始了沉思:为什么同一个中国,城市会有冷有热?为什么扬州仍然繁华似锦?
扬州的引人注目,除了青砖灰瓦以外,更应该得益于扬州人的精明。他们不但有近忧,更思远虑,知道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什么。正是有远见卓识,才不会头脑发热,跟着别人大轰大嗡,只有抱定一个目标,才会继往开来,把扬州建设得更美更好。
再见了扬州,我还会回来。当年乾隆爷六次打卡扬州,还写下“绿波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图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的引人诗句。我为什么不面迎春风,绕绿波春水,再来上第四、第五次呢?
2025年9月18日,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