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中的学习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2024级本科生
退役通信兵 雷晓慧
短短6天(2025年7月11日到16日),每一天我都有深刻的感悟。参与此次重走成昆线活动的众人,无不在用心体会其深远意义与不朽的铁道兵精神,我们的领队老铁道兵蔡方鹿教授身体力行解释为什么我们要完成这样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当年的铁道兵前辈们又是怎样献身于铁路建设的。文字何其轻浅,道不尽铁道兵战士们面临的艰难险阻;篇幅何其有限,诉不完参与者们的崇高敬意。谨以我微薄的文字向前辈致敬,向蔡教授致谢,向同行的朋友们点赞。
行前,校园“校长推荐你读”书架上,《大成昆》一书封面赫然印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瞬间吸引了我。也是出于对之后实践活动的准备,我翻开书页,书中这样描述蔡方鹿教授:重访成昆线,已于2019年退休的蔡方鹿并没有“退役”计划。跟在他身后的学生换了一拨又一拨,“重走成昆路,再寻铁兵魂”的主题没有变,抚今追昔、立德树人的初衷没有变,让历史的波涛推动远行的船舫,他的追求和期待没有变。是的,今年已是蔡教授带领学生重走成昆线的第16个年头,我很幸运有机会能加入这支纪念英雄、催人奋进的队伍,在有限的时间里汲取无限广大的精神力量!当我踏上新成昆铁路去探寻旧成昆铁路的历史时,那些热血铸就的故事总是冲击着我的内心,尽管记忆可能褪色,但铭记英雄的传统,必将代代相传!
“亲爱的长眠在德昌的战友,亲爱的兄弟!今天我又来看你们了……”7月12日一早,我们便前往德昌县烈士陵园,这里安息着为成昆铁路献出生命的英雄,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陵园里长眠着一位对蔡教授很重要的人,他是蔡教授1968年3月一同从成都三十一中入伍、奔赴成昆线的战友。作为一名退役士兵,当听到蔡教授哽咽道:“安息吧,亲爱的战友,明年还来看望你们!”我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瞬间夺眶而出,那份对战友深切的思念,感同身受,因为在军营,战友就是最亲的亲人。面对曾并肩扛枪、凿山开路的战友长眠于此,蔡教授内心的悲痛难以言表,唯有将哀思化作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铁道兵的光荣传统。……每一次与死神擦肩,是否都有战友在默默守护?当过兵的人,最懂战友情深。面对牺牲,除了悲痛,更需坚持——坚持实现战友未竟的事业,从此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份坚持,不仅为自己,更为逝去的他们。烈士英灵长在,看到蔡教授年复一年带着学生前来,看到那一张张恭敬虔诚的面庞,聆听着曾经壮丽的英雄诗篇,一同默哀、宣誓,将英雄精神铭刻于心,定会欣慰。愿烈士安息。
沿着成昆线的道路向前走,中间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记住的故事了。“两行长轨何人筑?”沿途的二十二座烈士陵园,矗立在了成昆铁路沿线,那高高耸立的筑路烈士纪念碑,无声诉说着过去,也昭示着未来。蔡教授在德昌县南山中学报告时提及自己六次与死神擦肩的惊险,更讲述了“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悲壮——在修建过程中,平均五百米就有一位筑路勇士献出宝贵生命,他们凿通了数百座山,架起了近千座桥,也为抢救战友牺牲自己,为了国家需要奉献生命,他们都是伟大的战士,真正的英雄!没有什么比使命、任务更重要的了,像蔡教授一样的老成昆铁路建设者们,把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不怕艰苦,不畏困难,他们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完成了在世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务”。感谢前辈们的付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没有他们,何来大凉山今日的发展?他们与希望同行,成昆铁路与攀钢,作为三线建设的双子星,共同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想到沿途烈士的守护,想到他们当年面临的万难艰险,我心中仿佛也注入了翻越人生高山险谷的无穷信心与勇气。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世间最伟大的建设者,莫过于人!
短短几日,烈日当空,山路崎岖,高温难耐,学生们颇感吃力。然而,74岁的蔡教授总是走在队伍最前方。他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似乎岁月并未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教授一边走,一边还不忘给我们讲解沿途那些与成昆铁路建设相关的历史故事,这些崎岖的山路他已走了一遍又一遍。在他的引领下,历史在眼前鲜活,英雄在心中镌刻,吃水不忘挖井人,赶路不忘铺轨人。
若是问我这几天的收获,是感动,更是激励。作为一名退役的通信兵,我对“通信”二字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我深知,在当年技术条件极其有限、环境异常艰苦的年代,保障施工指挥、人员联络、物资调配的通信畅通是何等艰难,又是何等关键!我能想象,在那个年代,保障成昆线建设的通信畅通,需要付出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智慧。全体建设者所展现出的,正是那种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勇于攻坚克难的“铁道兵精神”。这种精神,与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血脉相通。虽然我们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岗位,但那份对使命的忠诚、对责任的担当、对困难的藐视,是永恒的共鸣。从军经历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徐文科烈士的牺牲,代表的是一种超越个体、为了国家与民族大义而奉献一切的崇高境界。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地被这段历史所触动,被那些无私奉献的英雄们所感染。站在烈士长眠的土地上,重走英雄奋斗过的成昆线,蔡教授不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铁道兵精神。
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每一步都踏着英雄们的足迹。教授的话语在我耳边回荡,那些关于勇气、关于坚持、关于牺牲的故事常常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在险峰深谷中,是他们一寸一寸凿出了这条被联合国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的钢铁巨龙。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堪称奇迹——从最初的质疑,到最后成为荣誉的包揽者,奇迹的代名词,这是中国铁路史的突破,更是中国人民的胜利。蔡教授时刻激励我们:年轻人要成才,就要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抓住机会迎难而上。朴实的话语,饱含着长辈的殷切期望,更彰显着一位铁道兵老战士的社会责任感。
一路同行,遇良师,结益友,我们也在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的精神?我们应该从英雄们的事迹中汲取力量,将那份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面对挑战不退缩,面对困难不低头,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作为。同时,我们还应该将这种铁道兵精神带入社会,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时代青年。
这次实践活动虽然短暂,但它给我们留下的却是永恒的记忆。我们见证了铁道兵英雄的伟大事迹,感受了他们崇高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前行的方向与动力。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感动与力量,继续前行,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铺就属于新时代的钢轨,让那“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精神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雷晓慧,女,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具备“军营锤炼+学业深耕+工作担当”的综合素质。1、军营历练:2022—2024年服役于原战略支援部队61035部队(通信兵),全军首批新兵风气监督员(连任两年),国防科技大学3个月培训(优异结业),铸就过硬作风;2、学业表现:复学后刻苦钻研,连续保持年级综合排名第一,专业能力扎实;3、工作实绩: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多次获评“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兼具责任意识与服务能力。
责编:槛外人 2025-10-8